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516 页。
③ 同上书,第515 页。
① 转引自《乌托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0 年版,第185 页。
② 同上书,第186 页。
… Page 124…
圈套紧挨着放在一起,我们仔细地看一看这个 ‘宣言’,就立刻可以认出,
它是危险的、只有那些想哄人民睡觉的人才会制造出来的幻影。他们的 ‘宣
言’除了作为儿童玩具之外,没有别的价值。它承认自由和平等的一些大原
则,那固然是不错的,但却附有各式各样的保留,使得人们在实际应用中可
以曲解这些概念,或者把这些概念弄得如此温和,或者把锋芒磨灭,使之不
能发生任何实际效果。”①
1796年,他开始组织“平等派”密谋革命委员会,准备举行武装起义。
但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次年5月,被执政府处决。
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观念和流派并存,而且它们各自
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必要。18世纪的法国,自然不能例外。如果我们给这
些思想家排一排队,从伏尔泰起,中间经过狄德罗、霍尔巴赫、卢梭、摩莱
里、马布利,直到巴贝夫,可以说一个比一个更为激进。伏尔泰虽是法国启
蒙运动的领袖,但持论平允,气派雍容,虽对专制和神学极尽冷嘲热讽,却
又常常意得志满,出入宫廷。狄德罗则专心致意于《百科全书》,其批判意
味又浓于伏翁。霍尔巴赫是一位杰出的无神论者,其对宗教神学,一路批来,
神采奕奕。卢梭自是平民主义的代言人,他所极力强调的不是自由,而是平
等。摩莱里主张公有制,已和启蒙主义思想家分道扬镳,但他又喜欢君主制,
两相结合,令人不免费解。马布利既要公有制,又要平等,还要共和制,则
比摩莱里再进一步,到了巴贝夫,不但前要公有制,而且要暴力革命。从启
蒙哲学到巴贝夫式共产主义,已然登峰造极。然而物极必反,自巴贝夫之时,
一个时代已然结束,另一个时代业已开始。巴贝夫是一位过渡性人物,他虽
然在广义上也可以算作法国启蒙运动的继承者,但确切予之定位,将其划入
18世纪之后的另一个历史时代,或更好些。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518—519 页。
… Page 125…
十二、德国古典哲学一览
德国古典哲学指的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叶这一段时间内,以康
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人物的德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在西方哲
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都占据重要位置。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先应对德国
彼时社会文化背景作些简要说明。
18世纪的西方社会,以英、法、德的社会文化形态为主要代表。三国的
发展速度既不一样,其在西方历史发展阶梯所占据的位置也有明显区别。大
略说来,可以将英、法、德三国的历史过程,看成三级跳式的共在形式。
从政治体制方面考虑:英国已经打破专制;法国正在打破专制;德国却
在加紧实行专制。
随着英国革命在1689年顺利结果,英国已经完成宪政。英国式的君主
立宪制既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一种成功的模式,又是当时欧洲建立新
的政权方式的一个榜样。当英国革命胜利之时,法国正在酝酿如何进入民主
时代。他们采取的第一个历史举动,不是开始革命而是开始启蒙,即不是诉
诸武力而首先诉诸理性。启蒙运动既是英国思想在法国传播和再塑的结果,
又是法国革命的思想准备。德国则不同,德国自上一个世纪始,首先不是考
虑民主,而是考虑统一。我在前面说过,建立强大的专制政权,虽然在本质
上绝对不合自由资本主义之义,但在阶段上却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必
由之路。正如英国有伊丽莎白一世的长期统治,法国有路易十四的强大政权,
德国也需要有自己同样强大的专制时代。18世纪的西方,英国的专制已如烟
云消散;法国的强大的专制政权也已经随着路易十四的去世而失去往昔的光
彩,但路易的继承者却依然秉承先皇遗钵,以极其不合时宜的历史态度去与
法国历史发展的车轮挑战。德国在经过大选侯腓特烈·威廉和腓特烈·威廉
一世(1713—1740年)的统一进程之后,于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达
到一个新的历史层次。英、法、德三国这种阶梯式的发展态势,决定了德国
古典哲学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它属于哲学历史进程中的“这一个”。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资本主义在其政治文明成熟之前,多有一个特
别的专制时代,这个专制时代却绝非中世纪意义上的时代;而且主导这些专
制时代的大有作为的帝王们,也不是中世纪的昏庸无能而又残暴愚昧的统治
者了。无论伊丽莎白一世,还是路易十四,以及腓特烈二世,都是很有眼光,
很有经验又极富管理才能的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们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组合
体:一方面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持新的资本主义文明,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千
方百计保住历史遗留给他们的特权,甚至他们还要想方设法扩大这些特权。
他们统治的极盛时期,实际上也是他们的国家在文化、思想、经济和对外关
系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功的时期。然而,他们所代表的专制体制和皇王特权,
又必然会限制这些文明成就的继续发展。如果说,在自由资本主义的成熟路
上,确实需要某种专制形式作为阶段性过程的话,那么这些有作为、有见识
又残暴不仁的国王,便是这种过渡形式的代表。他们都是一些两面人,在面
前脑后各生一双眼睛,遗憾的是,这两双眼睛本身就相互矛盾,一双只顾高
瞻远瞩,恣意前顾,一双却含情脉脉,向后留连。
德国腓特烈二世,亦称腓特烈大帝,他自1740年即位,作皇帝46年。
在他的统治下,德国固然是西欧最不民主、最远离民主、最没有民主希望的
国家,却又是德国近代以来最为强大、最为繁荣包括文化繁荣的国家。他被
… Page 126…
认为是理性哲学的改良主义的忠实信徒。他身为专制体制的代表,却不愿以
皇帝自居,而喜欢称自己是“国家第一号公仆”。他勤奋为政,废除对罪犯
的酷刑,禁止贿赂司法官员;建立各类学校,促进工商农业经济的发展。他
兴之所至,也曾自称是伏尔泰的崇拜者,对法国启蒙主义者也有类似的好感。
但他并不真正理解这些启蒙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所以当他真的与他们亲身
接触时,他就很快改变了观点,甚至把伏尔泰比作一只尚有甜汁可榨的柑桔。
他对犹太人更抱有极大的偏见,向犹太人乱加税赋,并阻挠他们担任公职。
腓特烈不能理解伏尔泰,因为他反对自由,更反对民主;腓特烈仇视犹
太人,因为他反对犹太人的商业成功,有些恼羞成怒。他骨子里既然坚决反
对民主政治,在经济方面也必然反对自由竞争。正是在腓特烈的统治基础上,
德国古典哲学得以诞生、存在和发展。而腓特烈的德国政治必定给德国古典
哲学烙上深深的痕迹。
从英、法、德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主题考虑,英国人正在全力以赴推进产
业革命,法国人正在全身心投入、进行启蒙运动和社会革命,而德国人却在
一片古板静谧之中悄悄地进行精神革命。
产业革命在资本主义文明中,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文明迄今
为止,至少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手工业场和自由贸易阶段,产业革命和
开辟、争夺世界大市场阶段,以及现在仍在进行中的信息革命和市场一体化
阶段。产业革命承前启后,它既标志着资本主义文明脚踏实地进入成熟时期,
又标志着它对资本主义文明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
产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是机械化大生产方式。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在于:
第一,它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
有机结合。在此之前,西方近代科学、社会文明与手工业场和商业的发展,
虽然大体同步进行,但彼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时断时续,时有
时无。文艺复兴时代最重要的科学成果,自然是哥白尼的日心说,而日心说
与当时的工商业经济活动,几乎毫无关系。产业革命时期则不同。产业革命
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体系与工业生产的革命性结合,从而产生了
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能量,也为资本主义的文明需要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业革命的第二个特性,在于它造成了新的工商大市场要求。虽然哥伦
布发现新大陆是15世纪的事,但真正与海外市场发生生死攸关的利害关系,
则是17世纪尤其是18世纪以来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讲,18世纪之后的世
界市场的大开拓和对殖民地的掠夺与战争,都是产业革命的直接或间接后
果。
第三,产业革命造就了一代新的工商资本阶层和新的劳动者阶级。这个
新的工商资本阶层就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成熟代表,这个新的劳动者阶级,就
是随着大工业而出现的产业工人阶级。
第四,产业革命源于科技革命,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