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容构成,即第一章:论观念、它们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第二章: 

  论空间和时间观念;第三章:论知识和概然推断;第四章,论怀疑主义哲学 

  体系和其他哲学体系。 

       但以其哲学价值而论,休谟哲学的基本点,即他的主要贡献,是他的唯 

  观念论、因果观,以及由因果论派生出的概然论思想。 

       正如休谟哲学的人性论是建立在观念和感觉的基础上一样,他的因果论 

  也全然建立在他的观念唯知的学说之上。依本书作者的看法,唯有弄清楚这 

  一点,才能比较容易地理解休谟学说的内涵,并从整体上对他的学说进行分 

  析和量考,或者说,才能确切明白他哲学著作中的用语、思维方式和与常人 

  有些隔膜的立场及方法。 

       但是,很显然,把因果关系限定在观念领域的范围内,绝非一件易事, 

  毕竟在观念之外还有现实世界,在观念之上还有精神主体。休谟的处置方法, 

  是既认为外部世界是不可知的,又认为精神主体也是不可知的,而且,既不 

  可知,便不管它。中国大陆学者常将休谟列入不可知论,原因就在此。 

       为着弄清休谟的因果论,先应弄清他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思路。他的 

  基本思路是: 

       第一,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感觉; 

       第二,所谓因果关系只能限定在知觉范围之内,出了知觉,皆不可知; 

       第三,知觉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基本内容可以列表如下: 

             
… Page 62…

                       ① 

  念复现于心中。” 虽然如此,二者的复现结果却不一样,那种复现时仍保持 

  它和次复现时的活泼程度的,就是记忆观念,而失去其初次出现时的活泼性 

  的就是想象观念。 

        重要的是,举凡这一切,都只在知觉之内,这是了解休谟哲学的一个关 

  键。 

        有了上述这些前提和概念,我们或许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休谟的因果 

  论了。 

        在休谟的哲学思想里,既然一切因果不过是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而并 

  非客观事物之间本身的固有关系,所以它们之间的因果性就不是必然的,而 

                                                                                    ② 

  是或然的或者说是盖然的。虽然休谟也承认“凡发生的事物必有原因”,但 

  追究其原因,却与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无关。在休谟看来,观念之外的事物 

  原本是不可能知道的,连知道都不可能,妄谈因果,岂不荒唐! 

        在休谟这里,因果关系只是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尽管这些关系也有 

  许多形式,但在本质上,却只能通过人的习惯和联想,才能使它们之间的关 

                                                          ③ 

  系得以完成。所谓“习惯乃是人生伟大的指南”,所谓“必然联系只是心灵 

            ④ 

  的习惯”,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人们可以通过联想,把各种观念联系在一起, 

  可先也可后,可后也可先,先者能后,后者能先,比如:“当我们见到一个 

  弹子循着直线向另一个弹子运动时,纵然可以偶然地假定第二个弹子的运动 

  乃是作为与第一个弹子接触或相撞的结果,难道我就不能设想成百种不同的 

  事件会同样地从这个原因中产生出来吗?这两个弹子就不会完成静止下来 

  吗?第一个弹子就不会循着直线向后退,或者从第二个弹子跳到其他的线或 

  方向去吗?”① 

        当然这种随意的或然性的想象,在文艺创作中不但是可能的,而且简直 

  是必然的。文艺不能脱离生活,但也不能照搬生活。是活人谁无生活,但人 

  人都可以成为文学家吗?不要讲弹子运动这样的例子,就是《星球大战》, 

  若无想象,何以得成?人生必死,但死而不能复生。虽然死而不能复生,“聊 

  斋志异”中却写了多少美丽可人的鬼魂,一些现代派荒诞剧作,更以时空颠 

  倒为其所长,虽不必笔笔合乎科学,却都足以令人心灵震颤,意动情摇。还 

  有中国的《封神榜》、《西游记》,美国的“米老鼠与唐老鸭”,其中多少 

  奇妙的想象,惊绝的场面,你让它们合乎现实,合乎科学,合乎自然,怕不 

  能,纵不合乎科学的逻辑,却合乎想象的逻辑。这是使休谟先生多么高兴的 

  事情啊! 

        如果说文艺不能代替科学,但文学也必然包含在哲学的研究范围内,这 

  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但休谟讲的因果关系,却有好几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他讲了7种因果形 

  式,这7种形式包括: 

        ①类似关系; 

        ②同一关系; 



① 休谟: 《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0 页。 

② 转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02 页。 

③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526 页。 

④ 同上书,第528 页。 

①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522 页。 


… Page 63…

       ③空间与时间关系; 

       ④数量或数目关系; 

       ⑤共同的性质关系; 

       ⑥相反关系; 

       ⑦自然的或其他因果关系。 

       这些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完全决定于我们所比较的各观 

                                                       ① 

  念,一类是可以不经过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 于是,在这些因果关系中, 

  依罗素所见,便又有了主观部分和客观部分,但要害不在这里。要害在于, 

  休谟的因果关系,尽管出于经验,却又决定于印象和观念;因此,它是或然 

  的,而不是必然的。罗素就此写道:“我们如果认真对待休谟的意见,必须 

  这样讲:尽管在过去望见苹果一向和预料某种滋味相连,没有理由说要继续 

  这样相连。也许下次我看见苹果我会预料它吃起来像牛肉味道。”② 

        罗素的批评,虽然颇能引人发笑。但休谟的哲学,却远比这批评赋意深 

  刻。休谟并非一概否定必然性,他只是更强调或然性的作用。他也曾说过: 

   “有些原因可以完全一律地、经常地产生出某一种特殊的结果……火是一向 

  能烧人的,水是一向能淹死人的。至于冲击和引力之能产生运动,也是公认 

                                     ③ 

  的普遍法则,从来没有例外。”然而,水能淹死人,水却不总是淹死人;火 

  能烧死人,但也能使人温暖。人们吃过苹果,苹果是甜的或酸甜的,于是, 

  再一看见苹果就联想到了甜的或酸甜的味道。那也不尽然。牛顿爵士一定吃 

  过不少苹果的了,但他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就没产生什么甜的酸甜的 

  感觉,他在想,这东西为什么向地面下落而不向天上飞去?又譬如豆腐的味 

  道鲜美可口,吃惯了鲜豆腐的人,很难想象它的滋味是臭的,然而,中国毕 

  竟有了臭豆腐。臭豆腐有知,会支持休谟,批评罗素,豆腐既然可以变臭, 

  苹果又何妨出现牛肉味道。 

       休谟说:“一切概然推理都不过是一种感觉。不但在诗歌和音乐中,就 

  是在哲学中,我们也得遵循我们的爱好和情趣。当我相信任何原则时,那只 

  是以较强力量刺激我的一个观念。当我舍弃一套论证而接受另外一套时,我 

  只不过是由于我感觉到后者的优势影响而作出决定罢了。对象之间并没有可 

  以发现的联系;我们之所以能根据一个对象的出现推断另一个对象的存在, 

  并不是凭着其他的原则,而只是凭着作用于想象上的习惯。”① 

       原则还是要的,自由想象也有必要。 

       休谟哲学的因果论思想,对19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产生莫大影响。公 

  道地讲,休谟哲学的立论基础并不科学,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个思路, 

  它也有独自存在于哲学史林的理由。现代科学表明,人类的科学研究,既可 

  以将整个自然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可以将一个具体的专业作为自己的 

  研究对象,还可以将一个专门的命题或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此即所谓 

  宏观研究、中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比如,你可以专门研究哥达巴赫猜想, 

  也可以专门研究老鼠。实在,哥达巴赫猜想的最终证明也许还需要很长的时 

  间,而人类对老鼠的奥秘同样知之甚少,否则,为什么不在明天早晨就宣布 



① 休谟: 《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85 页。 

②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04 页。 

③ 转引自《休谟思想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年版,第219 页。 

① 休谟: 《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22 页。 


… Page 64…

哥达巴赫猜想的最终证明,也不能哪怕在任何一个城市把所有的老鼠一网打 

尽呢? 

     休谟如果把他的哲学研究只限定在对知觉的研究这个范围内,则他的研 

究就有了更为坚实的立论基础。现在看来,休谟的研究对象比之他那个时代 

的许多哲学人物,其范围是小了许多——他不管研究主体——人,也不管研 

究客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