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派无不对他表示出由衷的尊敬。
但他和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有很大区别。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几乎个个
都是法国大革命的前驱者,他却是一个在政治方面十分保守的人。他是哲学
方面的大智者,又是政治方面的大庸人。他反对一切革新,公然宣称“革新
①
就是邪恶” 。或许可以这样讲:休谟的哲学,一直影响到20世纪众多的现
代西方哲学流派,而他的政治表现,即使在18世纪,也没有多少值得赞赏的
地方。
① 休谟: 《人性论》出版说明,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Ⅳ页。
… Page 59…
2。休谟的哲学思想
休谟哲学的主观想法,是将人性研究作为各种理论研究的中心和基础,
所以,最能代表他的哲学思想的乃是他的《人性论》。他认为,一切科学都
以不同的方式与人性发生联系,而人性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切学科的
中心。不但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如此,甚至连数学、自然哲学和自然宗教都
②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科学。” 可见人的研究在他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
位。
从人性入手研究哲学,即使不是休谟的发现,也是他有别于其他哲学人
物的一个特色。单以英国经验哲学而言,培根哲学最重视知识,霍布斯哲学
最重视国家,洛克哲学最重视经验,贝克莱哲学最重视感知,休谟最重视的
乃是人性。人性问题,本来是18世纪的政治主题,休谟却把它变成哲学主题,
这正是彼时彼地英国的特色。从《人性论》的组织结构看,休谟从人性出发,
先论知性 (第一卷),再论情感(第二卷),后论道德(第三卷)。知、情、
德是休谟人性理论的三个基本部份。很显然,这种人性理论与法国启蒙思想
家的理论有明显不一样的地方。
休谟的人性论,虽然以人为研究中心,又以人的观念为研究重点。或者
说,以人为中心是他的主观愿望,而以人的经验和观念作为他哲学的出发点
和归宿点,则反映了他哲学的逻辑过程,换句话说,他的哲学虽然以人性为
总命题,但似对人的观念的关心远远超过对人本身的关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休谟的人性论就其现实性而言,其实没有多大价值。
在人的问题上,他没有提出多少新的内容。在这方面,他不但比不过他同时
代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甚至比不过早于他的 17世纪理性主义哲学家。实际
上,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欧思想家,历来把对人的尊重和认识摆在重要地位。
他们或者由敬神转为敬人,或者干脆确认人的崇高地位,而对神灵表示怀疑。
因此,这个时期的思想家都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17世纪的理性主义思想
家,或者把人的理性看得高于一切,或者对世俗内容如科学、知识与国家倍
加关心,且提出一套一套完备的思想论证。18世纪的法国启蒙哲学,尤其推
崇人的品行,尊崇人的地位,对一切妨碍人的发展、人的理性、人的权利、
人的自由的内容,不管他是神灵,是政权,是贵族,是传统,是经典,是权
威,都要统统反对,并且恨不得一风吹去,让它们烟消火灭才称心如意。
休谟则另成一系,他的人性观如果放在社会现实生活这个领域中观察
它,则它既非常保守又毫无新见。他反对革新,推崇服从,而且视仰政府鼻
息为大荣幸,敬富人如敬父母,畏官长如畏神明,安时守份,无怨无怒,不
但不为自己的贫困而烦恼,还要为人家的富足而兴奋。他说:“我们谴责一
①
切不忠于执政长官的行为” ;又说:“最符合于慎重和道德学的一条准则,
②
就是安然服从我们生活所在的那个国家的现存的政府。”而且对于一切反抗
最高权力的行为,无论你有多少理由,他都不问青红皂白,一概反对。他认
定,“在健全的政治学和道德学中,虽然在某些场合下反抗最高权力可能是
正当的,但是,在人事的通常进程中肯定不能有比这件事更有害、更罪恶的
② 巴克拉捷:《近代哲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年版,第282 页。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03、404 页。
② 同上。
… Page 60…
了。” ①
可怜的休谟,你是太过于平庸了。
但从哲学的角度考虑,休谟的人性学说,又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
休谟对人的研究,始于知性,而他对知性的研究,又始于经验,所以他
才被列入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但是休谟的经验主义,显然已经与英国传统
的经验主义包括洛克也包括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发生莫大分歧。他不但不同意
洛克的知识来源于经验的观念,甚至也不同意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式的经验论。休谟的经验学说,把英国经验主义引导到观念唯一的极端方面
去了。因此,罗素说他的经验方法是走进了死胡同。
洛克的经验论,认为物体有第一第二两种性质。第一性质是客观存在
的。与人的感觉没有关系,例如物体的广延和数量。第二性质则与人的感觉
直接相关,如温度和颜色。为此,洛克还举了三只不同温度的水杯的著名例
证。
贝克莱不同意此说。他认为,不论物体的第一性还是第二性,都是由人
的感知来决定的——“存在即是被感知”。即使物体的广延和数量,如果没
有感知,也无法确定它们的存在——你不感知它们怎么知道它们存在呢?
但是,贝克莱的感知理论,还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从经验到感觉,
第二个前提是感知的主体,包括灵魂、自我和精神。
休谟不但不同意洛克的经验,也不同意贝克莱的想法。在他看来,即使
灵魂、自我和精神,如果不通过感知,你也一样不能证明它们究竟是否存在。
形象一点讲,在贝克莱那里,我与我的感知是两回事。我是主体,没有我怎
么能有知觉?至少会有上帝的知觉——上帝也是一个我——才行。而在休谟
这里,连自我也没有。他循着贝克莱的思路继续向前发展,发展到最后,干
脆就用贝克莱的方式把贝克莱打倒了。他的逻辑是:即使自我,如果没有感
觉,你怎么证明?换句话说,就是你如果不去感知,你怎么能确定你就是你?
甚至你怎么能证明你的存在?这理论比贝克莱的感知论更其具有玄学味道。
让常人不但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甚至连看一看这和尚的路径都寻它不到。
但休谟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虽然他认为贝克莱的哲学是“最深刻的哲
①
学”,他还是要对这种最深刻的哲学提出批评,尽管他认为贝克莱的作品是
②
“古今哲学家中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怀疑论的教本”,他还是要对这个教本提
出质疑。在他看来,“除了心灵的知觉或印象和观念之外,没有任何东西真
③
正存在于心中”,而且,“我们即使尽可能把我们的注意倾注于我们自身之
外,追踪我们的想象上至诸天,或者远至宇宙的尽头,我们也永远不可能真
正超出自身一步,而且除了出现在那个狭窄范围以内的那些知觉以外,我们
也不能设想任何一种存在。”④
⑤
实际上,在休谟这里,“感觉之外的一切都不可知。”诚如评论者所
言,”当他说我只知道我自己的知觉、我所感知的存在只是自己的知觉的时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03、404 页。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04、407 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 Page 61…
候,他是在重复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的老调;但是,他不愿意像贝克莱那样
断言:存在就是我的感觉,而狡猾地宣称,在我的感觉之外、在我所感知的
存在之外是否还有什么东西,我不知道。”①
认为感知是唯一可知的存在,才是休谟哲学的真正出发点,也是他哲学
的逻辑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休谟的人性学说,只是他的一种主观愿望,
大约他自己也觉察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后来改写《人生论》第一部分的时候,
就把《论知性》这个题目换成《人类理解研究》。
既然在逻辑上消除了贝克莱哲学思想上矛盾,于是,休谟便着手构筑他
自己的思想体系。
从 《人性论》第一部分《论知性》的构架看,休谟的知性论由4个基本
内容构成,即第一章:论观念、它们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第二章:
论空间和时间观念;第三章:论知识和概然推断;第四章,论怀疑主义哲学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