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21 页。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24 页。 


… Page 48…

  西比河吗?贝克莱先生既过世之后,他所感知过的一切东西就统统化为乌有 

  了吗?进而言之,你今天感知月光,月亮便存在,你明天不感知月亮了,月 

  亮便消失不见了吗?赞成贝克莱观点的人会说,这批评根本是文不对题,是 

                                                      ① 

  贝公所说:是先扬起尘土来,又抱怨自己看不见 !贝克莱生前死后,固然不 

  再感知这世界了,但还有别的有感知的人在。可是,没有人类的时候,阿尔 

  卑斯山就不存在吗?这样的提问,讲给列宁同志听,他一定很高兴;但讲给 

  贝克莱主教听,却又正中他的下怀。他会笑迷迷告诉你:没有人类的时候, 

  上帝在感知。请问,上帝不是比人类更有感知力吗?于是有一位欧洲人写过 

  两首打油诗,以诗的语言,讲述贝克莱的观点。两首诗一问一答,颇有意蕴。 

        问者曰: 

            有位年轻人曾估计, 

             “上帝一定会觉得太稀奇, 

            假若是他发现 

            这棵树依旧存在, 

            那时却谁也没在中庭里。”② 

       答者曰: 

             尊贵的先生: 

               您的惊讶真稀奇, 

            我时刻都在中庭里, 

            这就是为何那个树存在如故, 

             因为注视着它的是 

               您忠诚的 

                      ③ 

                  上帝 。 

       不错,贝克莱哲学最终难免归于上帝。一则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神学系 

  的学生,一位神学专业的研究员,一位牧师,一位教长,乃至一位地方主教。 

  另一方面,这结论也是他哲学内在逻辑无法贯彻到底所至。贝克莱是一位以 

  哲学方式论证宗教教理的教士,又是一位以神学价值看待哲学的哲学家。这 

  样说,并非是在褒扬或贬低贝克莱,而是提醒不甚了解贝氏哲学的读者,应 

  该注意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因此,我们既不必因为他常将某些神学思想拉 

  入哲学领域而对他痛加鞭挞,或者嗤之以鼻,也不必因为他用新的哲学思维 

  对待神学和上帝而对他谬加夸奖,过分夸大他哲学的理论价值。 

        “存在即是被感知”,仿佛是一盘倒下的棋,虽然这种下法无论如何不 

  合乎固有的棋规棋理,但它却可以令人从中得到某些按常规做法得不到的东 

  西。顺便说,贝克莱之前的英国经验主义者不太擅长抽象思维,因而使这派 

  哲学总不及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的哲学来得深刻和长于演绎,贝克莱与休 

  谟给英国经验主义补上了这一课。这正好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的互补原则,或称满足原则。 

       公道地讲,存在就是被感知,并非一个最好的命题,甚至根本不是一个 

  正确的命题。但在这命题所体现的哲学思维方面,却有许多值得人们重视的 

  东西,实际上,贝克莱对这个命题确实下了极大的功夫,也展示了他罕见的 



① 参看《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4 页。 

② 转引自《贝克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63 页。 

③ 同上书,第64 页。 


… Page 49…

  才华。他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对此命题作了三次论证,三次反诘论 

  证,又有十二种一般责难和答辩。如此反反复复,意在以他的特有方式来说 

  明他的理论逻辑,纵然聪慧博学如贝克莱者,看来完成此说也大为不易。 

       但是,反复咀嚼贝克莱哲学,他不但承认经验是感觉的前提——以此, 

  哲学史家依然要把他归于英国经验主义经典作家的行列。而且,他与后来的 

  休谟也有不同。他承认感知需要对象,尽管他认定没有感知就没有存在,但 

  又承认人不能感知一切;人所不能感知的,只有请上帝负责——上帝无所不 

  在。 

       贝克莱的哲学属于一元化范畴,尽管论来论去,不但走向极端的唯心主 

  义,而且正如牛顿力学一样,在没有办法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只好 

  求助于上帝。诚然若是,贝克莱哲学显然还是比洛克的二元论哲学来得更深 

  刻,也更彻底。他不但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而且认为存在只能是被感知, 

  甚至连离开感知的抽象观念都不可以。 

       贝克莱反对抽象观念,认为所谓抽象观念难以存在。他说:“别人是否 

  有这种奇特的能力来抽象自己的观念,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说到我自己, 

  我确乎有能力来想像或表象我所感知到的那些特殊事物的观念,并且用各种 

  方式来分合它们。我可以想像一个人有两个头,或是人的上部和马的躯干联 

  合在一块。我可以离开身体的别的部分单独思考手、眼和鼻。但是,不论我 

  所想像的手或眼是什么样的,它一定不能没有一种特殊的形象和颜色。同样, 

  我给自己所形成的人的观念,不是白的,就是黑的,要不就是黄褐色的;它 

  不是屈的,就是直的,不是高的,就是矮的,或者就是中等身材。我的思想 

  无论如何用力,也不能设想上述的抽象观念。”① 

       贝克莱重视感知,强调感知,认定存在就是被感知,以他的一元论风格, 

  他必然反对与感知脱离关系的抽象观念。他既不承认独立于感知之外的客观 

  存在,也不承认独立于感知之外的抽象观念。他说:“离开了一切特殊的快 

  乐,要使一个人幸福,或成为幸福的人,离了一切的善事,要想一个人还能 

  成为善人,那真是少有能够做到的。要照这样说,一个人虽没有确定的正义 

  观念或道德观念,也一样可以成为正直的、有道德的了。人们既然以为那些 

  文字是表示一些一般的概念,是离开一切特殊的人和行动的,那么这个意 

  见似乎已经使道德学难以理解,并且使道德学的研究对人无大用处了。事实 

  上,抽象观念的学说,实在是有损于许多有用的知识的”。① 

       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家对贝克莱关于抽象观念的论点同样大感兴趣,这大 

  约和非理性化思潮有某些关系,但从哲学的历史发  展的逻辑过程考虑, 

  他的这个观点,也和“存在就是被感知”一样,无疑是为后人提供一种有别 

  于传统的思维方式。 

       贝克莱哲学思想中另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命题,是他的“物体是观念的 

  集合”。 

       如果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贝克莱立论的基础,那么,“物体是观 

  念的集合”则是他哲学思想的精华。或者换个角度理解:“存在就是被感知” 

  是在说明存在的性质,而“物体是观念的集合”,则说明感知的方法。于此, 

  他有一段广为人知的著名论断。他写道: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7 页。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65 页。 


… Page 50…

        “借着视觉,我就有了各种光和色以及它们的各种程度、各种变化的观 

  念。借着触觉我们就感知到硬、软、热、冷、运动、阻力,以及这些情况的 

  各种程度和数量。嗅觉给我以气味;味觉给我以滋味;听觉把调子不同、组 

  织参差的各种声音,传到我的心灵中。心灵有时看到这些观念有几个是互相 

  联合着的,因此,它就以一个名称来标记它们,认它们为一个东西。例如, 

  它如果看见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象和硬度常在一块,则它便会把这些 

  性质当做一个独立的事物,而以苹果一名来表示它。别的一些观念的集合又 

  可以构成一块石、一棵树、一本书和其他相似的可感觉的东西。这些东西, 

  又按其为适意的或不适意的,刺激起爱、憎、喜、忧等感情来。”① 

       在这段话里,贝克莱讲了这样几层含意:一是感觉的渠道;视觉、听觉、 

  触觉等等;二是简单感知观念的存在;三是这些简单观念的集合;四是这些 

  观念集合的结果,即由此刺激了人的各种情感。 

       很显然,贝克莱的这种感知观念是动态的,它展示了人的各种感知因素 

  及其相应的感知过程。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大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过 

  程,或说对大脑接受的各种信息的整理过程。贝氏此说,显然对后来的哲学、 

  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启发。他在《视觉新论》中也曾有过这样 

  一段议论: 

        “我坐在我的书房中,听到沿街走来一辆马车;我通过窗扉看到了马 

  车;我走出去坐进了马车,这样,一般说来都倾向于认为,我听到、看到、 

  触到的是同一事物,即马车。肯定无疑,每种感官准许进入的观念是大大不 

  同的,彼此有区别的;但由于这些观念经常被一起观察到,人们谈到它们时, 

  就好像是同一事物。”② 

       这段话理所当然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而且他在《视觉新论》中关于“在 

  只有两个维度的视网膜上如何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的研究,也得到心理 

  学史家舒尔茨的高度评价。舒尔茨写道:“用感觉的联合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