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炎黄春秋200907-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说到公社化遇到的问题时,陆平说了“马行夹道,难以回马”的名句。两校党委听了汇报,对调查组的工作是肯定的,也是满意的。市委代表李开鼎听了汇报,在当时以及后来都没有表示过异议。 
  后来,在反右倾批判调查组负责人时,学校党委从临湖轩汇报中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搜罗一些材料,大批特批。 
  令人难以容忍的是,在批判邹鲁风的时候,还捏造了一个罪名,说邹鲁风等下去调查之前,人大、北大党委有一个关于下去考察的决定:“调查人民公社的优势性。”邹鲁风下去以后“篡改党委决定”、“背着党委搞反党活动”,这个罪名就大了,这大概是逼得邹鲁风自杀的原因。1962年对这个案件甄别时,发现两校党委根本没有这个决定,是为了推卸责任凭空捏造的。捏造这个决定的是北大、人大、北京市委三家合谋的。 
   
   历史故事的启示 
   
  通过翻腾这些老账,可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我感受最深的有两个问题:一是科学与民主;二是学术与政治。 
   
  (一)科学与民主 
  科学与民主是一个老话题。从“五四运动”提出科学与民主到现在将近一个世纪了。科学就是实事求是,民主就是畅所欲言,从调查组这个故事里看出,科学与民主这个问题还远未解决。 
  前面提到的信阳事件,发生在1959年11月至1960年上半年。非正常死亡了100多万人。死人原因有人说是天灾。天灾、粮食歉收,这是事实。可是饿死人是在粮食刚刚收获之后。而大量死人则是在春节前后。这是为什么?历史上闹饥荒是在春天青黄不接之际,哪有刚打下粮食就饿死人的道理。也有人说,由于高估产、高征购、征了过头粮。这也是事实。但是,征了过头粮,征购透底,也不会饿死人。因为一但发现食堂没有粮食开不了饭,就应该立即返销粮食给农民。怎么会眼看着把人饿死呢?这些理由似乎都不能成立,那么悲剧是怎么发生的呢?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这就是党和国家的民主制度被摧毁了。 
  实际上,1959年春季已经出现闹粮食问题。但当时的中心工作就是反“反瞒产”,弄得和农民基层干部的关系相当紧张。1959年3月9日,河南省委发出一个《特急电报》给各地、市、县委并印发到公社、大队。实事求是地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闹粮问题。 
  1959年8月,中央“庐山会议”以后,掀起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浪潮。形势急转直下。大反右倾的后果,是干部、群众都不敢说真话了。明明征了过头粮,不仅口粮甚至种子粮都被征购了,谁都不敢说没有粮食。饿死人不能说饿死的,只能说得瘟疫死的。生产队不敢向公社说实情,公社不敢向县如实报告。谁若说了实话,必定遭到灭顶之灾。轻者挨批斗,重者遭拘留、逮捕、甚至被毒打致死。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可是这个地方的干部、群众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哪有民主可言。 
  从信阳事件的实际过程来看,“庐山会议”批判了彭德怀之后,就封住了信阳人的口,从此再没有人敢说话了。其实,不止封住了信阳人的口,也封住了全国人民的口。从此中国大地静悄悄,再也没有人说三道四了。然而,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少也就在这静悄悄中空着肚子离开了人间。鸡公山公社旗杆大队一位农民,饿倒了,已经奄奄一息还断断续续地说:“我想吃干饭,我想吃干饭……”直到闭上眼睛,断了气。黄湾大队在食堂做饭的两位妇女。一位妇女的丈夫在大队当会计,没有被饿死。可是她的两个孩子都饿死了。孩子临死的时候叫着妈妈说:“我要吃饭。”妈妈没有办法,眼看着孩子慢慢地死去。调查组的同志问这位妇女:“你们大人没有饿死,怎么把孩子饿死了?”她说:“大人什么都吃,孩子不吃。”另一位妇女怕把孩子饿死,抱着孩子从李家寨上了火车。把孩子放在火车上,自己到下一站含着眼泪下了车。孩子被火车拉走了。要帮她把孩子找回来,可是她说,别找了,找回来也要饿死。调查组的同志无话可说了,默默地掉下了眼泪。饿死人的事不止信阳有,别处也有。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开始让人们说话,因而才得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认识。不过花的代价太大了! 
  调查研究其本意就是如实反映客观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个前提条件,这就是正常的民主制度。不然,调查研究的本意势必被扭曲。人民公社调查组前期说了真话、实话,遭到无情打击、残酷斗争;后期“戴罪”又去调查,亲历信阳事件,不能反映实情,说了假话,受到表扬。这个惨痛教训是不该忘记的。 
   
  (二)学术与政治 
  学术、政治这两个概念的涵义辞书中写得清清楚楚,两者是毫不相干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搅和不清,分辨不明。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更是难解难分,常常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处理。 人民公社调查组既不是决策机构,也不是行政部门。而是一群书生对公社化运动进行调查,关起门来研究一些问题,不求别的,只求理解。即使研讨的一些问题、发表的一些见解非常幼稚甚至不合时宜,也无关紧要。况且经过实际调查提出了一些值得研讨的问题。这些问题即使在当时也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就以《内部参考》所列的那些问题来说有许多是值得研讨的,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阐明。作为高等学校,师生们研讨一些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本是正常的学术活动,应该提倡和鼓励。事实上,人民公社调查组在1959年5月返京以后,学校党委还是这样做的。当时研讨问题,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没有出现乱扣帽子的现象,都是以理服人,树立了比较良好的学术风气。可是“反右倾”一来,学术风气一扫而光,骤然变成一场政治风波。正常的学术活动,一夜之间变成反对人民公社的政治事件。这样一来,不仅毁掉了调查研究的可贵成果,而且还打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高等院校中混淆学术与政治的典型事例。历史经验:在学术领域应当鼓励创新精神,鼓励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新见解、新观点。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学术,而且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 
   
  责任编辑 吴思

阿尔巴尼亚动乱纪实·王洪起
  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政局相继发生了剧变。如果说,以捷克为代表的东欧国家发生的演变基本上是“天鹅绒式”的,那么,以阿尔巴尼亚为代表的巴尔干部分国家发生的演变则是“急风暴雨式”的,而前南斯拉夫发生的以联盟解体为结局的剧变却是“战争式”的(马其顿除外)。素称“山鹰之国”的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贫穷社会主义的典型”,穷则思变,情理之中,这也是本国人民苦斗煎熬了近半个世纪后做出的选择。但其采取的以“打砸抢烧”为特点的“粗野的、急风暴雨的”剧变方式,实不可取。它带来的后果是:破坏性大、复仇性大、动荡性大。1997年,阿尔巴尼亚发生的令人震惊的全国性武装动乱,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次剧变的反动。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同当时留守地拉那的5名中国使馆外交官员一起,经历了地拉那武装动乱的日日夜夜。 
   
  “金字塔式”集资活动是武装动乱的导火索 
   
  事情还要从剧变后阿民主党执政初期的1992年说起。 
  当年,新上台的民主党政府发起了一场私有化运动,国家财政状况极为紧张,银行无力向经营者提供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公司和个人以贸易实业公司或慈善基金会的名义注册,利用人们渴望通过捷径迅速发财的心理,以高利率为诱饵,大搞所谓的“金字塔式”集资活动。这些机构支付给储民的高额利息并非来自投资所得利润,而是用后来储户的存款垫付前者的利息。如此反复,越来越多的储户成为“金字塔”的塔基,老板则端坐塔尖,牟取暴利。当然,一些在国内外从事贩毒、走私的人也利用这一活动进行“洗钱”。 
  1996年下半年,一直得到民主党当局支持和保护、反过来又资助民主党取得当年5月议会大选胜利的高息集资活动达到了疯狂程度。这些机构为争夺储户竞相提高存款利率,有的利息竟高达70…100%。广大群众在霍查执政时期,受够了贫穷之苦,今天竟然能在短短数日内获得数倍于存款额的利息,犹如天上掉下馅饼来,心理防线终于被打破。那些日子里,我们目睹高利息集资机构的门前从半夜起就排起长龙阵,有的人等着取利息,更多的人是经不起诱惑而加入储蓄大军,纷纷将一生的积蓄,甚至不惜变卖房屋、土地的所得,全部送到这些骗子手中。据统计,阿全国共有12个大的假集资机构,在全国普设储蓄点,储户多达100多万(其中不乏政府高官和个别外国驻阿外交官,但这些人知道个中猫腻,仅存短日捞得高息就洗手不干了),占全国人口的1/3,总存款额近20亿美元,远远超过国家进出口总额,近乎阿国民收入的1/3。 
  疯狂的假集资活动使全国金融混乱,国家的宏观经济和投资计划受到严重破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于1996年11月先后派要员来阿尔巴尼亚调查,并向阿尔巴尼亚当局发出警告,要求他们立即采取制约措施。但是,阿当局不但漠然处之,甚至还公然为假集资活动辩护,称高息集资活动“完全是‘人民资本主义’,公民储蓄是他们的正当权利,国家不能利用行政手段压制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钱是最干净的。”这样一来,假集资活动就更加有恃无恐,从而达到了巅峰。然而,眼看群众手中已经没有多少钱储蓄了,一些骗子便携巨款潜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