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大放粮食高产“卫星”,要夺取全国第一。各地在这样的鼓动和压力下开展了放“卫星”竞赛,最轰动的就是环江县的“高产卫星”。
根据上级党委的布置,柳州地委书记贺亦然(此前曾担任中共广西省委宣传部长)特别关照环江县,并为放“卫星”定下具体做法和基调,他暗示县委书记洪华:要千方百计超过湖北,争取全国第一,湖北亩产三万斤卫星是把六亩移到一亩地里去的,全国卫星没有亩产五至十万斤恐怕放不出去。贺还鼓励说,“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奖给小汽车。”当时正在柳州开会的洪华,立即给县里打长途电话,指示由江琴堂(县委分管农业的书记)主持;季桂明(县委书记处书记)、韦玉昆(城关区委副书记)、李钰金(区委委员、区妇联主任)具体负责,在城关高级农业合作社搞并蔸高产试验。
具体做法是:把原来搞试验的一块一亩一分三厘试验田中的禾苗全部拔出来,犁耙、深耕后堆人成千上万担各种肥料于田中。参加劳动的有当地社员、县直机关干部和在县里参加集中学习的中小学教师等近千人。“他们从城管大队的南门、北门、地麦、陈茶、良伞生产队和三乐大队的刘家、地理、欧家等生产队的一百多亩中稻田中挑选出长势最好且已成熟的禾苗,连根带泥拔出,挑到试验田中并蔸,密植到小孩在上面爬来爬去也掉不下来的程度。”由于人们不分昼夜地干,只用了两天便完成了。
在这个过程中,禾苗倒伏,人们便用木桩支撑,再用竹篾片拦腰稳住,田的四周也用木桩顶实,这样禾苗套上了“架子”,长在一块一块的“格子”里。“他们还在田头搭棚扎寨,成立现场指挥部,装有电话机,由大队干部日夜看守,派专人护理。移植的禾苗太密,无法通风,他们便将喷雾器改成鼓风机,给禾苗插装竹管,由十多个人负责轮流鼓风,日夜不停。”按常理,禾苗在收割前无须施肥,但是“人们不断给这块地的禾苗施肥;在施人畜粪便时,粪渣子粘在叶片上压了禾苗,人们就用蚊帐将粪水过滤,再用洒水壶喷洒。”一切准备就绪后,县委即向柳州地委和自治区党委报喜,说要放一颗全国最大的卫星,亩产超过十万斤。于是地委、自治区党委便向各新闻单位和电影制片厂发出邀请,并分别组成检查验收团来环江县检查验收。
9月9日上午,各路参观验收的队伍共6000多人汇集在试验田边,几个自治区相关部门的领导还亲自爬上稻田“试一试”这块田的“密度”。
10点24分,红旗公社城管大队支书罗克正一声令下,496人到地里参加收割、运禾、脱粒和运输。共有四台磅秤,每台磅秤都有上级机关派人监督,每担谷子过磅后就把重量记在“划码单”上,记满一张纸后累计在挂着的黑板上。收割时,用箩筐装满收下的谷子,每人一担挑起排成队伍,在县城主要街道游转一圈后,挑到县委大院过秤堆放。“在街道游行时,一群群社员遵照指令,从四个生产队的粮仓里,挑出一担担谷子,游行队伍路过时就尾随跟上,挑谷游行队伍人数一下子就增加了两倍多。”即使如此,组织者和策划者唯恐达不到预期产量,在乱哄哄的过秤现场,他们指示挑谷子的社员过完一次秤后不倒上谷堆,又挑到没过秤的队伍中再一次过秤,即所谓“团团转”过秤法,如此循环往复,同时要求过秤划码人“称一码划几码”,这样黑板上累计的谷子数字越来越大。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折腾,直到晚上9点30分才收割结束,留下0。055亩稻谷未收,供参观。然后,县委书记处书记江某召开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这一块地有18。9亩(包括这块田,实际上并蔸60多亩地),并蔸移栽的高产试验田的面积共有1。13亩,就这样,全自治区、全国,乃至全世界“水稻亩产”的空前纪录被魔术般地创造出来。
环江县放出一颗“大卫星”,成了区内外闻名的“红旗县”、“上游县”,荣誉接踵而至。县委书记洪华成了功劳显赫的英雄。“当他从地委抱着红旗回县里那天,欢迎队伍挤满街头,在一片锣鼓和鞭炮声中,他被人群从街头一直抬到县委会。”
“大大小小的报道、宣传,将环江吹捧得如花似锦,县领导在一次又一次的大小会议上不断地吹嘘环江的粮食已堆积成山,无仓可放了”。事实上,环江县1958年全年粮食上报产量3。3亿斤,实际产量却只有1。05亿斤。上级给环江下达了0。71亿斤征购粮任务,该县采用各种手段想尽办法凑够数目。“到1959年春,农民的口粮已无法保证,断粮的农户越来越多,至四五月间饥荒出现,非正常死亡人数日益增多。1959年全县共死亡22685人,绝大部分属于饥饿致死。”“十三万斤事件”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对媒体报道“十三万斤”的调查与考证
“十三万斤”的报道是先由柳州地委、广西自治区党委向中央、广西一些新闻单位和电影制片厂发出邀请,然后在媒体的积极参与下出笼的。被邀请参加验收报道的新闻单位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广西日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妇女报》、《广西青年报》、《群众艺术报》、《红水河》杂志社、《跃进日报》、《柳州日报》、中央新闻纪录片厂等16家新闻媒体。
“十三万斤”验收活动仪式由电影摄影师叶宁具体担任验收总导演。这可以看成是我国当代新闻史上较早的策划新闻。
1、柳州地委机关报《跃进日报》对十三万斤的报道
事后第三天,中共柳州地委机关报《跃进日报》(1958年9月11日)在一版、二版联版“套红”刊载放卫星消息,标题是“通栏”的,引题是:霹雳一声创古今中外奇迹光芒四射看巨型“卫星”上天,主标题是:环江放出亩产十三万多斤的巨型中稻“卫星”。
消息由该报记者张之召报道。报道除了强调亩产数字,主要介绍了参加验收的领导班子、专家团,报道将卫星田从培育到收割所耗的人力物力极力渲染了一番,描述了会场的热闹和喜庆,并提及介绍经验的座谈会和报喜丰收大会。对卫星田出笼的过程简约带过。消息中只有这样一段文字:“这块卫星田深耕一尺五寸以上,泥深过膝……所放肥料无法计算数量,足有一尺厚。移植后,头六天每天追一次水肥,六天后每隔二三天追一次,每次追四担人粪尿,用水稀释后洒施,包胎后还施了三次草木灰液和过磷酸钙水。密植是一蔸紧接一蔸,根本分不出株行距。收割前,四个僮族姑娘在上面如站平地。在管理上还抓好防虫防倒,每夜在田角点四盏油灯诱蛾杀虫,派了六个人,用三个鼓风机和人力拉挂扇在禾行间鼓风,扇风,降低气温。因此,这块田在收割时没有倒伏,穗长粒多,一般穗长七八寸,每穗一百八十二粒。”“这块田的密度已无法计算,验收的同志十多人在验收时坐站在禾苗上,都没有影响。”报道的一个特点就是罗列的数字相当多。看似精确,实则虚浮。
该报第一版配发两幅新闻照片(张之召摄)。一幅是四名妇女站在水稻上,另一幅是鼓风机正在为这块试验稻田降温,一版右下角用四分之一的篇幅刊发该报的社论《祝贺专区第一颗水稻巨型“卫星”上天》。
第二版刊发了该报记者张之召写的《平凡的人干出不平凡的事——记红旗社培育水稻巨型卫星的经过》,因篇幅较长转发第三版。第二版也刊发了两幅图片,一幅的文字说明是“环江红旗人民公社的中稻卫星田,除了用鼓风机给根部吹风外,还用席子做好大风扇经常给它扇风。这是社员在拉风扇。”另一幅的说明是“各县到环江来参观的同志,都舍不得离开这颗中稻大卫星。”该版报尾刊发了一位叫“唐云”的作者写的诗歌《放出卫星震全球》。
2、《广西日报》对十三万斤的报道
《广西日报》老同志周汉晖在1988年7月《广西新闻史料》(2辑第11页)发表的《“左”的实录——(广西日报)1958年的农业宣传》一文中记叙:1958年9月12日,广西区党委第一书记把报社领导人和周找到自己的办公室,亲自安排版面,当时还有玉林地委副书记等在座。书记将了他们一军:“环江放卫星了,你们呢,怎么办?”他们听了,只笑一笑,没有说什么。当晚午夜过后,第一书记又派他的秘书来到报社夜班室,问:“有没有重要时事稿挤占版面?”待看了清样,见一切按原来的安排,才放心回去。过了好几天,《人民日报》还未刊登,自治区党委某领导人亲自打长途电话催问。后来《人民日报》发了一个豆腐块大的新闻。
来看当年的《广西日报》是如何报道此事的。1958年9月12日,《广西日报》头版整版报道环江红日公社中稻平均亩产一万七千多斤和红旗公社水稻亩产十三万斤,压报名的通栏照片是水稻收割现场,头条通栏三行“套红”标题,主标题:环江创全国水稻丰产最高纪录,两行副标题:红日公社九百多亩中稻平均亩产一万七千多斤;红旗公社一亩一分多试验田亩产突破十三万斤。
在这一标题下有两篇报道,占了半个版面,其中一篇报道了“亩产十三万斤”。《广西日报》在报道时相对《跃进日报》显得更加“详实”和“客观”,语气和用词都表现出肯定和自信。如在内容上的详实:“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的一块一亩一分三的中稻田(黑壤土+二等田),已收的一亩零七厘五毫田实收干谷十四万零二百一十七斤四两(尚有零点零五五亩未收,留待组织参观),平均每亩实收干谷十三万零四百三十四斤十两四钱。”(消息导语);在用语上的肯定和自信如:“经过严格验收与核实、丈量土地后,证实已收的这块田实收干谷十四万零二百一十七斤四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