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览群书2005年第03期-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都知道《傅雷家书》,傅雷告诫傅聪,你要做一个钢琴家,首先要做一个文化人,之后做一个艺术家,再之后要做一个音乐家,最后才是做一个钢琴家。你不能直奔主题,直奔钢琴去了,那样的话钢琴是学不好的,就是说你要有一个很宽的基础。这其实还没有完全顺从孔子的教导,孔子讲君子不器。傅雷还是希望孩子成器,希望他成为现代分工里的一个专才。要成为一个大的专才,底面积都不能太小,何况做一个君子!那是要博学广闻、多才多艺的。
  我说古典教育是教人们怎么生活的,现代教育是教人们怎么工作的,当然不是要我们偏执起来,全盘复古。只教我们怎么生活,不教我们如何工作,那是荒诞的,是另一个极端。
  只教我们如何工作不教我们怎么生活,还有一个极大的代价。假设我们现在的学习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教育教我们怎么工作,一部分教育教我们怎么生活,你说哪个教育最后不会落空?教授你学一项生产技能,如果最后你没有找到对应的工作,这个教育就落空了。在高度变化和竞争的社会中,这是很可能发生的。而教你怎么生活注定是不会落空的,因为你一定要生活的,除非你自杀了。后者不会白学,前者才有白学的可能。所以我想,我们的生产以当代的科技为基础,呈加速度向前推进,在它的影响之下,我们的社会将发生巨变,将发生此前从来没有过的巨变,整个的生命的世界里将出现一支动物,他们的温饱彻底解决了。他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产生了一个空虚无聊的问题,他们产生了生活该怎么过的问题。以前这不是问题,生活怎么过?生活的主要精力就是要投入到生存奋斗之中,要从事生产。不久的未来将出现了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向。当这个转折发生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如果没有和变迁的社会同步的话,只能说它麻木不仁,它感受不到、洞察不到即将发生的重大变化。那样的教育将是对不起大家的。


读书不必沉重
■  王纪潮
  如今想连续性地读一种思想文化类的期刊不容易,一是兴也忽,,停也忽,本来发行得好好的,不知什么原因就难以为继。二是在大众文化以影像阅谈、快餐式阅读为时尚的今天,文化思想类型的杂志更是难以坚持下来。以思想文化阅读为宗旨的《博览群书》杂志却不知不觉地居然就走过了二十年。不仅在一般读书人的眼中它越来越有趣味,而且在学术界也是越来越引起关注,这就更加难得了。
  记得八十年代初,书评类的期刊《读书》已是先声夺人,盾继的《博览群书》会成为什么样子,恐怕当时没有什么人会在意。那么《博览群书》会怎样走,会不会成功,如果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在《博览群书》成功走了二十年后,喜欢它的人大概都会想一想。最近看到《博览群书》的启事,希望读者谈论二十年来中国思想文化进程的精神轨迹、有社会影响的图书和人文学科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我想也不需要别人来说了,这几点都是《博览群书》这二十年所关注的内容,其实也应该就是《博览群书》办得好的原因。我如果在这里再谈这些就是在犯傻,它们实在应该是杂志的主管或者出资者应该谈论和总结的,总结之后还应该设法给杂志社的同人多发奖金、考虑如何延揽人才做大、做强等等……不过我读了那则启事后总是觉得有什么地方好像不对劲,缺少点什么。最近刚好有二件关于图书和读书的事情我觉得比较有意思,也就借此说点看法。
  这二件事情一是图书的市场近来兴旺,但有报道却说阅读率在持续下降。据说全国现在有两千多家出版社单位,每年出版图书有17万余种之多。有好事者在1999年、 2001年和2003年连续三年所做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却显示,我国国民阅读(图书)率呈下降态势。2003年的阅读率比2001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比1999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于是就有人出来呼唤“深阅读”(赵敏:“国民阅读率下降”不可怕,学人呼唤“深阅读”,《中华读书报》529期,2004年12月29日,第3版)。图书市场兴旺当然是反映买书、读书的人多了,商家有利可图,图书的发行量必然会增大。可以想见,卖书的人怎么会做不赚钱的事情,而买书的人又有多少是只买不看的呢?对照二个数据,这个“科学调查”和报道就有点好笑了。
  第二件是有报纸说如今的尊孔读经渐成气候。去年年末朱学勤在《南方周末》有一篇“2004传统文化思潮起波澜”的文字提到此事,他讲的主要“波澜”就是说有人提倡“读儒家经典”初具规模。据说中国已有五百万个家庭、六十多个城市少年儿童加入读经行列。有意思的是一批原来被认为可能反对的学者,如刘海波、王怡等人也支持儿童阅读中国古代经典,有人由此还提出了儒家宪政主义、科举宪政主义等莫名其妙的主张。朱学勤倒是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文化问题,把读经与国家联系起来,除了转移社会政治层面的注意力没有积极意义(《南方周末》1090期,2004年,第24版)。本来,读什么和不读什么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文化的保守主义和文化的自由主义在读经问题上能够一致起来,这是不是有点滑稽呢?
  我过去不知道什么是“深阅读”。从报道来看,所谓“深阅读”大概有三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读者在读书之后能够增进思考能力、逻辑能力、感悟能力、增进社会文明、增进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创作力的阅读。二是指阅读有文化品位和学术性的书籍。三大概是说要读可以反复品味的书籍,不读或少读看完就扔的“快餐书籍”。这些意思听起来都是蛮有道理的,说实话,这样的读书要求却让我很难理解,如果这是“深阅读”的话,我不知道有多少书能符合要求。我想了一下,最能够符合这些“深阅读”标准的应该是教科书。每个人从做学生时起,其语言能力、逻辑能力和精神文明一类的培训差不多都在教科书里完成了,而教科书是要求反复读的,比如过去的《四书》《五经》,从发蒙、乡试、会试到殿试,儒生们何曾敢懈怠!如今的政治读本,从中考、高考到研究生考试,考生们岂敢忽视?从文化品位来讲,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中学《语文读本》《美术》并不比任何出版社编的什么散文、美文之类的差。过去我对语文教材没有什么好感,看了现在的《语文读本》之后,才知道它包罗古今、题材广泛,已非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吴下阿蒙。课本被讨厌,问题出在现代的考试技术上,怪不得教材。这和用八股考《四书》《五经》的情况类似,就是要把活泼的语文变得支离破碎!至于书本的学术性,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如果学术是指思辨性、钻牛角尖和普通人懂不了的话,各种智力试题就是现成的例子;如果是指获得科学的知识(这是学术研究的目的),各种教科书滞后前沿理论并不多,文科的可能晚一些,理工科的就比较快,如电子方面的教科书。如果是说学术书是指权威性和真理性的著作,我想每部教科书差不多都是这样标榜自己的,稍许明白一点的人就不会在意这样的疯话。另外,今天除非有不计较成本之势力的支持,只出版“真理”书籍的出版社就会很快关门,社会承载不了太多的学术和真理。所以我认为提倡“深阅读”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把读者吓跑。
  倡导读经的故事在本质上也和呼唤“深阅读”的意思差不多,不管倡导者本人出于什么动机,只要他们认定儒家的经典是高雅的东西,并且把读书和国家兴亡之类的大事情联系在一起,起码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搞笑。如今的世界已不是农耕时代,靠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了,读儒家的书实在不需要再负担那么多的政治、文化使命。那些做研究和搞教学的人为完成论文指标、评等升级或者自娱读点儒家的书、写点吹嘘儒家思想的文章对社会没有什么大碍,但是号召所有的儿童在记忆力强时背诵儒家经典,认为他们长大就会理解经典的内容,按照经典行事,未免迂阔。且不说新文化运动对尊孔读经的批判是否过激,但只要读一读《儒林外史》《官场现行记》之类的小说就可以让人们对从小读经明性、长大则知书达礼的事情抱有怀疑的。类似的现象今天还可以见到,媒体上经常出现人心不古、道德滑坡的报道,可以断言,那些贪官污吏和作奸犯科者在青少年时代都经历过无产阶级先进的教育的洗礼,可它并不能保证其良知的沉沦。这二件事都可以说明用文化保守主义的读经方法来解决社会的道德危机,古代行不通,现代也行不通,保证社会健全最不坏的方法还是法制。
  凭心而论,鼓励“深阅读”和“读经”的初衷都不算太坏,谁愿意这样做,就这样做好了,但在社会价值多元性和文化多样性面前,阅读更应该是开放式的,无书不可读,亦无不可读之书。记得1979年《读书》杂志开办之初就有“读书无禁区”的讨沦,那场成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的一部分的讨论,已经说清楚这个问题了。读什么,不读什么,什么样的书可以“深阅读”,什么样的书毋需“深阅读”,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标准都是不一样的。由个人或某个团体倡导读某类经典也无伤太雅,但由政府出面号召问题就大了,其最终的结果不是走向政教合一,就是导致思想专制。在我看来,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来,对读书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自由阅读,不再只是面对“老三篇”和其他的经典。
  时代在变化,人的观念也应该顺应变化。而在上面说的二件事情的背后不变的却是读书的沉重和我们这个民族对读书的看重,它既塑造了中华文明数千年史不绝书的文明史,也带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