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弘一大师格言格言集 (完)作者:-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

  非时食戒十大益论
  客问杜多子曰:吾闻杀、盗、淫、妄,名为性罪;饮酒昏迷,失智慧种;食众生肉,断大慈悲。是以如来制戒,七众同遵,固无惑焉。至于常食养身,有何过咎,而非时食戒,如此严耶?愿闻其旨。
  杜多子曰:吾正欲申斋法之要,以轨行人,时哉问也!夫斋法是十方三世诸佛弟子通行大道,出生死法之要津也。愚夫逐逐口腹,甘为饮食之人,既畏此律检,岂辨其利益?今原如来立制本意,尽善尽美,何能殚述?略而举之,大益有十:
  一、断生死缘。经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又云:“三界众生,皆依饮食而得存活,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由此观之,淫欲固生死正因,饮食乃生死第一增上缘也,均为五欲所摄。特资此毒身,借之修道,不能全断。然设得时食,尚作旷野食子肉想,何容恣意于非时耶?
  二、表中道义。台宗云:“午前进食,表方便道,犹似有法可得。过中不食,表除中道外更无所需。”此之理观,全托事境。倘粗戒尚不自持,非同俗人夜犹饮食放纵之不及,即同外道日啖一麻一麦之太过。行不适中,妙理何由契会?
  三、调身少病。脾主信,数数食,最能伤脾。故玄门以戒晚食为养生善术,岂名忍饿?
  四、道业尊崇。赵州云:“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二时已杂,况三、四耶?儒曰:“饮食之人,则人贱之。”今恪守斋法,专精办道,道业自隆。
  五、坚固戒品。晚食助火助气,增长淫心。今寂尔清净,戒体坚牢。
  六、堪能修定。断其杂食乱想,身心轻利,取定不难。
  七、出生智慧。晚餐助昏盖,今清净惺寂,不障观慧。又于四种食,如法作厌离想,即能断三界惑。
  八、离鬼畜业。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不持斋法,鬼畜无异,牵入其类。持此斋法,远离二趣生缘。
  九、不恼檀信。谓长乞食者,设午后更复持钵,则终日但见沙门往还,必令施主生恼。今午后惟晏坐修道,能令僧俗皆安。
  十、不扰行人。今时丛林晚餐,厨人惟事炊爨,终身碌碌,不异佣工。斋法若明,则无此烦扰,共修道业。
  是以诸佛出世,必立此制。乃至在家居士,犹令于月六斋日,受八关斋法,以种永出因缘。况沙弥、比丘,可无惭无愧,非时受食耶?设有病苦因缘,佛自立非时浆、七日药以济之,断无以晚食为药石之理也。愿高明者,深信而力行之。



  ●缘起

  退戒缘起并嘱语
  某生于万历己亥。二十四岁壬戌为天启二年,痛念生死事大,父未葬,母不养,决志出家。时紫柏尊者已寂圜中,云栖老人亦迁安养。憨山大师远游曹溪,力不能往。其余知识,非予所好。乃作务云栖,坐禅双径,访友天台。念念趋向宗乘,教、律咸在所缓。后因几番逼拶,每至工夫将得力时,必被障缘侵扰。因思佛灭度后,以戒为师,然竟不知受戒事何为如法,何为不如法。但以云栖有学戒科,遂从天台蹑冰冒雪,来趋五云,苦到恳古德法师为阿阇黎,向莲池和尚像前顶受《四分戒本》。此二十五岁,癸亥腊月初八也。甲子腊月二十一,重到云栖,受菩萨戒。乙丑春,就古吴,阅《律藏》四旬余,录出《事义要略》一本,此后仍一心参究宗乘矣。戊辰春,雪航檝公,留住龙居,再阅《律藏》一遍,始成《集要》四本。己巳春,送惺谷寿公至博山薙发。无异禅师见而喜之,即欲付梓。予曰:“未可也。”是冬,同归一筹师,结制龙居,更阅律一遍订成。庚午正月初一,燃臂香,刺舌血,致书惺谷。三月尽,惺谷同如是昉公,从金陵回,至龙居,请季贤师为和尚、新伊法主为羯磨阇梨、觉源法主为教授阇梨,受比丘戒。予三阅律,始知受戒如法不如法事。彼学戒法,固必无此理。但见闻诸律堂,亦并无一处如法者。是夏,为二三友尽力讲究。不意或寻枝逐叶,不知纲要;或东扯西拽,绝不留心;或颇欲留心,身婴重恙,听不及半。其余缘众,无足责者。予大失所望。解夏后,结坛持《大悲咒》。惺谷以此书呈金台法主,随付梓人。次年,予入坛持《大悲咒》十万加被之,然已发念退休。越二年癸酉安居,作八阄供佛像前,燃香十炷,一夏持咒加被。自恣日,更燃顶香六炷,拈得菩萨沙弥阄,深自庆快,愿永作外护,奉事如法比丘。孰意末运决难挽回,正法决难久住。予又病苦日增,死将不久。追思出家初志,分毫未酬,数年苦心,亦付唐丧,抚躬自责,哀哉痛心。恐混迹故乡,虚生浪死,故决志行遁,毕此残生。以手书《集要》全帙,谨付彻因海比丘(比丘名果海,为新伊法主指示令来学者)。仍涕泣而嘱曰:
  呜呼!佛法下衰,斯时为盛。毗尼一脉,不绝如丝。教道、禅宗,尤为混乱。予数年苦心,未能砥狂澜于万一,仅成此书,并《问辩》、《音义》各二卷。一文一字,罔敢师心。一义一法,咸符圣教。盖不惟律部精髓,亦禅、教纲维。由斯户可升堂入室,执斯镜可照胆辨邪。惜公根性稍钝,仅知开遮持犯条目,未达三学一贯源委,且福相未纯,智慧力薄,缺于辩才,短于学问,岂能即弘传斯道?但念公之从予游者五夏,有三事足取焉:几番恶辣钳锤,难堪难忍,绝无退心,纵未顿改旧观,番番略有进益;有人如法受具,未肯细心行持,惟公听《集要》后,轻重诸戒,悉思躬行;予癸酉甲戌,匍匐苦患,公独尽心竭力相济于颠沛中,毫无二心。充此三善之致,何必不可荷担正法?但须解行双修,戒乘俱急,虚其心,实其志,扩其眼界,牢其脚跟。尽在我修持,任外缘自集,万勿轻举妄动,贻羞法门。倘烦恼未伏,慧眼未开,辩才未具,学问未充,纵有福运,须力却之,况作意邀求耶?苦身形,坚愿力,依念处而精进行道,以《律藏》为法身父母,临深履薄,守兹一脉。倘遇英哲,当殷重付嘱之。无其人,宁供塔庙尊像中,慎莫授非人也。天定能胜人,人定亦能胜天。予运无数苦思,发无数弘愿,用无数心力,不能使五比丘如法同住,此天定也。然此思此愿、此心此力,岂遂唐捐?公若善继吾志,敬守之以俟后贤,庶几亦可称人定乎!始终不忘吾嘱,千里同风,否则尘劫永隔矣。勉哉!



  ●序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自序
  予生于万历己亥五月初三日亥时,至壬戌五月七日薙发出家,是为二十四岁。次腊,受具戒于云栖和尚像前。又次年,受菩萨戒于和尚塔前。二十七岁春,阅律一遍,录出《事义要略》,仅百余纸。次夏,第二阅律,录成四册。次冬,第三阅律,成六册,计十八卷。三十二岁夏,为寿、昉、檝三友(惺谷寿师、如是昉师、雪航檝师),细讲一遍,添初、后二集,共八册。次年,金台法主,梓于皋亭之佛日寺。是冬在灵峰,仅讲七卷,次夏方续完,听者十余人,惟彻因比丘能力行之。次夏,在金庭西小湖寺,彻讲一遍,听者九人,能留心者,惟彻因、自观及缘幻大德耳。次冬,在吴门幻住庵,又讲一过,听者五、六人,惟自观、僧聚二比丘能力行之。三十八岁入九华,四十岁入闽,四十四岁至苕城,从此十三、四年,无有问者。彻因、自观、僧聚三人,又皆物故。毗尼之学,真不啻滞货矣!五十一岁冬,从金陵归卧灵峰。次夏,乃有发心学律者十余人,迫予重讲。因念向所辑,虽诸长并采,犹未一一折衷。又《问辩》、《音义》二书,至今未梓。不若会入《集要》而重治之,兼削一二繁芜,以归简切。庶钝根者,亦不致望洋也。



  ●题跋

  刻《十二头陀经》跋
  头陀以抖擞尘劳为义,具十二法,迦叶尊者终身奉行。世尊谓正法住世,全赖此人。迨兹末运,妄以须发当之,尚不知比丘戒为何事,矧头陀法耶?予虽根劣,仅持一二,然一番展读,辄一番愧感。例诸贤达,想亦当尔。重录梓行,伏愿见闻随喜者,发增上心,少多奉持。庶重兴正法,不日可望耳。

  《十大碍行》跋(《十大碍行》出《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鞲者。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八师。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煅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于秽土植净土因,方如莲出淤泥,超登不退。倘无事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一遇不如意,辙悔愠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须于此十大碍行,一一自验,果于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观,不尤不怨,庶莲萼日滋,称三昧宝王矣。



  ●传

  诵帚师往生传
  师讳宏思,一字如是。晋江溜澚人,族姓陈。髫年入郡之开元寺,礼湛然精舍肖满全公为师。薙发后,喜诗文,不理钱谷,气节昂然,缁素咸敬惮之。年二十七,忽发出世心,盟月台心默师及惺谷何居士,为生死交,朝夕参究大事,忘形破格,风雨寒暑弗替也。时温陵佛法久荒,闻熏乏种,师独与惺谷鼓舞数人,谒博山无异禅师。受具戒,苦参“无”字,胁不着席者三年。异师愍其勤,恐致病,说调琴喻劝之。稍稍晏息,终不解衣。师志远大,纵有省悟,不自足,亦不轻举似人。同辈视师若木讷,师固是非了了,洞如秦镜矣。
  离博山,游浙直,习教观于幽溪。鉴末世暗证之失,遵永明角虎之训,遂神栖安养,期以万善同归。迨惺谷薙草,师以受惺谷教益最深,欲推为先腊,且博山受戒不如法,遂舍前所授。礼季贤师为和尚,觉源、新伊二法师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