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5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有三人被称为“乌陀夷”。第一位是“大乌陀夷”(Maha Udayi)
      ,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城的婆罗门。他后来出家为比丘,并成就
      阿罗汉果,是佛弟子中“善能劝导,福度人民第一”的比丘。第二位
      是一位婆罗门,他曾经在舍卫城问佛陀是否从事祭祀,佛陀告诉他,
      佛陀不只是不从事任何有关杀生的祭祀,而且只赞叹远离杀生的人。
      第三位是“黑乌陀夷”(Kaludayi、Laludayi),他是
      一位比丘,并且可能就是在诵戒时会发出乌鸦声音的乌陀
                                                                                  69

                                                                                  70
      夷。 
 311。 汝说意生天为是色耶:对应之巴利文为“kam pana tvam … 
      manomayam kayam paccesi ti?”(AN。 III。 p。194),中文译为
      “你认为以心所成的天界是什么?”。 
 312。 是也:对应之巴利文为“Ye te … deva arupino sannamaya
      ti。”(AN。 III。 p。194),中文译为“他们是由想所成,而且没有
      形体的天人。” 
 313。 汝愚痴人,盲无有目!以何等故,论甚深阿毗昙:对应之巴利
      文为“Kim nu kho tuyham Udayi balassa avyattassa bhapitena
      tvam pi nama bhanitabbam mannasi ti?”(AN。 III。 p。
      194),中文译为“乌陀夷!你怎么会说出如此愚痴不聪明的话呢?” 
 314。 阿难:巴利文为“Ananda”,是佛弟子中“多闻第一”的比丘,
      也是佛陀的堂兄弟。他的父亲,有说是“斛饭王”,有说是“甘露饭
      王”他是在佛陀成道后第二年,与“阿那律”(Anuruddha)、“跋
      提”(Bhaddiya)、“婆和”(Bhagu)、“金毗罗”(Kimbila)、
      “提婆达多”(Devadatta)一起随佛出家。不久之后,听了“满慈子”
      (Punna…Mantaniputta)的说法而成就初果。在佛陀成道后
      的第二十年,在一次比丘的集会中,佛陀表达了想要找一位固定的
      侍者,经过了大目挞连及诸比丘的劝说下,阿难才答应担任侍者的工
      作(详见((中阿含第三三经侍者经》)。他的另外一项重要贡献
      是代替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向佛陀求情,九许女人加入出家
      僧团,并且得到佛陀的同意。最后,尚于他的多闻,在佛陀涅槃后,
      他成为结集经典的不二人选,背诵出佛陀的教法。 
 315。 白净:巴利文为,“Upavapa”,又译“优婆摩那、优婆摩”。
      他是舍卫城人,父亲是富有的婆罗门。在阿难成为佛陀的侍者之前,
      他曾经担任过佛陀的侍者。有一次佛陀生病时,在朋友“天作”
      (Devahita)婆罗门的协助下,白净为佛陀准备了热水及适当的医
      药,治好了佛陀的病。 
 316。 耄:ㄇㄠˋ,七十岁以上的老人。 
 317。 牟利破群免:巴利文为“Moliyaphagguna”,又译“牟利破群
      那、茂罗破那、颇求那”。他的名字原本是“Phagguna”,可是在
      出家前,他的头上都有一个大发髻,所以被称为“Moliya”(有发髻
      者),一直到出家后,仍然被称为“Moliyaphagguna”。 
 318。 舍戒罢道:对应之巴利文为“sikkham paccakkhaya hinayavatto”
      (SN。 II。 p。50),中文译为“舍弃佛陀的教诫而还俗。
 319。 黑齿:巴利文为“Kalarakhattiya”,是比丘的名
                                                                                  71

                                                                                  72
      字。 
 320。 牟利破群免比丘于此法中而爱乐耶:对应之巴利文为“Na hi nuna
      so ayasma imasmim dhammavinaye assasam alatthati。”
      (SN。 II。 p。50),中文译为“那么,尊者牟利破群免对于佛陀的教
      法与戒律并未感到自在。” 
 321。 尊者舍利子于此法中而爱乐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Tena hayasma
      Sariputto imasmim dhammavinaye assasam patto ti。”(SN。 II。 p。50); 
      中文译为“想必尊者舍利子对于佛陀的教法与戒律已经得到自在了。” 
 322。 不以此文,不以此句,我但说义:对应之巴利文为〃 Na kho … 
      etehi padehi etehi vyanjanehi attho vutto ti。”(SN。 II。 p。51),
      中文译为“我不是用这样的句子,不是用这样的语词,来说这件事。” 
 323。 族姓子随其方便称说,得智者即说得智:对应之巴利文为
     “Yena kenaci pi… pariyayena kulaputto annam vyakaroti; 
      atha kho vyakatam vyakatato datthabbanti。”(SN。 II。 p。
      51),中文译为“善男子不论用什么方法来宣称〔得到解脱的〕 智
      慧,所做的宣称就是这个意思。” 
 324。 有者因受、缘受,从受而生,以受为本:对应之巴利文为
     “Bhavo ……upadananidano upadanasamudayo
      upadanajatiko upadanapabhavoti。”(SN。 II。 p。52); 中
      文译为“执着是存在的因缘,从执着会生起存在,执着是存在的根本。”
      其中,“有”(bhava)是存在;“受”是“取”(upadana)的
      异译,意思是“执着”(参考注解188) 
 325。 云何为爱:对应之巴利文为“Tanha……kimnidana
      kimsamudaya kimjatika kimpabhavati”(SN。 II。 p。53),中
      文译为“什么是贪爱的因缘?贪爱是从哪里生起?贪爱是以什么为根
      本?” 
 326。 云何背不向自称说得智:对应之巴利文为“Katham vimokha
      pana taya……anna vyakata”(SN。 II。 p。53),中文译为
      “根据什么样的解脱,宣称〔得到解脱的〕 智慧”。
 327。 师子吼:巴利文为“sihanado nadito”,中文译为“发出如狮
      子的吼声”。在佛经中,“狮子吼”通常是指“佛陀的说法”,表示
      至高、无畏、无法反驳的说法。除了佛陀之外,舍利子的说法也有被
      比喻为“狮子吼”。 
 328。 法界:巴利文为“dhammadhatu”,意思是“法的根本法则、
      宇宙的法则”,即“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
      彼无,此灭故彼灭”巴利文为“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pajjati; imasmim asati; idam na
                                                                                  73

                                                                                  74
      hoti; imassa nirodha idam nirujjhati。”(MN。 III。 p63)。
 329。 游行人间:对应之巴利文为“janapadacarikam pakkamitum”
      (AN。 IV。 p。373),中文译为“在国家中游行”,意思是“到各处游行”。 
 330。 汝去随所欲:对应之巴利文为“Yassa dani tvam。。。kalam mannasi”
      (AN。 IV。 p。373),中文译为“现在正是时候,你可以去做你认为适当的事情。” 
 331。 度:巴利文为“parayana”,意思是“从此岸到彼岸”,也就是“从烦恼
      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 
 332。 犯相违法:巴利文为“khiyadhammam apajjati”,意思是“表现讥嫌瞋恨的样子”。 
 333。 无身身念者:对应之巴利文为“Yassa。。。 kaye kayagata sati anupatthita
      assa”(AN。 IV。 p。374),中文译为“凡是于身没有现起身至念的人”,
      意思是“凡是对于自身的行为没有维持正念的人”。 
 334。 旃陀罗子:对应之巴利为“candalakumarako va candalakumarika va”
      (AN。 IV。 p。376),中文译为“贱民童子或贱民童女”。其中,
      “旃陀罗”是指印度的贱民。 
 335。 不以此而有憎爱,不羞不惭,亦不愧耻:对应之巴利文为“attiyati va
      harayati va jigucchati va”(AN。 IV。 p。374),中文译为
      “不安、烦恼、厌恶”。
 336。 晡旃尼:巴利文为“punchani”,意思是“抹布”。 
 337。 犹如膏瓶处处破裂,盛满膏己而着日中,漏遍漏津遍津:对应之
      巴利文为“Seyyatha pi bhante puriso medakathalikam parihareyya
      chiddam vichiddam uggharantam paggharantam。”(AN。 IV。 p。
      377),中文译为“佛陀!譬如有人手持膏瓶,处处破裂,泄漏流出。”
 338。 自喜年少:对应之巴利文为“itthi va puriso va daharo va yuva
      va”(AN。 IV。 p。376),中文译为“女人或男人或少年” 
 339。 彼怀羞惭,极恶秽之:对应之巴利文为“attiyeyya harayeyya
      jiguccheyya”(AN。 IV。 p。377),中文译为“他将会感到不
      安、烦恼、厌恶”。 
 340。 五除恼法:对应之巴利文为“panc' ime…aghotapativinaya”
      (AN。 III。 p。186),中文译为“五种调伏瞋怒的方法”。 
 341。 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当除之:对应之巴利文为“evaraupe
      ……puggale aghato pativinetabbo”(AN。 III。 p。186),
      中文译为“对于这样的人,〔所生起的〕 瞋怒应该调伏”。 
 342。 心少有净:对应之巴利文为“kalena kalam cetaso vivaram
      cetaso pasadam”(AN。 III。 p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