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内观基础-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讀者將從本書看到這演講是針對在家聽眾,對他們而言,微妙的內觀禪修是全新的知識,因此,法師用很大的苦心把它講得白話、易懂、直接,導引聽眾由分別止禪和內觀禪(vipassana;毘婆捨那)的簡單階段帶到深奧的法義,像實相與概念、思想的剎那和意識的流程、心的培育和體證涅槃進階。法師首先告訴聽眾,「內觀是什麼」、「如何培育內觀」,然後教導他們開始用功,如何禪修才能進步,如何避免陷入修行的陷阱,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知道自己確實知道。聽眾因而受到激勵、鼓勵,感覺自己似乎已經在拢赖南矏偂

    佛教是一個實用性的宗教,要人們在生活上實際奉行,而不是門外漢慣於想像的另一種形而上學系統,它檢驗眾生的病,發現其中的病因,描述苦的滅,並指出消除所有病苦的道路,任何渴望解脫的人都能步上這條道路,但是,他必須努力踏出第一步並勇往前進,洠в腥四苊赓M載送別人到永恆的和平。

  「你們應該自己努力,佛陀只是指出正道而已,奉行此一正道並且禪修的人,可以解脫魔俊!梗ā斗ň浣洝276偈)

  那麼什麼是解脫之道呢?佛陀在《念處經》告訴我們,建立正念是通往解脫的唯一道路。馬哈希法師半世紀以來努力闡釋及通俗化內觀的修行,而建立正念是整個內觀的基石。

    弘揚內觀不同於弘揚其他的佛法,如道德或形而上學的部分,精通經教的人就能做得到,然而宣揚內觀禪只有經過親身體驗的人才能令人信服。佛陀(或更精確地說是菩薩)尋師訪道,發現它,親身仔細體證,然後教導眾生。

  「諸比丘,我發現過去正覺者通行的古道,我沿著那條古道前往,當我前往後,我完全地瞭解了實相,我告知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參見巴利文版《相應部》第二冊106頁)

    馬哈希法師親自修學佛陀教導的教法,體驗之後,向他的信徒宣講他的親身體驗,讓他的信徒也能體證法。關於這一事,法師在本書中提到:「在這裡的聽眾有很多是達到這階段智慧的行者。我不只說出個人的經驗,也不只是我的四十或五十個信徒的經驗而已,是好幾百個人的經驗。」

    佛法的一個特性是「來看」(ehipassiko),超過二千五百年已有幾百萬人「來看」,當今我們看到世界各地的禪修中心也有成千上萬人跟隨習禪,跟著要做的是,去覺醒渴望解脫的人,以及參與他們的解脫行列。這本書展示這條道路的計劃,如著名的學者在本書緬文版序文中所說的:這不是一本給讀者消遣的書,而是一階一階趣向較高智慧的參考指南。

    翻譯本書,我嘗試用英文譯出法師緬語演講的原意,但我不能逐字翻譯,也不能用意譯,我刪除口語中反覆強眨恼Z句,並保留未譯法師演講中幫助記憶的偈誦,除此之外,我努力保留法師說法的原貌:簡單、直接和簡明的風格。

    法師引用的巴利文經典的翻譯,我大部分依據著名的學者,如:雷斯.大衛(Dr。 Rhys Davids),伍德瓦(F。L。Woodward),荷諾(I。B。Honer),三界智法師(Nyanatiloka),髻智法師(Nyanamoli)他們的作品,佩茅丁(Pe Maung Tin)幫助部分略予以潤飾。我非常感謝他們。
                                  於仰光1981年3月3日







貳、內觀基礎 /  馬哈希法師 著二、簡 介…八、為何和何時

二、簡 介

    當前內觀不需特別的介紹,每個人都說內觀很好,這個轉變是發生在二十年前,當時人們還以為內觀是比丘和耄啃蘧氂玫模贿m用於他們,當我們開始傳授內觀時,有一段艱辛的過程,現今這種情況已經改善了。今日人們一直請求講演內觀,但是當我們告訴他們內觀的簡單事實,他們似乎無法欣賞它們,一些人甚至離開,我們不應該責難他們,他們洠в卸U修背景來瞭解任何枺鳌

    有的人以為寂止就是內觀,有的人以為內觀跟寂止一樣,有的人把內觀說得太艱深而難以實邸麄兊穆牨娦闹谐錆M困惑,為了讓這些人受益,我們將說明內觀的要素。



三、止與觀

    我們禪觀的目的何在?我們如何培育內觀?這是很重要的問睿

    有兩種禪修:寂止禪和內觀禪。禪觀於十遍處(kasina)只能產生寂止禪,不是內觀。禪觀於十不淨(如:模浀纳眢w),也只能產生寂止禪,不是內觀。十隨念,如憶念佛、法等,也只能培育寂止禪,不是內觀。禪觀於三十二種身體成分,像觀「髮、毛、爪、齒、皮」,也不是內觀,它們只能培育寂止禪。

    正念於呼吸也是開展寂止,但是它也能培育內觀。然而《清淨道論》將它包括在四十種習禪業處中,因此我們在此也如此稱它作寂止禪。

    接著有四梵住,慈、悲、喜、捨,和四無色狀況導至四無色禪定,以及厭食想,所有這些都是寂止禪。

    當你禪觀身體內的四大元素,它被稱作四大元素的分析。雖然它是寂止禪,但它一樣可以開展內觀。

    這四十種習禪業處為修定的對象,只有呼吸和四界差別(分析四大元素)與內觀有關,其他不能產生內觀。如你要獲得內觀,你需繼續努力。

    再回到「如何培育內觀」這問睿鸢甘牵何覀円杂^照五取蘊來培育內觀。眾生的精神與物伲刭|為諸取蘊。對它們可能由於貪欲而樂於執取,這樣的話,它被稱為「執取六根的對象」或可能因邪見而錯铡膱倘。@被稱為「以邪見執取」,你需觀照它們看清它們的實相,否則,你將因貪欲和邪見而執取它們。一旦觀到它們的實相。你便不再執取。你如是培育內觀。我們將詳細談論五取蘊。



四、五 蘊

  五取蘊為色、受、想、行、識。它們是什麼?它們為你每時每刻所體驗到的事物。你無需到別處尋找它們,它們就在你自身。當你看時,它們就出現了;當你聽到時,它們就出現了;當你嗅、嘗、樱蛳霑r,它們也立刻出現了。

    當你彎曲、伸出或移動時,五蘊就在彎曲、伸出或移動裡,只是你不知它們為五蘊。這是因為你洠в杏^照它們,因此不知道它們的實相。不知道它們的實相,你就以貪愛和邪見執取它們。

    當你彎曲時,什麼發生?它始於彎曲的意念,接著是一個接一個的彎曲過程。在彎曲的意念中,有四種屬於精神的蘊。要彎曲的心是識,當你想著彎曲,然後彎曲,你可能感到樂、苦或不苦不樂。如你快樂地彎曲,那就有樂受,如你不快樂或生氣地彎曲,那就是苦受。如你不苦不樂的彎曲,那就是不苦不樂受。因此,當你想彎曲時,有受蘊,接著有想,即分辨出彎曲的蘊。然後是促使你彎曲的心識,它好似在說:「彎曲、彎曲」,這是行。因此在彎曲的意念中有受、想、行、識──四種屬於精神的蘊。彎曲的動作是物伲蛐问剑@是色蘊。如此,彎曲的的意念和彎曲的動作形成五蘊。

    因此,在彎曲手臂的一個動作中,就有五蘊。你移動一次,就有五蘊,你再次移動,就有更多的五蘊。每次的移動引出五蘊,如果你洠в姓_的觀照它們,和正確的了知它們,那麼我們無需告訴你所發生的情形,你自己知道。

    你想「我要彎曲」和「我在彎曲」,不是嗎?每個人都如此。問小孩們,他們會給予同樣的答案;問那些不懂得讀和寫的成人,也得同樣的答案;問懂得讀的人,也是同樣的回答:說出如他心中所想的。但因他讀得多,他將編構適合經典的答案而說:「名和色」。這並非他所知道的,只是編構以適合經典。在他心中,他在想:「這是『我』要彎曲,這是『我』在彎曲,這是『我』要移動,這是『我』在移動。」他也想:「這是以前的『我』、現在的『我』、將來的『我』,『我』永遠存在。」這想法稱為「常見」。洠в腥藭缡窍耄骸高@彎曲的意念只存於此刻。」一般人通常想:「這心以前出現過,和過去一樣,我的『我』此刻在想彎曲。」他們也想:「此刻正在思想的『我』,未來也將繼續存在著。」

    當你彎曲或移動四肢時,你想:「這正在移動的四肢,和過去的一樣,這正在移動的『我』和過去的『我』一樣」,移動後,你再想:「這四肢、這『我』,永遠存在。」你不曾想過它們會消失。這也是常見。這是錯把無常當作常,無我當作我,並執著於這種錯铡囊娊狻

    當你順著慾念彎曲或伸出,你認為很爽快。如果你覺得手僵硬,你移動或重新放置它,僵硬便消失,而感到舒服。你認為非常爽快。你以為這是快樂。舞蹈員和業餘舞蹈員在跳舞時,彎曲和伸出,並認為如此做非常爽快。他們以此為樂並對自己感到滿足。當你們在一起談論時,你們時常搖手和頭並感到滿足。你認為這是快樂。當你所做的事成功了,你再次認為這很好,這是快樂。這是你們因為貪愛而喜悅。並執取於事物,铡褵o常當作常而感到快樂。苦、無我,只不過是名與色,你卻當作快樂的、或我而沈溺其中。你對它們感到喜悅並執著。你也铡J為它們為自我並執著。

    因此,當你彎曲、伸出或移動四肢時,「我將彎曲」的想法為執取蘊,彎曲的動作是執取蘊。「我將伸出」的想法是執取蘊,伸出的動作的是執取蘊。「我將移動」的想法是執取蘊,移動的動作為執取蘊。我們所觀照的執取蘊,就是這些執取蘊。

    同樣的事件發生在看、聽等。當你看時,眼根──眼睛顯現。所見的目標也是如此。兩者為物伲荒苷J知。但如一個人在看的時侯未能當下予以觀照,就會執取它們。他以為全身連同眼睛為常、快樂的和自我的並執取它。他以為整個物伲氖篱g及所見到的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