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生死无惧-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师一直训示我们:不要再欺骗自己,如果到死亡时,还不知道自己是谁,那我们又学到了什么?

  12。11
  我们绝不要忘记:透过身、口、意,我们有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选择这样做,就能终止痛苦和苦因,帮助自我的真正潜能和佛性唤醒我们。除非佛性能够被完全唤醒,解脱无明,与不死的觉悟心相结合,否则生死轮回将会永无尽期。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今生不为自己负起所有责任,我们的痛苦将不只延续几世,甚至千万世。
  就是这种清晰的真理,让佛教徒把来世看得比今生重要,因为有许许多多的来世在等待着我们。这种长远的眼光,左右着他们的行为。他们知道,如果我们为了今世而牺牲了所有的来世,就好像把一辈子的积蓄一餐就吃喝光了,疯狂地忽略了其后果。

  12。12
  西方人可能会惊讶西藏有那么多转世的人,而他们大多是大师、学者、作家和神秘家和圣哲,对佛教和社会都有卓越的贡献,在西藏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相信这种转世并不仅限于西藏,随时都可能发生在世界各地。历史上,出现过一些艺术天才、精神领袖和人道主义者,帮助人们向前,如甘地、爱因斯坦、林肯、德蕾莎修、莎士比亚、圣法兰西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等。
  当西藏人听到这些人时,会立刻说他们是菩萨:而我听到他们的名字、志业和远见时,我就被诸佛和上师伟大进化过程的庄严所感动,他们为了解脱众生之苦,改善整个世界而示现于世。

  12。13
  怀疑并非病,而是缺乏我们传统所谓的“见”所导致的症状。“见”就是对自性和实相本质的证悟。
  当“见”全部出现时,连一丝的怀疑都不会产生,因为我们会用实相自身的眼睛来看它。但在觉悟前,怀疑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怀疑是迷心的基本活动。对治怀疑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压抑它,也不要执着它。

  12。14
  要了解我所谓的慈悲的智慧,就是要完全看清楚慈悲的利益,以及不慈悲带给我们的坏处。我们绝对要区分清楚,什么是“自我的利益”,什么是“终极的利益”;错认的结果就是痛苦的来源。
  我执产生了我爱,我爱又因伤害和痛苦而生起了根深蒂固的嗔恨。然而,伤害和痛苦并非客观存在;唯有我们的嗔恨心才能让它们存在并赋予其力量。当我们了解这点,就会知道:是我们的嗔恨心让自己遭受了恶运和挫折,让生命充满了焦虑、期望和恐惧。
  藉由消除我执和对不存在自我的执着,我们就消除了那种嗔恨,而能去除逆境和挫折对你的伤害。因为,你怎么可能攻击根本不存在的人或东西?

  12。15
  每次禅坐前,都要有这种觉醒:我们和所有众生基本上都拥有佛性和最深奥的本质,为了觉悟佛性,必须灭除无明和痛苦。
  我们要让这种动机启发自己,以下面一切诸佛祈祷文的精神,致力奉献出我们的修行和生命给所有众生的觉悟:
  藉由此修行的力量和真理;
  祈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和乐因;
  祈愿一切众生解脱痛苦和苦因;
  祈愿一切众生永不离神圣大乐;
  祈愿一切众生心保安详,了无执着和嗔恨,
  祈愿一切众生相信一切众生完全平等。

  12。16
  我常想像一些伟大的上师和获得甚深证悟的人,就如庄严的山鹰,翱翔于生死之上,透彻生死的真面目,和其神秘而纷杂的相互关系。
  透过山鹰之眼(觉悟之眼)俯看一切,我们想像中的生死的界线都相融而消失了。物理学家大卫.波姆(David Bohm)描述存在的实相为“流动中未破损的整体”。
  大师所清楚透视的,就是那个流动和那个未破损的整体。我们的无明所称的“生”和“死”,不过是那个流动和整体的不同面相而已。

  12。17
  当你经由戒律净化生活,和由禅修松懈你的攻击、执着和消极心,观照的智慧就会渐渐显现。
  在它光芒的无量清明之中,这种洞察力,可以让你清楚而直接地看见心和实相本质的最微细运作。

  12。18
  十九世纪的一位大师,有个愚笨的弟子。大师一直教授他认识自性,他还是不得其门而入。最后,大师非常生气,就告诉他:“看,我要你把这一整袋子麦子背到对面山顶,中途不可停留休息,直到爬上山顶。”
  这个徒弟头脑简单,却对上师有着无比的恭敬心和信心,就完全依照上师的话去做。袋子很重,他花了很久时间才完成任务。
  最后,当他到达山顶时,放下袋子,颓然倒地,虽然疲累却感到无比的舒畅。所有的阻碍都消除了,凡夫心也跟着融化。就在那刹那间,他突然觉悟了自性。他跑下山,不顾一切就冲进了上师的房间。
  “我明白了……我真的明白了!”
  他的上师对他一笑,故意说:“这么说,这趟登山之旅很有趣咯?”

  12。19
  修习专一可以把散乱的心带回家,把生命的各种面相集中起来,这称为安住或永恒的寂静。
  我们过去被分裂的部分,一直处在争战之中,现在都安定了下来,彼此交融熟悉。在这种安定之中,我们更能了解自己,有时甚至能够瞥见自性的光芒。

  12。20
  安住在本觉的清明和信心之中,能让你的思想和烦恼自然解脱,毫不费力地进入它的广阔中,就像在水中写字或在天空画画一样。
  如果你能熟习这项修法,业就没有机会积累,而达到漫无目的、自由自在的离弃境界,敦珠仁波切称它为“无拘无束、赤裸的自在”,因果业力再也无法将你绑缚。

  12。21
  要学习如何死,就要学习如何生;要学习如何生,就要知道生命不只有今生,还有来生。真正地转化自己,及学习如何投生为觉者以助益众生,是裨益世界的最有力方法。
  现在让我们想像:有许多人把握学习佛法的机会,致力于庄严的修行,证悟了自性,并运用死亡的机会更接近成佛,为了服务和利益众人而诞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12。22
  要如何描述诸佛的智慧心?
  把自性想像成你的脸;它始终跟随着你,却无法看见自己。然后想像你从未看过镜子。上师的教授,就像他突然拿出一把镜子,让你第一次看见自己的脸。
  就如你的脸,本觉的纯净觉醒并非上师赐给你的“新”东西,也不是你从外在可以找到的东西;它始终都是你的,始终跟随着你,但在那个震惊时刻发生前,你从未看过它。

  12。23
  西方人对我所谓的“禅坐技巧”非常着迷。现代人毕竟迷恋于机械结构和构器,对于纯粹实用的东西容易上瘾。但禅坐的心要不是在于技巧,而在其精神:是深富技巧、启发和创意的修行法门,也可以称为“姿势”。
  上师们说:“如果你能创造身体和环境的良好条件,禅定就会自然生起。”讨论禅坐姿势并不是神秘的无稽之谈,正确的姿势有助于创造一个更有启发生的环境,以唤起本觉。
  身体的姿势和心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交互关联的。当你的姿势和态度受到启发,禅定就自然生起了。

  12。24
  十九世纪伟大的上师米凡(Mipham),是喜玛拉雅山的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据说他发明了一个钟、一座大炮和一架飞机,但只要一完成,就把它们毁掉。他说它们只会让他的心更乱。

  12。25
  只要虚空存在,
  众生仍旧受苦,
  就要长住世间,
  消除所有苦难。
  ——寂天菩萨

  12。26
  慈悲远比怜悯还要伟大和高贵。

  怜悯的本源是恐惧、傲慢和施舍,甚至沾沾自喜的感觉:“幸好不是我。”就如史帝芬.李文(Stephen Levine)所说的:“当你害怕碰到别人的痛苦时,就成了怜悯;当你勇于面对别人的痛苦时,就成了慈悲。”
  要培养慈悲心就是要了解众生都是相同的,拥有相同的苦痛,尊敬受苦的人,并了解你既与众生不可分割,也不优于一切众生。

  12。27
  就像大海有波浪,太阳有光芒一样,心的光芒就是它的思想和情绪。大海虽有波浪,却不会被扰乱。波浪是大海的本质。波浪生起,又会往何处去?回到大海中。而浪又从何而来?从大海。
  同样的。思想和情绪是自性的光芒和呈现。它们起自于心,但又消失到哪里去了?回到心。不管心中生起什么念头,不要把它当成问题。如果你不是太冲动,而有耐心一点,它就会回归到它的本质之中。
  如果你能了解这点,那么生起的念头只会增进你的修行。但若你不明了它们的真面目就是自性的光芒,你的思想就会成为迷惑的种子。
  所以,要以宽阔、开放和慈悲的态度对待你的思想和情绪,因为事实上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家人,是你心的家人。敦珠仁波切常说:在它们面前,“要像个有智慧的老人,看着小孩子玩耍。”

  12。28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在全世界的各各教育阶层,传授死亡和临终的觉悟智慧。不要“保护”小孩子不让他们接触死亡,反而要趁他们年轻时,让他们认识死亡的真相,从死亡中学习。
  为何不用最简单的方式,把这种智慧介绍给所有的年纪的人?让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能认识死亡;了解如何帮助临终者,及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精神本质。在各级学校、学院和大学中,要以深刻的想像力来教授它;最重要的是,特别要教授给肩负临终照护重任的医生和护士。

  12。29
  我们的佛性到底存在于何处?它就存在于如天空般的自性之中,全然地开放、自由和无边浩瀚。基本上,它是如此地简单、自然而不受染污和败坏;它的纯洁甚至超越“净”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