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生死无惧-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觉得这是很珍贵的显密佛学文库,便决定收藏了,等有时间时读读。
  索甲仁波切以活泼易懂的笔调,深入浅出地阐明生死的真相,并以三百六十五天为顺序,每天写就一则精僻的文章,帮助忙碌的现代人,利用琐碎的片段时间,随时反省生命;也可以运用信手拈来的隽永词句,厘清纷乱的思绪。每天只要给自己三分钟,就能撷取大师的智慧,激发人生的启示。
  面对生命的无奈与痛苦,本书至少揭示以下重点:
  → 死是生的另一面,是轮回的一部分。
  → 死亡并非结束,而是解脱愚痴的大好机会。
  → 正视死亡的真相,并利用今生好好修行,当死亡来临时才有解脱的机会。
  → 禅坐是要唤醒我们的自性,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 关怀临终者的真正要义在于爱与慈悲。慈悲不只是对他人的痛苦能够感同身受,更是一种坚毅的决心和行动。
  一月

  1。1
  根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真的要好好运用今生为死亡早做准备,不要等亲密的人痛苦地死亡,或病入膏肓时,才不得不反省人生。
  我们不要注定两手空空地走向未知的死亡,而要即刻开始发掘人生的意义,视当下的每分每秒皆为改变的契机,诚心诚意、了了分明、心平气和地为死亡和来生铺路。

  1。2
  修习禅定是你今生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因为唯有透过禅定,才能发觉内心的真正本质,得到无论是活着或死亡都亟需要的平静和信心。
  禅定是通向觉悟的必经之路。

  1。3
  我常在教授禅坐前说:“把心带回家,放下,放轻松。”
  “把心带回家”意为透过完全专注的修炼,让心安住于恒定的状态。更深一层的意义来说,把心带回家就是把心内收,安住在心性中。这就是甚深的禅定。
  “放下”就是要放下执着,因为执着心的贪欲是所有痛苦、害怕和烦恼生起的原因。更深刻地说,因你日渐了解心性,而生起觉悟和信心,可以自然激起博大的宽容心,在禅定中慢慢消融心头的执着。
  “放轻松”就是要自在无碍,松弛内心的紧张。进一步说明,即是安歇在心性(本觉;Rigpa)之中。就像把满手的沙子倒在一平坦之处,每粒沙子都能平定在它本然的和谐状态。这就是心灵的安顿之道,让所有的思想和情感都沉淀、融化到心性之中。

  1。4
  有多少人被我称为“积极的懒惰”所袭击?东方人的懒惰和西方人的不同。东方人的懒惰就是每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是跟朋友喝两杯,就是鬼扯淡。
  西方人的懒惰则大不相同。总是把自己弄得忙碌不堪,填满各种事务,无闲面对真正重要的事。
  假如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会很清楚地发现自己老在忙着无关紧要的“责任”。有位大师将它们比喻为“梦中的家事”。我们总是告诉自己,要做点有意义的事,却老是没时间做。
  真是一筹莫展!我们把时间都消磨在电话闲扯、琐碎计划和许多“责任”身上——或者应说成“不负责任”比较贴切吧?

  1。5
  当你失去最爱的亲人时,才深刻体会到自己从不曾好好爱他,从未对他怀着感恩和宽恕之心,你才会对他如此冷漠。
  依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Ross)曾说:“我想教人们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你要在别人还可以听到时给他忠告。”雷蒙·穆帝(Raymond Moody)在作过濒死研究的工作后说:“我现在才知道死亡是如此接近我们,我现在更要让我所爱的人知道我的感受。”

  1。6 
  激起慈悲心的有效方法,就是把别人想成完全跟你一样。
  达赖喇嘛说:“人到最后都是一样的——都是由肌肉、骨骼和血液所组成的。我们都喜欢快乐而趋避痛苦。再者,我们都同样享有快乐的权利;也就是说,了解我们与别人平等无二是非常重要的。”

  1。7
  虽然我们老是说要实际,但“实际”在西方却意谓着无知、自私、短见。我们目光短浅地以为只有今世,这是极大的欺幻,也是现代世界衰微和破坏性物质主义大兴其道的原因。没有人谈死亡,也没有人谈来世,因为人们认为谈死亡或谈来生会阻碍了世界的“进步”。
  如果我们真想要好好地活着,且继续活下去,为何我们要盲目地坚持死亡就是结束呢?为何不至少尝试着探索或许真有来世?如果我们真如所说的那么实际,为何不认真地问自己:我们“真正”的未来在哪里?毕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活过一百岁。通过了这点,无尽的永恒就街在那里了……。

  1。8
  藏传佛教把人的存在分为四种连结循环的实体:此生、临终和死亡、死后、再生。
  这就是著名的四种中阴:
  1. 此生的“自然中阴”
  2. 临终的“痛苦中阴”
  3. 法性的“光明中阴”
  4. 受生的“业力中阴”
  中阴是获得解脱的绝佳时机,就如经典告诉我们的,此特定的时刻具有神奇能力和无比的潜力。任何行为都深具决定性且影响深远。
  ,就如经典告诉我们的,此特定的时刻具有神奇能力和无比的潜力。任何行为都深具决定性且影响深远。 
  我把中阴想成就像走向险崖边缘的时候;就如大师向其弟子传授最根本、最重要及最深奥的大法的时候。不过,在这些时刻中,最具威力和潜能的,还是死亡之时。

  1。9
  若你仔细审视,就会发现万物并非真正的存在,这种非独立的存在称为“空”。就如一棵树吧,当你想像一棵树时,会习惯想成具体明确的形象,不过若仔细端看,你会发现它根本不是独立的存在。
  仔细思考,发现它能分解成无数微细的关系网,延伸向整个宇宙。滴在叶子上的雨水、吹拂树的微风、滋养巩固的土壤;以至于四季、天气和日、月、星光等——所有的这些都组成树的一部分。
  若再更深思量,就会发现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助长了树的长成;片刻都无法与其脱离,而树的性质分分秒秒都在微细变化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万物皆空”,一切皆无法独立存在的意义。

  1。10
  当更多的人了知其心性时,将更能珍惜这世界的灿烂光明,也会勇敢积极地为保存它而奋斗。
  很有趣的一点是,藏语的“佛教徒”是nangpa,意思是“内省的人”——从心性而非从外在寻访真理的人。
  佛教所有的教法和修炼都在帮人达成一点:向内审视心性,而能摆脱死亡的恐惧,了知生命的真相。

  1。11
  禅修大师知道什么是最柔软、最灵活的心灵。心灵若加以训练,凡事皆为可能。事实上,我们已完全被轮回所训练,训练成嫉妒、执着、焦虑、悲伤、绝望和贪婪;训练成对激怒我们的事愤怒回应。其实,我们已很习惯生起负面的情绪,甚至你根本就没有想到要这样做。
  所以凡事都是训练和习气的问题。若将心置于无明困惑中,还认为理所当然,如果诚心诚意地这样做,它就变成黑暗的无明大师,深陷其中,成为它最柔顺、最听话的奴隶。
  若专心致意于禅修,将心从幻妄中解脱,我们会发现,用时间、耐心、戒律和正确的修炼,此心会解缚松结,而了知其本有的极乐和清明。

  1。12 
  人们那么难以面对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无常实相的无知。
  我们总认为改变等同于失去和痛苦。只要一有改变,就想尽办法麻痹自己不去接受,因为我们倔强盲目地认为恒常能够带来安全,无常则否。
  事实上,无常就像我们生命中邂逅的朋友,初识时难以相处,但相处久了,却发觉他比我们想像中的更为友善。

  1。13
  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在准备,
  准备,准备……,
  却忘了为来生做准备。
  ——惹巴格坚(Drakpa Gyaltsen)

  1。14
  什么是心性?
  想像天空的虚空、广阔、无始以来的纯净;心性的体就像天空。
  想像太阳的光明、晴朗、毫无障碍和自然放现,心性的相就像太阳。
  想像阳光公平地照彻万物,心性的用是慈悲的示现,就如阳光。没有任何东西能妨碍它,处处都能普照
  你会对那些还没有证悟真性的人,自然地生起慈悲心。它是如此地无边无际,如果可以用眼泪表达的话,你会哭个没完。当你证悟心性时,不只拥有慈悲心,还有无量方便法门;而且能自然解脱痛苦与恐惧(如对生、死和中阴身的恐惧)。
  假如你想描述觉悟的喜悦和快乐,就如诸佛所说的,把世界上所有的荣耀、快乐和愉悦都集合起来,也不及觉悟时所体验到喜乐的一小部分。
  ——纽舒仁波切(Nyoshuh Khen Rinposhe)

  1。16
  往内观在是多么困难!
  我们又多么容易被习气所驾驭!虽然它常带来痛苦,我们还是认命地接受,因为我们太习惯于向它投降了。我们也许会理智地认为要让自己自由,可是习气一旦起来,又成为它的奴隶。
  然而,反省观照还是可以慢慢增加智慧。当然我们可能一再掉入旧有的框架中,但慢慢地就可以挣脱出来,彻底改变自己。

  1。17 
  藏文的“身体”是“lü”,意思是“可以留下来的东西”,就像行李。每次提到“lü”都提醒我们:我们只是一个旅者,短暂地寄居在这个肉身。西藏人不会把时间花在追求舒适的生活来困扰自己,只要够吃够住就满足了。
  像我们这样妄想改善生活,只会带来毁灭和混乱。脑筋清楚的人住进旅馆时,难道会去布置旅馆的房间吗?

  1。18 
  业并不是宿命和命定,而是指我们有创造和改变的能力。业具有创造性,因为我们可以决定如何及为何行动;我们可以改变,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陀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