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例1:一根冰棍

    不让孩子吃独食是培养孩子尊重他人、与人友好相处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为了不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习惯,常启先生的做法可供借鉴。

    孩子小的时候,常启先生的家里很穷,商店里也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小食品,只有冰棍、糖果、水果、点心什么的。一次,常启先生给女儿买了冰棍,对女儿说:“给我吃一口好吗?”女儿听了爸爸的话,不但没给爸爸吃,反而把头扭了过去,给了爸爸一个后脑壳。常启先生见状,对女儿说:“你这次给我吃了,下一次我还给你买,如果这次不给我吃,就再也不给你买了。”女儿听了爸爸的话还是没给爸爸吃,常启先生也没有多说什么。

    第二天上街,女儿又看见了卖冰棍的,想吃冰棍,常启先生装作没看见,没有理她。女儿说:“爸爸,我想吃冰棍。”

    爸爸说:“今天不能给买。昨天爸爸给你买了冰棍,你没给爸爸吃,爸爸说了,以后再也不给你买了,所以今天不给你买,以后也不会再给你买了。”

    女儿委屈得哭了,常启先生还是没给女儿买。这就是常启先生给女儿的一次“权利剥夺”式的惩罚,剥夺了孩子吃冰棍的权利。

    有人对常启先生的做法颇不以为然,对常启先生说:“为了一根冰棍,几分钱的事,惹得孩子哭哭啼啼的,值得吗?自己想吃多买一根不就结了嘛,不就两分钱的事吗?”

    常启先生说:“这不是两分钱的事,也不是我不吃一口冰棍就会怎么样,我这是在教育孩子。教育孩子关心父母、关心他人,要从孩子小的时候教育,小的时候不教育,养成了独霸的习惯,长大了就不好教育了。”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四、严格要求适当惩罚(7)

    那人说:“教育孩子‘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大事上不出格就行了,别在两分钱的小事上给孩子过不去。”

    常启先生说:“如果一个家庭里,孩子只有向家长提要求的权利,而没有满足家长要求的义务,就是对孩子的溺爱。教育孩子没小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蚁穴虽小,不及时封堵会酿成溃堤,造成水灾。一根冰棍虽然只值两分钱,却是爸爸给买的。爸爸给买的,都不肯给爸爸吃一口,要是女儿自己买的呢,不就更没有爸爸的份了吗?一个人的心中如果只有自己,连父母都没有,这个人长大了走向社会会怎样?会如何与人相处?依我看很难融入社会。难以融入社会,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就是社会对孩子的惩罚。与其孩子长大了受社会惩罚,还不如从小先给他点惩罚,使其懂得与人友好相处,将来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出于上述的考虑,常启先生第二天没给女儿买冰棍,回到家里给女儿详细地说明了她的做法为什么是不对的。通过教育,女儿认识到自己不对了。第三天上街时,女儿又看见了卖冰棍的,看样子很想买一根。常启先生看出了女儿的心思,主动地给女儿买了一根冰棍。女儿接过爸爸递过来的冰棍自己没有先吃,而是主动地先把冰棍送到了爸爸的嘴边。常启先生吃了一口,会心地笑了。他不是因为吃了一口冰棍而笑,是因为女儿懂事了。吃过冰棍之后,常启先生对女儿说:“常立,你为什么不先吃啊?”

    女儿说:“先给爸爸吃,我心里有爸爸。”

    常启先生说:“常立真懂事,真是好孩子,爸爸以后还给你买。”

    常启先生和妻子在孩子小的时候,是把“让家长吃第一口”作为一种制度来执行的。这项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事例2:爸爸,我懂了

    常民上小学的时候有段时间放学后不及时回家,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留他有事。时间长了,常启先生觉得有点不正常,猜想孩子可能在撒谎。教育孩子不能以猜想为依据,必须有真凭实据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只有心服口服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为此,常启先生专门走访了常民的班主任郝老师。郝老师说,是有两天留下常民有事,但绝没有天天留下他。郝老师也觉得常民可能在撒谎,对常启先生说:“我找他谈谈吧,您不用管了。”常启先生觉得教育孩子是家长的责任,不应推给学校,而且也是家长和孩子交流思想、加深了解的机会,于是对郝老师说:“不用您费心了,我们自己解决吧。”常启先生把从郝老师那里了解来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对常民讲了一遍,并对常民说撒谎很不好,并要求他必须改正。常民答应了父亲的要求,表示一定改正撒谎的错误。

    过了一段时间,常民又天天回来晚了。常启先生问他为什么回来晚了,是不是在学校玩了。他说:“没有,放学就回家了。”

    常启先生对儿子说:“五点半放学,六点半了你才回家,这么一点路哪能用得了1个小时呢?”

    常民说:“反正我没有在学校玩,放了学我就回家了。”

    其实,常启先生那天专门去学校大门口看过了,看见常民放学后和同学弹玻璃球。常民的回答使常启先生非常生气。尽管如此,常启先生听了常民的话并没有发火,而是平静地说:“咱俩从家里往学校走一趟,看用多少时间。如果用了1个小时,就说明你放学后没有在学校玩,如果用不了1个小时就说明你放学后在学校了玩了,行吗?”常民说:“行。”于是,父子俩开始从家里往学校走。走了不一会儿就快到学校了,常民问:“爸爸,走几分钟了?”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四、严格要求适当惩罚(8)

    常启先生说:“还不到5分钟呢。”

    常民说:“咱们不走了,回家吧。”

    常启先生问为什么,常民不好意思地对爸爸说:“我不对了,放学后我在学校弹了一会儿溜溜儿(即玻璃球)才回家。”

    回到家里常启先生对常民说:“知道自己不对了,改了才行,如果再发现你撒谎,你可得挨揍了,知道吗?”

    常民说:“知道。我记住了,以后不撒谎了。”

    常启先生说:“放学后在学校玩会儿是可以的,但要先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再回去玩,要不,我和你妈不知道你是在学校里玩呢,还是出了事,不放心。”

    常民说:“爸爸,我懂了。”

    孩子年纪小,对事物理解得肤浅,撒谎都不会撒,就像常民那样,敢把10分钟的路程说成走了1个小时。所以,一撒就被识破了。遇到孩子撒谎,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简单地揭穿,对孩子训斥一顿;二是像常启先生这样。常启先生不仅揭穿孩子撒谎,而且还对孩子进行了一次实事求是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可以产生两方面的效果:其一,使孩子切实地感受到实事求是才行,否则就会被揭穿;其二,使孩子感受到爸爸真的是不好欺骗的,以后就不敢欺骗爸爸了。

    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是日常同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孩子的切身体会树立起来的。只有孩子切实地感受到家长正确、比他高明的时候,才能真心佩服家长,才能发自内心地听家长的。

    我曾给一位朋友讲过常启先生这段教育孩子的事。那位朋友说:“谁有他那么多的时间呐。”

    我说:“常启先生是一位大学老师,既搞教学又搞科研,还带研究生。他能,别人也一定能。有的家长陪孩子上学习班,一次就是好几个小时,几个小时的时间都有,怎么这十几分钟的时间就没有呢?这其中的关键是思想观念问题。”

    事例3:你必须向儿子承认错误

    有的人一看到“严格要求”就想到严加管教,这也不行,那也不允许,就想到训斥,打骂孩子。其实,“严格要求”的关键是家长要用自己的心去管孩子的心。孩子撒了谎,可以通过打骂逼迫孩子承认,也可以像常启先生那样让孩子自己承认。哪种方法好呢?显然是常启先生的做法更高明一些。

    有一位母亲,农村人,文盲,对儿子的期望非常高。这位母亲看儿子这也不顺眼,那也不如意,经常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地数落儿子。儿子对母亲意见很大。一天,母子俩又发生了分歧,母亲一气之下朝着儿子的屁股来了一顿猛揍。母亲打得没有劲了,不打了,儿子把另一半屁股调过来对母亲说:“这半个屁股还没打呢,你打吧,打死我算了,反正我也不想活了。”母亲见儿子这样,一屁股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后来,这位母亲找到常启先生,问该怎么办?

    常启先生对她说:“你打儿子打的是他的皮肉,不管用,你得管他的心才行。”

    这位母亲不解地问:“怎么管他的心呀?”

    常启先生说:“要管孩子的心,就得先知道孩子的心在想什么,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想。你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能整天对孩子吹胡子瞪眼地说打就打、说骂就骂、数落起来没完没了。”

    常启先生接着说:“你要听我的我就接着往下说,你要不听我的我就不往下说了。”

    这位母亲认真地对常启先生说:“你说吧。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我肯定照着你说的办。”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四、严格要求适当惩罚(9)

    常启先生说:“你必须向你的儿子承认错误,承认你打他是不对的。你必须向你的儿子说,‘妈妈整天没完没了地数落你不对了’。你要向儿子保证以后再也不打他了,再也不数落他了。”

    这位母亲听了常启先生的话,说:“这哪行啊!我是他妈,向他承认了错误,以后我还怎么当妈妈呀!”

    常启先生说:“你现在是他的妈妈吗?他嘴上管你叫妈,他的心里早就不把你当妈了。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吗?你现在是他名义上的妈妈。”

    听着常启先生的话,这位母亲的脸上一会儿红一会儿白,哭了。常启先生接着说:“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