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林奕华:香港其实很闷-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剧团近念·二十面体的创团成员,后自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表演足迹踏遍海内外各大城市。舞台剧作近三十部,已出版著作《等待香港》及《娱乐大家》系列。

  本报专栏作家林奕华,近年一直不余遗力地撰稿评述他对香港电影、电视、明星与文化的看法,每当一部T V B剧集在社会上引起大面积风潮,也是他“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刻。就如《溏心风暴》与《家好月圆》两部争产大剧在香港持续发烧的那段期间,林奕华写下不少一针见血的文字,当中深刻剖释香港人的观剧心态,字字句句无情鞭笞无线的一台独大、港剧精神内涵的贫乏。

  其实年轻时代的林奕华,也曾“喝着TVB的奶长大”,他深入TVB戏剧分部担任编剧的那些年间,看清了这个庞大戏剧生产工场背后的不少真相,他也是最早发出“无线剧集三十年无进步”声音的那批香港知识分子。我们透过一次长长的电话专访,与他探讨了这个现象的种种渊源,激烈的言辞之间,除了他对无线机制的“恨之切”外,他更希望引起所有香港人对自身的一次反思。

  A 历史回溯:从创意十足到套路

  南都:观众虽然知道桥段很旧,但有时也禁不住被它吸引,这是为什么?

  林奕华:我估计有下面几个理由,第一,在我们十几岁的那个时代,会把翡翠台明珠台好像一个硬币一样两边看,主要是英文和中文,英文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里面要汲取到的养分。但看回香港现在的年轻人或普罗大众,他们对外语文化的兴趣远远低于我们那个年代,他们不想把第二种语言或第二种文化变成生活里的负担。而我们那时候,喜欢的东西更加尖端、更加时髦,因为还有很多不同的事情没有做过,所以我们会在电视里看到他们尝试不同的东西。尝试很多东西之后,我们会觉得很兴奋。

  南都:你怎么看港剧最活跃的那个年代?

  林奕华:香港电视剧最高峰的时候是在70年代尾到80年代初。过了80年代初,很多的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方程式生产出来的东西,那些我叫做产品,譬如《千王之王》,得!那就有《千王群英汇》,然后《上海滩》,得!就有《上海滩续集》《上海滩龙虎斗》,已完全变成了因应市场需求,然后按照方程式,然后去生产东西。

  70年代,他们想不如试一下把外国名著《基度山恩仇记》转化为民初背景,然后那部戏叫《大报复》,但原来放在7点到8点吃饭时间是不行的,因为香港人需要回到与生活有关系的地方,于是他们想到香港人喜欢讲名人、豪门,所以才有了第一部每晚一小时的剧集《狂潮》。《狂潮》最初的想法是当单元剧来看,但后来发现,观众其实最喜欢看的就是石坚、李香琴、周润发、狄波拉这条主线,讲主角那家人的恩怨情仇。于是就把周围的旁枝抹走,得到这个经验之后,他们做《家变》的时候就知道,家庭的核心要更加吃定观众,所以他们又懂得玩不如这个男主角有个大老婆跟小老婆,那就可以有两个家庭,人物就可以开枝散叶。你看到这个过程,当时是有很多创意在里面,因为他的摸索性很强。

  但去到八十年代就不是这样了,《上海滩》最初王晶告诉我他们的灵感来自意大利片《江湖龙虎斗》,那条桥成功之后,接下来就是《上海滩龙虎斗》,接下去,到了《生命之旅》《流氓大亨》《义本无情》,全部都沿袭自美国的一套电视剧的宗旨。就是讲一些男孩子如何向上爬,之后众叛亲离,如何付出代价,再回归伦理、家庭、亲情,然后得到救赎,最后才会有个团圆,但怕观众不能留下韵味,就很喜欢用一个桥段,女主角变成植物人。所以你看到后来无线有很多戏都有这些桥段。三十年没有进步,电视剧是其中一种。

  B 社会心理:香港文化出了问题

  南都:你觉得这样欠缺进步,与谁的关系最大?是里面的主脑,还是现在大部分香港观众的口味停滞不前?

  林奕华:如果真的要说,我会觉得真真正正的问题出在香港人的身上。一定是和香港的教育、香港人本身的素质有关,现在甚至说香港的电影,香港的文学,香港的流行乐坛是一样的。一个理由就是香港人太短视。所以香港人有一个很大的特质就是,事情如果有条捷径的话为什么还要走长的那条路?如果这东西能令我可以快点“摊抖(休息)”,为什么我要辛苦?这是一个文化来的。

  归根到底,我们的文化是由殖民地文化开始的。在殖民地文化里,很多人一开始就会没有对居住地的一种信任或信心,所以很多时候,事情最好是利己,而看不到利他,这可以是一个传染病来的。整个电视机构在男性主导的时候———香港男人有些特质是几十年都不会变的,就是他们很“麻甩”,“麻甩佬”的意思就是粗枝大叶,对很多东西抱着很草根的态度,也都只是满足于某个层次他们就停止了,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不喜欢问问题,他们会觉得这样叫做“婆妈”。所以你就会看到一些好“麻甩”的人在做创作的时候,他们也只会满足于一些很“麻甩”的趣味。

  南都:就是师奶趣味?

  林奕华:是啊,后来也转化为一种师奶趣味,所以香港就只有一种男人和一种女人作主流,就是‘麻甩佬’和师奶。这种“麻甩佬”和师奶,令在学校的就算十几岁的孩子,周围同学、文化气氛就一定是:“你一定要‘麻甩’否则你就不合群。”男人当然就去泡妞,泡妞当然泡这种……这些东西你可以说是社会的一种营养,所以当这些又再在电视、报纸、电台媒体,全部都是这样鼓吹的时候,那就人人都变成一样。

  南都:但无线今年的剧集,就算一些水平很一般的电视剧,随手都可以拿到三四十点。

  林奕华:没有其他东西看啊,香港就是把电视开来当灯,这也是无线为什么恃宠生骄,就是那个惯性,这个你怪谁?还是要怪香港人,香港人就是保守、香港人就是不喜欢变,香港人就是懒,他们不喜欢试新东西。香港人喜欢什么,就是一讲起哪些东西,就一定是潮流,他很害怕落伍。但实际上你要他深入去认识那个是什么东西,还有你要香港人情深款款,是没有可能的,因为他们真的就只有这么多。

  C 前景展望:我很悲观

  南都:你觉得有什么可以令港剧改善的路径?

  林奕华:我比较悲观,我会说,没有。香港是很难有的,因为有个问题就是,真的很大程度上,香港人有样东西,就算香港人口不承认,但其实很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只顾自己,只顾着自己的话,香港有很好几句话是很容易听到的,什么年龄的人都会说“想这么多干嘛!”,或者说“你一个人有这种想法是没有用的,人家不是这样想,动不了。”还有“改变世界?你发神经啊?“你一个人的力量是干不了什么。”

  南都:我感觉到你对现在电视台有些怒其不争。

  林奕华:老实说你会觉得他拖慢了社会的进步,他也打压了很多本来可能有的创意,但我会觉得,不只是电视台是这样,是很多东西加起来,然后电视台是其中一部分。

  有时候我自己会觉得我是一个香港人,也是一个做创作的人,有时就觉得很不好意思,我们真的无办法?但他们永远就会说,这些就是师奶喜欢看,但这个电视台,发牌给它是否只是讨好师奶?或者是否这样你制造了更多师奶?而我们的社会就少很多不同个性的人?



林奕华:香港文化不再性感 14岁开始迷恋张爱玲  
2009年09月23日 09:16:39  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林奕华:香港文化不再性感 

    香港著名作家林奕华做客广州购书中心。林奕华曾经是张国荣的中学同学,毕业后跟随王晶共事多年。1982年,他和自己的师友荣念曾等人一起创办了亚洲地区最有影响的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与黄耀明的达明一派交情甚厚。 

    “非常林奕华”剧团,迄今编导了超过四十出作品,合作的明星几乎涵盖了港台地区的所有知名人物,包括刘若英出演的《半生缘》,吴彦祖的《快乐王子》,梁咏琪的《大娱乐家》……电影剧本《红玫瑰与白玫瑰》更捧走了当年金马奖的最佳改编剧本奖。 

    “等待香港” 

    投射都市欲望 

    本次林奕华携“等待香港系列”赶赴广州,风尘仆仆。他告诉记者,这个系列,表面讲的绝大部分是娱乐,但其实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想做的事情:第一是娱乐的背后其实是这些大城市里头人们的欲望投射,通过对这城市的人怎么去解读娱乐,就会知道他们其实渴望的是什么,逃避的是什么;第二是如果你现在讲硬道理的话,大家可能不会去听,但你通过八卦去解读,大家可能觉得有兴趣过问;第三是相比内地和台湾,香港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它受娱乐的影响很大。它闪闪发亮般华丽,明星是很重要的一种输出品。偶像是华丽的输出,红馆也是华丽的输出。在这方面香港以往是很强势的。很多的梦是香港打造的。 

    广州文化没有香港务实 

    林奕华谈到广州与香港文化的区别时说,“在阅读方面,广州没有香港务实,现在到香港的书店,看它的排行榜,绝大部分是《如何在一百天内成为亿万富翁》、《怎么样三天减60斤》之类的书。香港人的阅读兴趣方面,很多时候不是从心理或精神上出发,而是从怎么改善生活出发,或是怎么去逃避现实这一方面出发。 

    所以很少说一本历史书出来,会很快到某个地位。写作,一直在沿用好莱坞制度。我们比较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