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哲学初步-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须通过“三角形三内角和与两直角和均等于180度”这个中介判断。由于证明知识须经如此曲折的过程,因而减弱了其清晰度,它虽则有可靠性,但不如直觉知识那样一目了然,确实性有所折扣。

    确定性水平最低的是感觉的知识。它是关于外界特殊事物的知识,是感觉对当时感觉得到的事物的反映。人们无法知道自己感觉到的火是否确实可靠,但可以明瞭梦见的火与感觉到的火是相差甚远的。因此,感觉知识虽然缺乏普遍必然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即或然性)。

    《人类理解论》这部著作的基本宗旨在于,判明人类知识的范围与限度,即人的认识能力的大小问题。

    通过上述考察,洛克得出一个较为悲观的结论:全部知识都奠基于从经验而来的观念,但许多观念并非对象性质的反映,而是一些主观感觉(例如对第二性质的感觉)

    ,即使是对第一性质的观念也只能接触事物的表面性质(如大小、形状、重要等)

    ,而不能深达其内在结构或本质;另一方面,人的经验范围也是有限的,遥远高渺的天体、微若粉尘的物质粒子,是经验无法达到的领域,即使有朝一日科学的进步使人类眼界和视野日益扩大和深入,但仍然有层出不穷的新领域是人所未知的。正是由于观念和经验天生的这种局限,给知识加上了种种限制,使人无法了解宇宙和事物的全部本质,而使人类永远都不能建立绝对完善的自然科学体系。

    对于刚从宗教神学沉重的束缚下探出头来、为自然科学

 170

    61西方哲学初步

    迅速发展而欢呼喝彩的人们来说,洛克的结论似乎来得太早了。这种悲观的论调无疑给雄心勃勃、自信知识无界的科学家,给盲目乐观、自以为是的唯理论者,兜头泼了一飘冷水,而且对鼓吹知识万能的经验主义创始人培根来说,洛克对认识的谨慎态度也是始料未及的一个结局。当然,尽管洛克有些消极,但这并不能否定他对人类认识能力和知识范围探讨的历史意义,他们这些研究触及了前人尚未意识到的问题,在经验主义的原则下划定了认识的界限,仿佛捧出了一付醒酒药,使那些过分陶醉于知识的无限美好前景的人多少清醒了些,从而返过头来对认识本身进行更深入的反省。

    洛克之后,贝克莱大主教夸大了洛克关于观念主观性和相对性的学说,创立了英国经验论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个分支;而休谟则发展了洛克不可知论的方面,变成了不可知论的经验主义者。到了18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更是接过洛克的端绪,对人类知识进行了更为深入和彻底的批判和反思。

 171

    西方哲学初步761

    第七章 理性的故事

    一、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当英国经验论的奠基者培根,在冰天雪地中为一个实验而劳碌奔波时;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笛卡尔,却安坐在温暖如春的火炉旁凝神沉思。这个鲜明的对比,恰好勾勒出经验论和唯理论南辕北辙的理论特征和学术风格:前者把知识建筑在经验的大地上,因此,注重事实、推崇实验;后者以理性为基础构建认识的大厦,所以,肯定原则、强调推理。于是,我们就很自然地目睹,培根如何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在实验场所鞠躬尽瘁;下面则让我们来看看,笛卡尔先生又是怎样心安理得地在自己的头脑里抽茧剥丝、并用之于建造形而上学体系的。

    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出生于法国外省一个贵族家庭。他体质嬴弱、敏感多疑,这种天生的气质给他的哲学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在耶稣会学校所受到的教育,为他打下了当时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数学基础,并从古典学中了解了以往的主要学问。后来,他前往巴黎学习法律,虽然

 172

    861西方哲学初步

    获得了硕士学位,但并没有从事法律工作,而且他作出了一个奇怪的决定:当兵从军。理由很简单,因为充斥着学术文化界的都是些经院哲学的胡言乱语,只会误人子弟,要获得真知,只能到世界这本大书去寻找,而当兵则可以使他周游列国。

    笛卡尔随军游历了荷兰和德国许多地方。

    在服役期间,他的哲学思想渐趋成熟。

    1691年冬一个严寒的日子,笛卡尔独自躲进一间小屋,面对火炉闲适安坐,炉火烤得人暖烘烘、懒洋洋的。他双眼漫不经心地瞟着火炉,飘忽跳跃的火苗慢慢地使他进入了一种似睡非睡的出神状态。这种凝神沉思的情景,对他已是家常便饭了。忽然间,一个观念异常清晰地跃上他的脑海:“我思故我在!”

    他无比兴奋地紧紧抓住这一思想,一步步地推展下去,把以往零星分散的观念提纲挚领地串联起来,拧成了一个严谨的思想体系。于是,近代西方哲学终于在这个火炉旁悄悄地诞生了,而这位老是佩戴着一把长剑、爱睡懒觉和沉思冥想的笛卡尔先生,则因此被西方人尊奉为近代哲学之父。

    为什么笛卡尔能享有如此殊荣?他到底创立了什么样的一门哲学学说呢?

    “怀疑一切”

    ,这是文艺复兴时法国名作家蒙田(M。

    E。

    de

    Montaigne,153—1592)的杀手锏,他祭出这一绝招,用以否定神学和经院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往前追溯,可以在古希腊的智者中找到一批最早的怀疑论者,他们目空一切、怀疑一切。怀疑作为一种方法,是理性思维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怀疑论者好走极端,错将方法当目的,由怀疑

 173

    西方哲学初步961

    进而否定人类的一切知识。蒙田虽则未入智者窠臼,但他却无力在被他的怀疑方法所扫清的地基上,重新栽种下新哲学的树苗。笛卡尔与培根一样志存高远,决心放倒经院哲学这株老朽的枯树,并在新地基上重新树立新哲学的理性基础。

    他接过怀疑的方法,作为扫荡经院哲学和一切旧知识的铁扫帚。

    怀疑一切,便成为他的哲学出发点,也是他的科学方法的第一步。小时候,笛卡尔埋头研读各类经典,谁知越学越糊涂,敏感多疑的他不由得疑窦丛生:神学是教人练习升天堂的学问,除了天使和上帝,谁有能耐去理解和把握?哲学呢?千百年找不出一件事不在争论之中,从来就不曾给人任何确定无疑的东西。至于其他一切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学科,其可靠性就更不必提了。他由此联想到,我们所有的知识,无一不是在我们还没有学会用理性去独立思考之前,由别人从外面灌输给我们的,而灌输者也是从别人或前辈那里接受他们的意见的。这样陈陈相因、代代相传,谬种便日渐累积凝固,从而构成我们熟视无睹的所谓知识体系。

    也许正是那团陪伴着笛卡尔陷入沉思的炉火,意外地给了他以灵感:必须在经院哲学和旧知识大厦中放上一把滔天巨火,让怀疑的烈焰将它们统统烧成灰烬,以便腾出空地,让位给经过理性反思的新学问。

    普遍的怀疑,是笛卡尔方法论中第一个重要原则,其目的乃在于,在寻找确定可靠的知识以前,首先排除一切武断、偏见和迷信等错误的干扰,以便在清晰明白的心境中去鉴别真正的知识。这就引申出怀疑之后,确定知识可靠性的四条规则:

 174

    071西方哲学初步

    (1)除了根本无法怀疑的、清楚明白的观念以外,决不接受任何东西;(2)将所考察的任何问题,都按照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分成最小的部分;(3)思想必须遵从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即便本身没有次序,亦应假定其有次序;(4)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始终进行彻底的审查,以确保毫无遗留。

    笛卡尔正是用上述规则把代数运用于几何学,从而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他希望把这种数学中行之有效的演绎方法,抽象概括为普遍有效的方法,用以解决哲学、物理学、解剖学和天文学等领域中的问题。

    普遍怀疑和上述四条确定性规定,是笛卡尔方法论中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两大部分,怀疑意在扫除偏见和迷信,规则旨在确定可靠知识的标准和步骤。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用理性直观去寻求清楚明白的原理和进行演绎推理,“清楚明白”是笛卡尔十分强调的可靠知识的唯一标准,也是哲学研究所必须遵从的一般规则。

    所谓“清楚明白”是指,观念、判断和知识在头脑和思维中是否清晰有序、明白无误、不自相矛盾,而与具体的经验证实无关。

    当笛卡尔用这种方法去审视一切时,便导致了系统的怀疑。什么东西是清楚明白而无可置疑的呢?面前的火炉显然不是,因为我的感官可能会欺骗我,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个梦境;也许数学千真万确,但没准上帝或恶魔在捉弄我,将我引入歧途;身上的佩剑也许是假的,停在脸膛上的鼻子恐

 175

    西方哲学初步171

    怕一会儿就会化掉,连我本人是否真的站在这个地球上,这些由感官经验告诉我的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然而,在我对所有事情进行怀疑之时,却有一件事是勿庸置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个思维活动。如果连这也要怀疑,那世上就没有怀疑了,这岂不自相矛盾了吗?这就是著名的“笛卡尔的怀疑”

    ,从这里就引伸出笛卡尔哲学的第一条原理:“我思故我在”。我在思想,即使在想我在做梦、我被捉弄、我没有了身体,无论我想什么,想这件事本身是确凿无疑的。笛卡尔认为,这是最确实可靠的真理,其他一切原理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

    就这样,笛卡尔通过批判的怀疑方法,找到了第一个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