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虎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的权力平衡是掌握在英法德俄四国的手中,意大利只是一个镶边的角色,而无任何决定性作用。意大利也不乏自知之明,它并不想在欧洲争霸而只想在地中海和北非求发展,虽与德奥缔结同盟,那不过是聊壮声势而已。1914年战争一爆发,意大利立即宣布中立,这对于该国而言,实不失为明智的决定。
到1915年,意大利在西方同盟国利诱之下,终于投入战争。当时意大利是一个人口4000万的大国,可以立即动员的兵力约90万人,但其参战并未使德奥感到惊惧,因为意大利部队素质低劣早有定论。在三年的战争中,意大利损失极为惨重,但对于同盟战略而言,除牵制了少数敌军兵力以外,即更无其他贡献可言。
战争结束,意大利由于忝居胜利国的地位,在和会中总算是分到一些赃物。但与战争的损失来比较,应该算是得不偿失。所以到1920年代,意大利的情况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如果它能中立到底不参加那次战争则结果应该是较好。
墨索里尼的兴起
战后的意大利是经济破产、民不聊生,而政治方面也是极不安定,政府经常更换,一切政务都处于瘫痪状态之下。这就替墨索里尼(BenitoMussolini)夺取政权铺好了一条道路。墨索里尼生于1883年,比希特勒大6岁,本是社会党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即已任该党机关报总编辑,在新闻界已是知名之士。由于主战之故墨索里尼被社会党开除党籍,遂自创意大利《人民日报》,并组织一个新党,即所谓“法西斯党”(Fascirevoluzionarid'azione)。不到10年的时间,这个党已经变成了意大利最大的政治力量。
1922年,墨索里尼率领其党徒所组成的“黑衫”(BlackShirt)军向罗马进军,迫使国王和国会任命他为总理并实行独裁。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到1925年,他的政权遂完全巩固,所有异己分子都已被清除。从此意大利都是在他统治之下,直到1943年被推翻时为止。
平心而论,墨索里尼不失为一流的欧洲政客(Politician),他这个人头脑灵活,机智善变,仪表出众,辩才无碍,文笔犀利,精通四国语言(英法德意),擅长戏剧化的表演,对于群众有高度的煽动能力。但尽管有其一切的优点,墨索里尼并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Statesman),尤其不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伟大领袖。他的私心极重而且崇尚虚荣。他不仅好大喜功而且有时也缺乏理智。尤其是缺乏贯彻其意志的决心和能力,所以遇事都是敷衍塞责,不了了之。这也正是意大利民族性的基本弱点。
在其执政期间,不能说是没有成就,文治武功均可称道。但不幸都是虚有其表,此种粉饰太平的政策对于国家不但没有贡献,反而足以(左亚右斤)丧国家的元气。更坏的是他为了提高其个人威望,遂盲目地从事侵略冒险,结果不仅是浪费国力,而且愈陷愈深,终至不能自拔。不过作为一个独裁者,墨索里尼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仅凭内政方面的成就是不足以使人民感到满足,所以为了想使其政权能持久不毁,他只好以攘外为手段来达到安内的目的。
若与希特勒作一比较,墨索里尼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他虽然有其优点也有其弱点,但比一般人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反而言之,希特勒非常人也。他是一个不正常的怪人,介乎大才与疯人之间,他的性格和心态都与一般人不一样。所以他们两人在思想和行为上是有显著的差异。尤其是他们所统治的国家更是完全不一样。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德国都是头等而意大利则只能算是三等。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墨索里尼固然不能辞其咎,但这个国家本身基础太差,实为主要原因。
德意同盟关系
当希特勒于1933年在德国取得政权时,他的纳粹党几乎完全以法西斯党为模范而组成。已经执政10年的墨索里尼也的确把希特勒当作高足弟子看待,时常用老师的口气教训他。有一次墨索里尼在写给希特勒的信中说:“任何人都不会比我懂得更多,因为我已有40多年的政治经验。”但是希特勒凭着他的天才以及更好的权力基础,其地位迅速升高,使得这位老牌独裁者相形见绌,大有不胜今昔之感。
为了互相利用,他们之间不得不合作。经过了许多的波折,德意两国于1939年5月21日缔结了所谓“钢铁条约”,这无异是确定了希特勒的领导地位。墨索里尼之所以肯如此低头,是因为他在4月间已经出兵侵入阿尔巴尼亚,所以急需希特勒的支持。同时他也希望稳住希特勒,使其不贸然在欧洲发动大战,好让意大利有一段休息和准备的时间。他向希特勒强调欧洲和平至少应该维持到1942年底为止,而希特勒也欣然表示同意。
墨索里尼希望和平的确是出自至诚,其原因有两点:(1)意大利在1935年向埃塞俄比亚(当时称阿比西尼亚)发动侵略战争,到1936年才结束;在1936年又参加西班牙内战,到1939年初始结束,接着在同年4月间又侵占阿尔巴尼亚。连年用兵,损失颇大,所以确实需要休息。(2)墨索里尼深知只有在危机不断发生而和平又未绝望的情况之下,他的应变特长始有发挥的机会。例如在1938年慕尼黑会议时,墨索里尼谈笑风生,雍容揖让,显得比谁都更出风头,好像是由他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如果战争发生,则意大利由于实力不如人家,也就自然变得无足轻重了。
因此,当希特勒在1939年8月决定发动战争时,墨索里尼的反应是失望和愤怒兼而有之。他与他的女婿(外长)齐亚诺商量之后,决定坦白对希特勒说明意大利尚未完成准备,不能采取军事行动,对德国的支援只能限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
墨索里尼这样的表示,希特勒是一点都不惊讶,他对意大利只作了三点要求:(1)意大利的报纸和广播尽量支持德国;(2)尽可能虚张声势以牵制英法兵力;(3)提供德国工业和农业所需要的人力。所以还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样,意大利虽然是德国的同盟国,但暂时并未投入战争。这对意大利而言,是一种明智的决定,既然自知准备不足,自然不应冒险。一面准备,一面观望,等到有利时机来到时,再作进一步的决定,实在是不仅安全而且有利。
对于德国而言,也无任何不利甚至更为有利。战前德国有一个流行的笑话:“假使战争爆发,意大利最好能守中立,这样它也许可以牵制敌方10个师,假使它投入对方,则德国只要用5个师就可以将其击败,但假如加入德国方面作战,则德国反而要用20个师去保护它。”此项预言真是不幸而言中,假使意大利能守善意中立,则对德国的贡献将比参战远较巨大。巴尔干和地中海都可平静无事,于是德国也就可以专心去进行其决定性的作战。
意大利投入战争
但很可惜,墨索里尼未能坚持到底,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终于还是向法国宣战。因为眼看着德军势如破竹,胜利即将来临,墨索里尼感觉到此时如再不参战,就会丧失分享胜果的机会,所以尽管法国表示愿意让出某些殖民地,但仍遭其拒绝。但直到10天之后,意大利部队才慢吞吞地开始向法国的南疆发动攻击,接着又很轻松地为法国微弱守军所击退。到此时德法之间已经签订了休战协定,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法兰西战役结束之后,希特勒开始考虑下一个步骤:眼前的问题是英国,而远程的问题则为俄国。他先向英国发出招降的讯息,结果遭到拒绝,于是也就不能不进攻英国。等到“不列颠之战”失败,“海狮”计划胎死腹中之后,用直接手段击败英国的希望遂完全落空,因此希特勒所能采取的计划就只有下述两点:(1)积极准备进攻苏俄;(2)同时用间接手段来孤立英国使其不能为害。此种间接路线又可分为下述三项:(1)拉拢日本以对抗英美合作,而且也可牵制苏俄;(2)利用西班牙和维希法国以及意大利来控制非洲和西地中海;(3)鼓励东南欧小国加入三国同盟,来控制巴尔干和东地中海。在这样的全面战略之下,希特勒遂严禁墨索里尼在巴尔干方面再作任何扩张企图,这当然使后者深感不快。
这两位独裁者虽然一向宣称他们合作无间,但事实上,他们很少见面和会谈,而两国参谋本部之间也无联合战略计划,两国政府之间更无共同外交政策。他们表面上是互相标榜、彼此捧场,实际上则钩心斗角、彼此猜忌。希特勒的一切行动事先都不告诉墨索里尼,等到事后才向他作一个礼貌上的“报备”,因为他认为意大利最不能保密。另一方面,墨索里尼对希特勒的一帆风顺是又羡慕又妒忌,而对于希特勒的态度日益专横则更是愤怒和痛恨。
1940年10月4日,他们两人在布里勒隘路会晤,希特勒对三天内德国即将开入罗马尼亚的决定完全保密。事后,墨索里尼非常愤慨,因为仅在几星期以前,希特勒还曾严令禁止意大利在巴尔干采取任何行动。所以他向齐亚诺说:“希特勒总是让我面对既成事实,我现在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要让他从报纸上看到我们已经占领希腊的消息,这样才能让我出一口气。”
10月28日,意军入侵希腊,把希特勒的战略计划完全破坏,这对于钢铁同盟真是莫大的讽刺。希特勒对此毫无办法,因为事先不通知同盟国就采取行动本是他首创的恶例。墨索里尼的轻举妄动已经铸成大错。这正是孙子名言“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另一次证明。墨索里尼轻举妄动固然已经大错,但更坏的却是意大利的部队无能,他们很快就被敌人击败,不仅破坏了轴心国家百战百胜的形象,更留下一个烂摊子,使希特勒不得不替他收拾残局,这正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在另一方面,英国人却获得了一个暂时翻本的机会。意大利发动攻击一星期后,一支象征性的英军已在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