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还有余力攻占斯大林格勒。实际上,此时向该城进攻已成画蛇添足。那不是为了保护侧面的安全,而是为了满足其骄纵雄心。
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个新决定,他宣布:“高加索的命运应在斯大林格勒一战中来作最后决定。因为这个会战太重要,所以必须抽A集团军群的兵力来支援B集团军群。”诚如哈尔德所批评的,这简直是胡说。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当初又要改变原定计划呢?
三个星期之前,希特勒把第四装甲集团军从B集团军群中抽出交给A集团军群指挥,8月1日,该集团军又脱离A集团军群而重新回到B集团军群的指挥系统之内。假使在7月中旬,让该集团军群和第六集团军一同向斯大林格勒进攻,则该城可能早已攻占。由于第四装甲集团军的调走,第六集团军遂孤掌难鸣,直到7月底始终毫无进展,而俄军则已乘机集中兵力,调整部署。直到8月7日,第六集团军始发动攻击,8月19日已肃清该城外围并进逼城市的本身。9月2日才又与第四装甲集团军取得联系。9月12日,第六集团军司令包拉斯(Gen。Palaus)接到希特勒的命令要他在9月15日攻克该城。
另一方面,A集团军群向高加索的前进最初虽势如破竹,但到9月上旬即开始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燃料缺乏,不过由第一装甲集团军司令升任A集团军群总司令的克莱斯特(VonKleist)又说:“假使我的兵力不逐渐被抽调去协助斯大林格勒方面的作战,则可能已经达到目标。”这真是岂有此理:进攻斯大林格勒本身为了便利向高加索的推进,现在反而变成绊脚石,足以妨碍向高加索的前进。
9月中旬,德军在南俄地区的战线全长已超过2000公里,若再加上从库尔斯克到列宁格勒之间的近1300公里,则德军东线全长已超过3000公里。其所需兵力和资源早已超过希特勒的应付能力。他现在已经力不从心,顾此失彼。但他却早已丧失现实感,以为只要把斯大林格勒城攻下则一切问题都可解决。
9月15日德军开始攻城,因为这是“斯大林”城,于是会战成为为“面子”而战。斯大林决心坚守,而希特勒也一定要把它攻陷。到了11月中旬,该城大致算是落入德军之手,但德军的消耗也极为可观。不过斯大林格勒悲剧还只是刚演完第一幕,精彩的好戏还在后面。
俄军的反攻
俄国人从7月初即已开始准备反攻。到了11月间冬季天气变得对他们有利时,其部署已接近完成。德军并非不知道,哈尔德在9月间即已力劝希特勒放弃攻陷斯大林格勒的观念。11月19日上午5时,俄军终于发动其大规模反攻,到了11月22日,第六集团军即已被围。不过在此后一星期内,包拉斯还是有安全撤出的机会(第四装甲集团军由于已受重大损失,早已撤回整补故未被围)。
代替哈尔德的新任陆军参谋总长柴兹勒(Gen。Zeitzler)几乎已经说服希特勒同意命令包拉斯突围,但大言不惭的戈林却向希特勒保证每天可空运500吨补给,于是希特勒遂于11月24日命令包拉斯坚守不准撤退。包拉斯明知此时再不突围即将丧失最后机会,但还是遵命。
早在11月20日,希特勒成立了一个新的顿河集团军群总部,以曼施泰因元帅为总司令。由于曼施泰因威名素著,所以在此紧急关头始打出这张王牌。希特勒希望他能击败包围第六集团军的俄军并重建斯大林格勒战线。但曼施泰因却是两手空空,并无任何可用的生力军。
第六集团军的前途寄托在下述两个因素之上:(1)适当的空运补给;(2)切合时机的救援行动。空军方面可以说完全失败。最高的一天补给也只有300吨,平均每天只有100顿,但德国空军却已付出极高代价,损失飞机488架,空勤人员1000名,那也正是空军的精华。所以戈林信口开河,实乃罪该万死。救援的工作由曼施泰因负责,从12月12日起,他开始以相当微弱的兵力来发动这种作战,由于目的是解围而并非帮助第六集团军突围,所以任务也更为艰巨而累试不成。
曼施泰因除了要救出第六集团军以外,他还有一个更重大的任务,即为保护A集团军群的退路,如果A集团军群也陷于包围之中,则后果将远较严重。所以对于他而言,实在是很矛盾,为了A集团军群,他甚至希望包拉斯能多守几天。到12月下旬,曼施泰因、柴兹勒、包拉斯都认为斯城已无可再守,而希特勒仍不准突围。曼施泰因虽不能命令包拉斯这样做,却暗示他可自作决定。但包拉斯在未奉明令之前仍不肯擅自行动。当然此时突围也并非易事,能否成功谁都不敢断言。
事实上到12月25日,第六集团军的命运即已注定。1943年1月8日,俄军招降为包拉斯所拒绝。1月10日俄军发动最后攻击。14日包拉斯要求希特勒准许投降,所得答复是不准。1月31日,希特勒升包拉斯为元帅,希望他自杀殉职,很够讽刺,包拉斯也就在这一天向俄军投降。
结论
第六集团军的毁灭对于德军可谓空前未有的挫败。导致此种结果的原因可概分两点:(1)计划本身就有弱点,高加索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2)执行所犯错误更大,其最主要者又可分述如下:①不彻底照原计划执行,每一阶段都不曾贯彻;②自动放弃可以轻取斯大林格勒的机会;③已经决定把重心放在高加索又突然移回斯大林格勒;④已知情况不利还不肯撤退。这些错误都应由希特勒一人负责。
从战略的观点来看,斯大林格勒之战大可不必打。希特勒既已决心不照原计划而直接向高加索前进,则分兵进攻该城实乃多此一举。诚然,该城在俄军手中的确足以对前进德军后方构成威胁,但除非德军能够彻底击败俄军主力,否则当其南下时,此种威胁也就必然存在。斯大林格勒一城之得失对此种威胁所能产生的影响实在相当有限。
俄军在反攻时如此重视斯大林格勒也是受到该城“大名”的影响。如果他们能趁早集中兵力直趋罗斯托夫,则南俄德军将会被一网打尽。事实上,俄军可谓相当无能,第六集团军曾牵制其巨大兵力达十星期之久。这样才让曼施泰因渡过难关并使A集团军群安全撤出高加索。就这一点而言,第六集团军的牺牲并非毫无价值。
斯大林格勒之战对俄国人而言,要算是空前的胜利。揆其原因并非斯大林领导有方,第一,他们应感谢希特勒,这场大战的结局是他一手所导演。其次,应感谢西方国家帮助他渡过物质缺乏的难关。最后才是他们的数量优势和广大空间。
就军事方面来说,斯大林格勒之战并不具有决定性,因为德军并非因此一蹶不振。但就心理和政治而言,斯大林格勒的确要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转捩点。那里是埋葬第三帝国永不失败的神话的坟场,同时这一战也使斯大林增强其对最后胜利的信心。这也直接影响克里姆林宫的政策,并使其敢于表现其强悍的作风。反之,西方国家也因此而提高对斯大林及其红军的评价,这对1943年以后的世局遂更造成许多重大的影响。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佚名'扫描'
cdhyy'OCR'2008
cdhyy'校对制作'2008
第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
钮先钟'中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1995
引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意大利
墨索里尼的兴起
德意同盟关系
意大利投入战争
失败的原因
结论
引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也许算是一个最不为人所重视的国家,它虽然在名义上与德日两国同为轴心的成员,但在战争中不仅始终屈居配角的地位而且一切表现也最为差劲。尽管如此,意大利对于战争的发展又非毫无影响,甚至还可以说曾经产生若干重大的作用。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产生的影响,在战史研究的领域中是一个比较冷门的课题,而且资料也比较缺乏;但并不因此而减低其价值和趣味,尤其是在意大利的经验中,可以发掘出不少有关大战略的教训,这些教训也深值得后人去记取和反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诚如俾斯麦所云:“愚人说他们从经验中学习,我则宁愿利用他人的经验。”
本文的内容将首先说明意大利这个国家的背景,再继续分析其投入战争的经过及其在战争中的表现。然后再检讨其失败的原因和对于战局的影响,并解释其经验中可供后世作为教训的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意大利
直到1815年——也就是维也纳会议召开之年,象征着拿破仑战争的正式结束,也代表欧洲近代史的起点——意大利和日耳曼仍然还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尚未形成一个民族国家。在19世纪,意大利在撒丁尼亚领导之下,日耳曼(德意志)在普鲁士领导之下,分别完成了统一建国的任务。从表现上看,这似乎是两个非常类似的平衡发展,但就实质而言,其所建立起来的两个国家却相差得不可同日而语。德意志变成了欧洲(也就是当时世界)的第一等强国,姑不说是第一位强国。意大利则只是一个中等国家,最多只能勉强列入大国之林,但排名毫无疑问还是最后一位。
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会相差得这样远呢?那可以说与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关系。如果要想作详细的分析,则也许要另外再写一篇专论,所以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只能作非常简单的解释;(1)意大利的地理环境太差,全国多山,人口稠密,资源缺乏。(2)意大利的地略形势也不佳,它是一个狭长的半岛伸入地中海内,与欧洲的权力中心远隔,既不能问鼎中原,在防御上也处于不利的地位。(3)德意志的建国历经三次战争,其民族受过严格的考验,意大利的建国则并未经过如此艰辛的过程。(4)两国的民族性大不相同。德国人是标准的北欧人,态度认真彻底;意大利人是标准的南欧人,一切都是马马虎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的权力平衡是掌握在英法德俄四国的手中,意大利只是一个镶边的角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