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署,英国的兵力也缺乏适当的装备、训练、领导。如果希特勒在敦刻尔克能够不让英国远征军逃出罗网,则英国无防御的程度也就可以说快要达到百分之一百了。
“海狮”作战若欲成功,其先决条件有二:(1)应尽量提早执行,一方面乘着英国人还在无防御的情况之下,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夏季的好天气(英吉利海峡在七八两月间风平浪静的日子居多);(2)在渡海时及登陆之后,德军应有在海峡地区阻止英国空军及海军采取有效干涉的能力。而这个关键又在于对空军兵力的有效运用。以后由于对天气和最低限度的空中优势均感到没有把握,于是德国军事当局对于这一作战的执行也就日益感到犹豫和不安了。
从头说起,希特勒本人就是一头陆狮而不是海狮,他缺乏冲海水跳下去的勇气。比之过去,他本人的决心远不那样坚定,于是从上到下也就缺乏惯有的推动力。三军统帅部中主管作战的约德尔(Gen。Jodl)的态度尤其消极,他始终认为渡海攻英是一种没奈何的事情。结果一拖再拖,把好的机会完全拖掉了。
空军总司令戈林应负的责任更大,他根本就不认为空军作战是整个侵入计划的一部分,所以不断地分散和浪费空军的兵力,甚至妄想仅凭空军就能征服英国。总括说来,戈林对于第三帝国的败亡,其贡献要算是最大的,纽伦堡的战犯审判真可以说是不公平,对于戈林真不该处以死刑,而应授予奖章才对。
最后机会的放弃
希特勒是根据两条理由才在1940年9月14日决定搁置“海狮”计划的:(1)准备时间太长,第一拨兵力至少要到9月24日始能出发,到此时天气已经大成问题,而且即令第一拨能顺利登陆,后续的增援部队也还是需要良好的天气;(2)直到此时为止,德国空军仍然不曾获得必要的空中优势,这也是一条真正的决定性理由。这些理由也极为正确,不过并非不可避免。
假使德国早就有一套完整的战争计划,并且是以击败英国为最终目标,则当西线战役尚在进行之际,有许多侵英的准备工作就可以同时进行,于是在时间上一定可以节省不少。再说希特勒是在7月中旬始决定发动“海狮”作战的,结果必须到9月中旬始能完成一切准备,如果他能提早4个星期作出决定(也就是在6月中旬法兰西战役结束之后),则照理到8月中旬即可以开始行动。
至于空中优势的未能获致,主要原因并非德国空军人员不优秀或不努力,也非实力太差,而是作战指导上的错误。在预定入侵日期之前很久,德国空军即已在进行一种孤立的空中战争,那是徒然的消耗实力,而对入侵作战毫无裨益。所谓不列颠之战,本来应为“海狮”作战的前奏,但结果却与后者毫不配合。尤其是当双方恰好打成平手时,德国空军突然改变作战目标,于9月7日把攻击重心移到伦敦城上,那不仅和“海狮”作战毫无关系,而且也让英国战斗空军获得一次难得的喘息机会。诚然,德英两国空军在此时大致是势均力敌,德国人在数量和素质上都不能占有足够的优势,以保证其地面兵力的登陆成功,但若能在兵力上和时间上作灵活的运用,则至少并非绝无成功的希望。
当然,两栖作战是一种很大的冒险,此种作战含有孤注一掷的意味。不过欲求成功则必须准备付出高价,这又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作为一位指挥战争的最高统帅,希特勒的最大弱点即为色厉内荏。表面上,他似乎是天赐神勇,万夫莫敌;实际上,他很胆小,他害怕失败,他不敢冒险。其主要原因是一位独裁者对于他个人的威望十分敏感,一次军事上的失败将使其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发生动摇。
希特勒不乏自知之明,他对大英帝国一向都很敬畏,他不希望和英国拼死一战,所以尽量避免和英国摊牌。他的这种想法并无错误,或至少应说是可以谅解。但到了非要乾坤一掷的时候,他个人的心理状态就对他的战略构成一种精神的包袱。这也就是他对于“海狮”作战最初犹豫不决,而最后则为不敢一试的最大理由。
由于希特勒在1940年夏季未能冒险对英国发动一次决定性的打击,遂其终于丧失彻底击败英国的惟一机会。于是最后他只得转过身来攻击俄国,因为他感到不能再等待,必须乘这个暂时不怕西方敌人牵制的机会先行解除苏俄的威胁。
事实上,这也正像说笑话一样:因为怕死所以宁愿自杀。希特勒不愿冒侵英作战的危险,结果反而作了更大的冒险——实行两面作战,这也正是他一向力求避免的事情。尤其是拖了那么久,才终于放弃“海狮”作战,并且还在毫无意义的不列颠之战中消耗掉不少宝贵的力量。结果希特勒到1941年6月才开始发动侵俄战役,换言之,也就是浪费了一年的时间里,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德国人本来很可能有机会获得一次决定性的成功。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佚名'扫描'
cdhyy'OCR'2008
cdhyy'校对制作'2008
第八章1941年希特勒征俄失败的检讨
钮先钟'中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1995
引言
曼施泰因元帅的意见
古德里安上将的意见
李德哈特上尉的意见
富勒将军的意见
结论
引言
1941年6月22日发动征俄战役时,希特勒的功业真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历史上从未有一位元首曾在如此短时间内获得这样多的成功:22天之内征服波兰,1天之内征服丹麦,23天之内征服挪威,5天之内征服荷兰,18天之内征服比利时,39天之内征服法兰西,12天之内征服南斯拉夫,2l天之内征服希腊,11天之内征服克里特岛。其武功之盛可谓旷代所无。
对比来看,苏俄虽为庞然大物,花费100多天的时间始勉强使芬兰屈服,而其损失之惨重尤其惊人。相形之下,不仅显示俄国之无能,也更增强了希特勒征俄的信心。他希望迅速毁灭俄军的主力,并在三四个月之内达到伏尔加-阿尔汉格尔斯克(Volga-Archangel)之线。此后即可留下五六十个师来据守已征服地区,而集中其余的兵力去清算大英帝国。事后看来,希特勒对苏俄未免估计过低,但以当时的情况而论,他这种想法似乎也不算太荒谬。当德军向苏俄进军时,有许多人认为他是大有成功的机会。诚如他自己所云:“当巴巴罗萨(Barbarossa)作战开始时,全世界都会屏息以待!”
但是希特勒的征俄壮举最终却以失败收场,其原因安在,研究军事史的人已经作了很多的解释。见仁见智虽各有不同,但其中含有许多意义深远的教训值得后人警惕则一也。现在就把若干名人的意见综合叙述如下,以供读者研究战史和战略时参考:
曼施泰因元帅的意见
被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三大名将之一的曼施泰因元帅,也是当时德国将领们所一致推崇的第一位天才战略家。他在他的回忆录《失去了的胜利》中曾作下述的评论:
希特勒所犯的第一大错就是对苏俄的资源和红军的战斗素质作了过低的估计。因此,他一切的想法都是认为可以速战速决。不过即令这是可能的,也必须设法使苏俄同时发生内在的崩溃。但希特勒的政策却恰好足以产生相反的效果。他在东欧占领区中的政策是由特务人员去执行的,完全抵消了军人的一切努力。换言之,其军事行动是以尽快摧毁苏俄统治为目的,但其政治行动反而帮助苏俄当局巩固其统治。在其他战争中,政治和军事的冲突固然常有,但却从未有如此背道而驰的。结果是希特勒在东战场上政治行动完全违反其战略要求,于是也就使他丧失了一切可能速战速决的机会。
希特勒的战略目标是以政治和经济的考虑为主要基础,即为:(1)占领列宁格勒(即今圣彼得堡,他认为这个城代表共产主义的摇篮),并与芬兰人合作支配波罗的海;(2)占领乌克兰原料产地,顿内次(Donetz)盆地的军备生产中心,高加索油田,以使苏俄战争经济完全崩溃。
另一方面,德国陆军总部则认为必须首先击败红军始能征服和保守那种重要性毫无疑问的战略地位。他们认为必须向莫斯科前进始能迫使俄军主力接受会战。因为这个城市已成苏俄权力的焦点,是斯大林所不能丧失的。其理由又可分为三点:(1)与1812年(拿破仑征俄时)不同,莫斯科现在是俄国的真正政治中心;(2)莫斯科附近已建立巨大军需工业,若该城丧失即可使苏俄战争经济立即受到严重打击;(3)更重要的是莫斯科恰好为欧俄地区交通网中心,该城市若被攻陷则俄军防线就会被切成两段,而使苏俄不再能发动统一协调的作战。
简言之,希特勒与陆军总部之间的战略歧见即为:希特勒希望在两翼上寻求决战,陆军总部则主张在中央方面寻求决战。以苏俄空间的巨大和德军可用兵力的有限为判断基础,则第二案是远较第一案合理。但最不幸的是德军的最高作战指导既非以第一案又非以第二案为基础,而是以二者的折中为基础。希特勒虽坚持自己的战略观念,却同意采取陆军总部所建议的兵力部署。以致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对战略目标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结果是不仅希特勒无法达到他的目标(那的确太遥远),而陆军总部在目标上也发生混乱和动摇。
希特勒在巴巴罗萨作战命令中所规定的“一般意图”只能算是一项战略公式,甚至仅为战术公式,并不能代替真正的作战计划,此种计划的准备和执行都要求在最高层意见必须完全一致,而这正和德国的实际情形相反。
古德里安上将的意见
古德里安上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闪击英雄”,对于希特勒初期的胜利,他算是第一功臣。他对1941年的战役准备曾作下述两点批评:
对于苏俄的实力,德国人在战前并非不知道。德国驻俄武官柯斯特林(Gen。Kostring)将军是一位杰出人才,对于苏俄的军事力量曾提出相当精确的研究判断,但希特勒对于客观的报告一律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