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粮食危机-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纪录,然而世界粮食储量却减少到2500万吨(原文如此。——译注),或者说37天的存量。1975年粮食获特大丰收后预计粮食储备只达到27天存量?。

  问题就出在丰收的粮食落到了少数几家贸易巨头的手中,它们都是清一色的美国公司。这就是当基辛格提出粮食就是武器的言论时,他头脑里的基本概念。

  乔治?麦戈文当时是参议院人类营养委员会主席。他说道:“私营贸易商在交易中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将投资转化成利润……实际上,私人手中的储备根本不是储备。正是这种市场机制导致了我们今天面临的局面。”

  麦戈文的这番言论并不受美国的权势集团欢迎。因此,他与尼克松在1972年竞争总统时注定以灾难性的失败而告终。粮食交易巨头们操纵着粮食供应,蓄意抬高价格。由于美国政府不要求提供精确的粮食报告,只有嘉吉和大陆谷物公司等粮食巨头了解他们到底有多少粮食储备。

  詹姆斯?麦克黑尔是宾夕法尼亚州的农业局长,他曾在1974年的罗马粮食大会上呼吁建立合理的国际粮食政策。他指出:当时世界上95%的粮食储备都在六家跨国农业综合企业的控制之下,这六家公司是嘉吉谷物公司、大陆谷物公司、库克工业公司、达孚公司、邦基公司和ADM公司。所有这六家公司都是美国公司。

  华盛顿和粮食巨头之间的联系是基辛格粮食武器的核心。国际食品工作者联合会的让?皮埃尔?拉维克曾在罗马粮食大会上提到粮食行业的六大巨头,他说:“他们决定生产粮食所需关键投入的数量、购买农产品的数量,决定在哪里建厂、在哪里投资。商业化农业在过去十年增长迅速……与饥饿和食品短缺的增长成正比。”

  接下来的十多年发生的事情远远超出拉维克1974年的警告。美国准备通过私人企业;以赢利为目的等手段重组全球粮食市场,为20世纪90年代的基因革命铺路。

  第25节:小巫见大巫(5)

  洛克菲勒利益集团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接下来的20年重塑世界农业结构的过程中扮演了无与伦比的决定性的角色。

  尼克松的农业出口战略

  由美国主导的全球粮食和农产品市场的形成是美国于70年代初尼克松执政时期开始的长期战略的一部分。1971年8月,尼克松取消了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与黄金兑换的规定;使美元与黄金脱购。他放任美元随意贬值,或者说——自由浮动。这个新规定是保证美国粮食在欧洲和全世界的出口更具竞争力的战略步骤之一。

  自由贸易是尼克松执政时期的政治口号。嘉吉公司、大陆谷物公司、ADM公司成为这一阵营中的新成员。

  1972年威廉?皮尔斯成为尼克松的大使级贸易谈判特别副代表。他曾是总统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政策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国际贸易和投资政策委员会是以IBM前总裁阿尔伯特?威廉姆斯为主席的一个特殊的贸易团体;当时皮尔斯是嘉吉公司主管公共事务的副总裁。

  毫不奇怪,皮尔斯做到了将威廉姆斯领导的委员会报告的最后一稿提交给总统;该报告建议美国应该给其他国家施压,以消除妨碍美国农产品进口的农业贸易壁垒。这份报告同时还反对那些支持“低效率农民”(皮尔斯的口头禅)的政策。总之,皮尔斯做到了让威廉姆斯的报告重点讨论如何扩大美国的粮食出口问题。

  几年后,嘉吉的副总裁沃尔特?B。桑德斯在新奥尔良召开的美国粮食与饲料协会组织的会议上说:“农业政策的基本问题可以追溯到50年前,人们一直相信保护农业收入的最好办法是将其与价格联系起来……事实上收入必须更多地依赖于生产效率、收入来源的多样性、更好的营销和更大的规模,而不是单位价格。”换句话说,就是家庭式经营的农民必须赶紧撤出农业,让新的农业综合企业巨头来主导农业。

  这一政策的转变是在美国所标榜的“效率”的信条下进行的,这一转变在接下来的30年中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

  嘉吉公司的皮尔斯认为美国的农业具有规模和效率、技术和资本等优势,这些优势使它成为世界粮食出口的老大。按照他的观点;像欧共体这样保护本国农民利益的地区和国家都是在保护“低效率”。华盛顿决心打垮“欧洲共同农业政策”,该政策是法国战后政治稳定的脊梁。

  威廉姆斯和皮尔斯的报告运用了全球安全保护伞的观点,报告指出,“我们今天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来源于美国作为非共产主义世界的主要力量所承担的海外责任。”然而,在报告中他忘了提到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刻意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的背景。这一虚伪的观点只不过是美国向其他国家施压,来为嘉吉等农业综合企业巨头打开市场找到的一块遮羞布,其目的就是让其他国家为美国在冷战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做出的“牺牲”“埋单”。

  皮尔斯提出的战略成为1972年尼克松“新经济政策”的核心部分。两年后,嘉吉公司的皮尔斯进入总统的“经济发展委员会”,协助总统制定美国的国内农业政策。在委员会中他的目标就是消除美国农业中“过剩的人力资源”,使成千上万的家庭式农业经营者破产,为大型农业综合企业的发展创造空间。后来他又回到了嘉吉公司,积极践行少数私营企业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政府部门之间的“旋转门制度”。

  尼克松执政期间采用的皮尔斯战略是披着面纱的粮食帝国主义。欧洲、日本和其他工业化国家都应该放弃本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美国成为世界粮仓开辟道路,这才是世界资源“最合理的”应用。别的玩意儿都是“低效率”。

  华盛顿可以应用英国“自由贸易”的经典论点。英国自1846年废除了《玉米法案》后开始实行“自由贸易”,在清除了针对弱小竞争者的贸易保护措施后,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和贸易强国都得到了好处。

  皮尔斯的战略,更准确地说是嘉吉的战略,其目的在于制定美国今后30年的贸易政策。这个战略在培养美国的几家大型农业化学公司通过应用转基因植物、获得掌控世界种子和农药市场的能力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26节:小巫见大巫(6)

  皮尔斯认为,为了成为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农业生产国,传统的美国家庭式农业必须为农业生产的重大革命让路。家庭式农场将变成“工厂式农场”,农业也将变成“农业企业”。

  威廉姆斯委员会相信:为了执行这样的“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农业必须转变为高效率的出口型产业,废除国内旨在保护农业收入的政策,转向以“自由市场”为导向的农业。这个观点得到了农业综合企业的普遍支持,纽约的大型银行和投资公司也赞同这一观点;它们将新兴的农业综合企业视为华尔街股票投资的潜在“热点”。这项政策成为尼克松时期美国农业政策的基石。

  农业综合企业和嘉吉、ADM等国际贸易巨头为美国农业政策设置了优先顺序。美国农业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被一个简单的格言所取代:对嘉吉和粮食出口贸易公司有利的政策就是“对美国农业有利”的政策。家庭式农业经营者和他们的领头人——参议员乔治?麦戈文——一起在这一轮重新洗牌中迷失了方向。

  1971年8月,通过使美元贬值和推行新经济政策,尼克松迈出了实施新出口政策的第一步。正如美国粮食与饲料协会主席所描述的那样,“新经济政策由于美元贬值赋予了美国农业以优势地位,这至关重要。”

  皮尔斯进一步提出;贫困的第三世界国家应该放弃在小麦、大米和其他粮食以及牛肉等方面的自给自足,集中精力生产水果、蔗糖和蔬菜。第三世界国家应该进口更多的“高效率”的美国粮食等商品,这些商品自然而然是由嘉吉定价和运输,发展中国家可通过出口蔬菜和水果来支付所需的费用。这就为今后30年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战略性控制——控制他们赖以生存的粮食——铺平了道路。

  皮尔斯和嘉吉公司十分清楚,当一个贫困的欠发达国家放松粮食进口管制,为大规模生产的美国产品敞开大门的时候,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学家J。W。史密斯这样描述这种状况:

  位于广阔田野上的高度机械化的农场可以生产出的粮食;其价格比劳动力最为廉价的第三世界国家还要低。当把这些廉价的粮食卖给或送给第三世界国家的时候;当地的农业经济就遭到了破坏。如果第三世界国家贫困的失业人口获得了土地、工业化的作业工具并受到反倾销措施的保护;他们就可以生产出高蛋白和高热量的农作物;而且在粮食方面可以自给。开垦土地、充分利用失业人口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成本几乎等于零;而且能解决人民的温饱;这比购买所谓的“廉价”进口粮食要省钱得多。

  但是;这样一个合理的选择是绝对不允许的。尼克松政府不宣而战;发动了一场为美国“高效”粮食出口创造崭新的巨大全球市场的战争。着手破坏发展中国家国内粮食生产是他们打响的第一枪。与此同时,尼克松也利用关贸总协定(GATT)这个二战后的贸易机制,来推进这个全新的全球商业化农业的出口计划。

  在1972年的尼克松政府中,嘉吉公司的皮尔斯任白宫贸易副代表,皮特?弗拉尼根任国际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他们俩为即将召开的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和关税谈判制定了谈判策略。他们下一阶段控制世界农业市场的主要目标是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

  20世纪50年代后期欧洲经济共同体创立时,共同农业政策围绕着保护性关税而酝酿出台,目的在于防止美国的粮食和其他农业产品的倾销伤害到二战后脆弱的欧洲市场。

  皮尔斯1974年说服国会通过了贸易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