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粮食危机-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live; 谷歌搜解放军早已经登上台湾岛,谷歌搜脑控,搜:woody20000@gmail ; Google搜:wewillfreetibet

  建立一个包括西欧以及第一次包括日本的政策精英在内的、与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类似的新型高级机构这一想法,源于戴维?洛克菲勒和他的缅因州邻居布热津斯基的多次交谈。布热津斯基当时是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的教授;洛克菲勒基金会慷慨资助的对象。

  布热津斯基当时刚刚写完一本书;书中他提出通过少数欧洲、北美和日本的商业精英参与的一系列非公开的定期会议来加强美国公司和银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他个人的观点与美国传统的民主和自由并不契合。在这本于1970年出版的鲜为人知的书《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技术时代中的作用》中,他把美国重要的政治人物看作“统治精英”。书中他直言不讳地说:“社会应由一些精英人物主导……这些精英人物要毫不犹豫地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影响公众行为和保持对社会的严格监督控制,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戴维?洛克菲勒选择布热津斯基作为洛克菲勒三边委员会的第一任执行主席。

  建立三边委员会这样一个私人的、非公开的精英组织;其目的是为建立相互联系的国际精英网络的全球新战略奠定基础。委员会的很多成员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商业伙伴,他们的政治、经济、金融实力加起来在世界上无可匹敌。委员会的野心正如后来老布什所提出的;就是建立“世界新秩序”;这就是洛克菲勒家族和与其同流合污的富人利益集团的如意算盘。三边委员会为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戴维?洛克菲勒的三边委员会发表的第一份政策文件是由哈佛大学的教授塞缪尔?亨廷顿起草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撰写了一篇备受争议的论文《文明的冲突》,这篇论文为后来小布什执政期间发动反恐战争奠定了基础。

  1975年,亨廷顿的报告题为《民主的危机》。

  对亨廷顿和戴维?洛克菲勒在三边委员会中的权势集团朋友们来说,他所指的“危机”是指成千上万的美国普通民众开始反对政府的政策。因此,美国,或者至少说权势精英们受到了威胁,亨廷顿将这一现象称为“过度民主”。对于亨廷顿和戴维?洛克菲勒周围的精英们来说,那些不守规矩的“本地人”显然变得太“不安分”了。

  亨廷顿在论文中还警示道:“民主政治体制的有效运行通常要求一些个人和团体一定程度的冷漠与不参与。”他还说:“保密和欺骗……是……政府的不可避免的属性。”?

  民主政府由于受到一些不可预知的群众情绪的压力而具有不可靠的性质,这样一来就需要亨廷顿和戴维?洛克菲勒的三边委员会身边的小圈子发挥智慧;将国有企业私有化、解除行业管制。政府解除管制和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实际上开始于卡特总统执政时期。吉米?卡特是戴维?洛克菲勒亲自栽培起来的总统候选人,也是三边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

  第23节:小巫见大巫(3)

  当时;美国的境况已经不再是《美丽的亚美利加》歌中唱的那样了。这份文件就是美国的权势集团和他们那些富有的守护者发出的警告。特殊时期需要特殊的措施。

  基辛格与粮食政治

  亨利?基辛格是洛克菲勒家族一手栽培起来的得意门生,截至1973年,美国的外交政策一直由他完全掌控着。

  基辛格当时身兼国务卿和总统国家安全顾问二职,他将粮食和石油地缘政治作为他外交政策的核心。

  随着二战后“冷战”的来临,粮食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虽然不处于核心位置,但是仍然具有战略地位。粮食政策通常被华丽的辞藻所掩盖,听起来十分入耳,例如“粮食换和平”计划(《480号公共法案》计划)。华盛顿声称其粮食出口补贴是受到了来自国内农民的压力。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只不过是用来掩盖真相的借口而已,而真实情况是美国农业正处于由家庭式小农场向国际农业综合企业巨头主导的大农场转型的过程中。

  主导全球粮食贸易与主导世界石油市场和主导非共产党国家的武器市场一起,成为战后华盛顿政策的核心。据报道;亨利?基辛格对一位记者宣称:“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20世纪70年代初期,华盛顿,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通过像基辛格这样的人控制华盛顿政策的非常有势力的私人小圈子,包括洛克菲勒家族,决定通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欺骗手段同时得到鱼和熊掌。

  最初,农业更多地被华盛顿当作打压其他国家的大棒。20世纪70年代初,粮食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是导致90年代农业…化学卡特尔发动的基因革命的先兆。

  美国新粮食政策出台的标志性事件是1973年的世界粮食危机,这与由基辛格的“穿梭外交”引发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世界油价抬高400%的事件发生在同一时期。世界油价的上涨和世界主要粮食的短缺犹如雪上加霜;成为华盛顿作出重大政策调整的温床。这一政策转变被贴上了“国家安全”秘密的标签。

  1974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了一次重要的“联合国世界粮食大会”。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两个议题,这两个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倡导的。第一个议题是所谓的粮食短缺背景下世界人口的惊人增长(这只是一面之词);第二个议题是如何应对世界粮食供应的突然变化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当时国际市场上的油价和粮价都以每年300%~400%的速度上涨。

  粮食危机带来的一大好处(如果不是蓄谋已久的话),就是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供应国控制世界粮食供应;进而控制全球粮价的地缘政治权力获得了战略性增长。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新的联盟成长起来,即美国政府和美国的私营粮食贸易公司的联盟。这个联盟的建立为日后的基因革命奠定了基础。

  “粮食浩劫”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通过玩弄权术控制了传统上由美国农业部主管的美国农业政策。他在罗马粮食会议的前几个月;通过与苏联进行以粮食换石油的谈判攫取了这一权力。

  在基辛格的安排下,苏联同意向美国购买3000万吨粮食。这个数量如此之大以至于政府寻求嘉吉公司等私营粮食交易商的帮助,而不是动用政府粮食储备,向苏联出售其所需的粮食。这是基辛格计划的一部分。基辛格的一位助手当时解释说:“农业政策太重要了,不能交由农业部掌管。”

  向苏联出售的粮食数量太大了,几乎将世界上的粮食储备一扫而空,这使得粮食贸易公司在几个月内将小麦和大米价格提高了70%多。小麦从65美元一吨涨到了110美元一吨。大豆的价格翻了一番。同时,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澳大利亚等国因严重的旱灾导致粮食减产。就在这个世界急需进口粮食的当口,华盛顿准备乘虚而入,全面改变世界粮食市场和粮食交易状态。

  鉴于向莫斯科销售粮食过于“友好”的条件和那年在这次销售中支付给美国农民的低价格,这个交易被称为“粮食浩劫”。基辛格在与苏联谈判的时候,以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和其他补贴作为诱饵促成了这笔交易?。

  第24节:小巫见大巫(4)

  这场交易最大的赢家是嘉吉、ADM、邦基和大陆谷物等美国粮食贸易商,他们是真正的全球农业综合企业巨头。基辛格的新粮食外交政策第一次形成了全球性的农业市场。美国权势集团;尤其是基辛格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世界所有地区的霸权和控制的企图。

  1974年,整个世界在油价上涨400%的冲击下蹒跚而行。在这个冲击中,基辛格在幕后做了不止一点点手脚。

  这一时期当世界油价几近冲顶的时候,世界很多地方都遭受了粮食歉收的灾害。苏联当年的粮食收成也由于农作物歉收等原因而备受打击。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小麦和其他农业商品盈余的供应国。这标志着华盛顿农业出口政策的重大转折。

  1974年初;基辛格是美国国务卿兼国家安全顾问。当时的美国农业部长厄尔?巴茨是农业综合企业的朋友,他大力鼓吹人口控制。他因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言论而丢了饭碗,后来还因偷税漏税锒铛入狱。

  美国《时代》周刊在1974年11月11日对世界粮食危机做出了总结性专题报告,揭示了美国权势集团偏爱治疗类选法(战时根据伤员的受伤程度安排治疗顺序的方法。——译注)的原因:

  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谈论治疗类选法……如果美国认为因受援国未能就控制人口和改善粮食分配采取措施;而使美国认为对其援助等于打水漂,那么美国不会给予这个国家任何帮助。这个政策可能是残酷的,但是这可能是施加长期影响的唯一办法。这种治疗类选法也可能要求政治上的让步……华盛顿可能会觉得没有义务去帮助那些始终强烈反对美国的国家。正如厄尔?巴茨这样对《时代》说:“粮食是一种武器。现在粮食是我们在谈判时所用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

  其实提供粮食并不是真正的武器。拒绝提供粮食造成的饥荒才是真正的武器。

  “在罗马……”

  冷战期间,华盛顿一直对建立国际共管的粮食储备持反对态度。世界粮食储备实质上的枯竭促成了1974年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粮食大会。1972年全世界粮食歉收状况异常严重,世界粮食储备只有2。09亿吨,相当于66天的存量。1974年世界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纪录,然而世界粮食储量却减少到2500万吨(原文如此。——译注),或者说37天的存量。1975年粮食获特大丰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