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2-本草蒙筌-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黄耆畏防风,而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之类是尔。有相反者,两相 
仇隙,必不可使和合也。如画家用雌黄胡粉相近便自黯,妒粉得雌则黑黄,雌得粉亦变之类 
是尔。有相杀者,中彼药毒,用此即能杀除也。如中蛇虺毒,必用雄黄;中雄黄毒,必用防 
己之类是尔。凡此七情共剂可否,一览即了然也。或云药有五味,以通五脏。肝藏魂而有怒 
,一也;肺藏魄而有忧,二也;心藏神而有喜,三也;脾藏意与智而有思,五也;肾藏精与 
志而有恐,七也。五味以治五脏,通有七情也。 

总论
七方
内容:大;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 
其用有二∶一则病有兼证,邪气不专,不可以一二味治之,宜此大方之类是也。二则治肾、 
肝在下而远者,宜分两多而顿服之是也。 
小∶君一、臣二、佐四,制之小也。 
其用有二∶一则病无兼证,邪气专一,不可以多味治之,宜此小方之类是也。二则治心、肺 
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少而频服之是也。 
缓∶治主当缓,补上治上,制以缓。凡表里汗下,皆有所当缓。缓则气味薄,薄者则频 
而 
少服也。 
其用有五∶有甘以缓之为缓方者,盖糖、蜜、枣、葵、甘草之类,取其恋膈故也。有丸 
以缓之为缓方者,盖丸比汤、 
散药力行迟故也。有品味群众之缓方者,盖药味众多,各不能骋其性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 
者,盖药无毒,则攻自缓也。 
有气味薄之缓方者,盖气药味薄,则 
急∶治客当急,补下治下,制以急。凡表里汗下,皆有所当急,急则气味浓,浓者则顿 
而多服也。 
其用有四∶有热盛攻下之急方者,谓热燥、前后闭结、谵忘狂越,宜急攻下之类是也。 
有风淫疏涤之急方者,谓中 
风口噤不省人事,宜急疏涤之类是也。有药毒治病之急方者,盖药有毒,攻击自速,服后上 
涌下泻,夺其病之大势者是 
也。有气味浓之急方者,盖药气味浓,则 
奇∶君一、臣二,奇之制也。近者奇之,下者奇之。凡阳分者,皆为之奇也。 
其用有二∶有药味单行之奇方者,谓独参汤之类是也。有病近宜用奇方者,谓君一、臣二, 
君二、臣三。数合于阳也,故宜下之,不宜汗也。(王安导曰∶奇方力寡而微,凡下宜奇者, 
谓下本易行,故宜之。偶则药毒,内攻太过也。) 
偶∶君二、臣四,偶之制也。远者偶之,汗者偶之。凡在阴分者,皆为之偶也。 
其用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者,谓沉附汤之类是也。有两方相合之偶方者,谓胃苓汤 
之类 
是也。有病远而宜用偶方者,谓君二、臣四,君四、臣六。数合于阴也,故宜汗之,不宜下 
也。(王安导曰∶偶方力齐而大,凡汗宜偶者,谓汗或难出,故宜之。奇则药气外发,不足 
也。) 
奇与偶有味之奇偶,有数之奇偶,并当察之,则不失其寒温矣。 
天之阳分为奇,假令升麻汤,升而不降也,亦谓之奇,以其在天之分也。 
汗从九地之下,假令自地而升天,非苦无以至地,非温无以至天,故用苦温之剂,从九地之 
下,发至九天之上,故为之偶。 
地之阴分为偶,假令调胃承气汤,降而不升也,亦谓之偶,以其在地之分也。 
下从九天之上,假令自天而降地,非辛无以至天,非凉无以至地,故用辛凉之剂,从九 
天之 
上,引至地之下,故为之奇。 
复∶奇之不去,复以偶;偶之不去,复以奇,故曰复。复者,再也,重也。洁 
古云∶十补一泻,数泻一补,所以使不失通塞之道也。 
其用有二∶有二、三方相合之为复方者,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之类是也。有分两匀同之为 
复方 
者,如胃风汤,各等分之类是也。又曰重复之复,二三方相合而用也。反复之复,谓奇之不 
去,则偶之是也。 

总论
十剂
内容:宣∶可去壅,姜、橘之属是也。故郁壅不散,宜宣剂以散之。有积痰上壅,有积瘀上壅, 
有 
积食上壅,有积饮上壅。(宣,涌吐之剂也。经曰∶高者因而越之。又曰∶木郁则达之。以 
病在上,而涌吐之也。若瓜蒂散、姜盐汤、人参芦、藜芦之属。) 
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故留滞不行,宜通剂以行之。(此中有发汗证。)痹 
留也 
(通,疏通之剂也。如小便滞而不通,宜通草、琥珀、海金砂之属。月经滞而不通,红花、 
桃仁、五灵脂之属。凡诸通 
窍亦然。) 
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鹿肉亦可。)故羸弱不足,宜补剂以扶之。有气弱, 
有血弱、有气血俱弱。(补, 
滋补之剂也。不足为虚,经云∶虚则补之。如气虚用四君子汤, 
血虚用四物,气、血俱虚用八珍、十全大补之属。又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盖药味酸、 
苦、甘、辛、咸各补其脏,故此为云。虽然善摄生者,使病去而进以五谷,此尤得补之要也 
。) 
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故闭结有余,宜泻剂以下之。有闭在表,有闭在里, 
有 
也。有余为实,经曰∶实则泻之,实则散之。如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之属。) 
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故涩则气着,宜滑剂以利之。有经涩,有小便 
涩,有大便涩。(滑,滑利之 
剂也。《周礼》曰∶滑以养窍。如大便结燥、小便淋涩,用火麻仁 
之属。) 
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故滑则气脱,宜涩剂以收之。前脱者遗尿,后脱者 
遗屎 
。阳脱者自汗,阴脱者失精失血。(涩,收敛之剂也。如大便频泻,宜肉豆蔻、诃子之属。 
小水勤通,宜桑螵蛸、益智之属,冷汗不禁,宜黄耆、麻黄根之属。精遗不固,宜龙骨、 
牡蛎之属。血崩不止,宜地榆、阿胶之属。 
燥∶可去湿,桑根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绿豆亦可。)故湿则为重,宜燥剂以除之。 
有湿 
在上,有湿在中,有湿在下,有湿在经,有湿在皮,有湿在里。(燥,除湿之剂也。如夹食 
致泻,停饮成痰,宜白术、苍术、茯苓、半夏之属。肢体浮肿,胸腹胀满,宜桑白皮、大 
腹皮、赤小豆之属。又沉寒痼冷,吐利腥秽,宜高良姜、附子、川椒之属。非积寒冷之症 
,不可用也。 
湿∶可去枯,紫石英、白石英之属是也。故枯则为燥,宜湿剂以润之。有减气而枯,有 
减血 
而枯。(湿,润燥之剂也。与滑虽类,略有不同。经曰∶辛以润之,盖辛能散气,能化液故 
也。若夫硝石性虽咸,本属真阴之水,诚润燥之要药。人有枯涸皴竭之病,匪独金化为然, 
亦有火化乘之,非湿剂莫能愈也。 
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故怯则气浮,宜重剂以镇之。神志失守,惊悸不宁。 
(重,镇固之剂也。如小儿 
急惊,心神昏冒,宜金银箔、朱砂丸之属。伤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宜赤石脂、 
禹余粮汤之属。 
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故实而气蕴,宜轻剂以扬之。腠理闭闷,噎塞中蕴。 
(轻,散扬之剂也。如寒邪 
客于皮肤,头疼身热无汗,宜麻黄汤、升麻葛根汤之属。) 

总论
五用
内容:汤∶煎成清液也。补须要熟,利不嫌生。并生较定水数,煎蚀多寡之不同耳。去暴病用 
之, 
取其易升、易散、易行经络。故曰∶汤者,荡也。 
治至高之分,加酒煎。去湿,加生姜煎。补元气,加大枣煎。发散风寒,加葱白煎。去膈病 
,加蜜煎。止痛,加醋煎。凡诸补汤,渣滓两剂并合,加原水数复煎,待熟饮之,亦敌一剂 
新药。其发表、攻里二者,惟煎头药取效,不必煎渣也,从缓从急之不同故尔。 
膏∶熬成稠膏也。药分两须多,水煎熬宜久。渣滓复煎数次,绞聚浓汁,以熬成尔。去 
久病用之,取其如饴,力大 
滋补胶固,故曰∶膏者,胶也。 
可服之膏,或水、或酒随熬,滓犹酒煮饮之。可摩之膏、或油、或醋随熬,滓宜捣敷患 
处。此盖兼尽药力也。 
散∶研成细末也。宜旋制合,不堪久留,恐走泄气味,服之无效尔。去急病用之,不循 
经络,只去胃中及脏腑之积, 
故曰∶散者,散也。 
气味浓者,白汤调服。气味薄者,煎熟和滓服。 
丸∶作成圆粒也。治下焦疾者,如梧桐子大。治中焦疾者,如绿豆大。治上焦疾者,如 
米粒大。因病不能速去,取 
其舒缓,逐旋成功,故曰∶丸者,缓也。 
用水丸者,或蒸饼作稀糊丸者,取至易化,而治上焦也。用稠面糊丸者,或饭糊丸者, 
取略迟化,能达中焦也。或 
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犯半夏、南星。欲去湿痰者,以生姜自然汁作稀糊为丸,亦 
取其易化也。神曲糊丸者, 
取其消食。山药糊丸者,取其止涩。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蜡丸者,取其难化, 
能固护药之气味,势力全 
备,直过膈而作效也。 
渍酒;渍煮酒药也。药须细锉,绢袋盛之,入酒罐密封。如常法煮熟,地埋日久,气烈 
味浓。蚤晚频吞,经络速达。 
或攻或补,并着奇功。滓漉出曝干,微捣末别渍。力虽稍缓,服 
弃。补虚损证,宜少饮旋取 
效;攻风湿证,宜多饮速取效。 

总论
修合条例
内容:古人方剂,锱铢分两,与今不同。云一升,即今之大白盏也。云两铢者,六铢为一分, 
即今 
二钱半。二十四铢为一两也。云三两,即今之二两。云一两,即今之六钱半。 
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 
取不 
落为度。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 
凡丸药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如大麻子者,准三 
细麻 
也。如胡豆者,即今之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如大豆者,以二 
小豆准之。如梧桐子者,以二大豆准之。 
凡煮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