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感动,觉得不应因个人私仇危害天下大事,坚决拒绝了裴炎的要求。武则
天本来就十分喜欢婉儿的聪明伶俐,忠于职守,便将她许配给自己最心爱的
儿子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做“昭容”,她曾向李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
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于李显门下。
武则天去世后,中宗继位,又娶封疆大臣的女儿韦氏为皇后。韦皇后野
心很大,将婉儿下狱。后来临淄王李隆基(即唐玄宗)发动政变,杀死韦后,
也杀死了婉儿。
李隆基后来明白了婉儿的冤屈,追悔莫及,差人收集了婉儿的诗文,编
成 22 卷《上官昭容文集》,使唐代才女的佳作得以传留后世。

诗咏蔷薇——李冶

李冶(?—784),字季兰,唐朝吴兴(今浙江嘉兴)人,是中唐时候的
一位很有才名的女诗人。后人把她的 14 首诗歌与另外一位女诗人薛涛的作品
收集在一起,名为《薛涛李冶诗集》。
李冶出生于一个显贵之家,家庭有着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她天赋极高,
智力超常,从 2 岁开始就跟着爸爸妈妈呀呀学着古诗,教两遍她就能够背诵。
她对诗歌有着极好的悟性,读着一首诗,往往面前闪现出一幅幅画,诗旨画
意往往契合,大人们都很惊异于她有如此奇特的想象。大概诗与音乐总有些
相通之处吧,李冶从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学弹琴,她指法灵活,乐感极强,
不长时间技艺就超过了父亲,家中不得不为她延请一个很有名气的乐师。弹
琴与诗歌比较起来,李冶最是喜爱诗歌,到四五岁时她就能心有灵犀地吟哦
出一两句优美的诗句来。
6 岁那年,正是阳春三月的一天,融煦和暖,百花盛开,彩蝶乱舞,给
人一种春深如海的感觉。父亲抱着李冶来到花园里游玩。花园里景色太美了,
父女俩深深的陶醉其中。小李冶从爸爸怀里跳下来,像一只蝴蝶翩翩飞舞在
花间,一会儿戴在花后让父亲半天寻不着,一会儿蹑手蹑脚地跟踪一只大彩
蝶,一会儿又袖中藏一枝花悄悄来到爸爸跟前,突然插向他的发梢。看着活
泼可爱的女儿,父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父女俩过假山绕水池穿花墙,倘徉在铺着鹅卵石的花径上,曲径回廊把
他们带到蔷薇花园前。这花开得好泼辣,枝条上一朵朵姹紫嫣红,像一颗颗
闪烁在绿海中的星星,一棵棵、一丛丛、一簇簇又像一条条溢彩流光的瀑布。
蔷薇园中有的枝条修剪得很好,还用小竹竿支撑着,有的地方却无人收拾,
柔软的枝条长得乱蓬蓬的。小李冶面对这情景,忽然心有所感,她对父亲说:
“我想好了一首蔷薇诗。”爸爸微笑着鼓励她:“那你就说说看。”小李冶
于是指手划脚,开口吟诵,其中的两句是: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意思是说,蔷薇花枝条太软,该架时就要架起来,如果不架,就会倒伏,
长得乱蓬蓬的,不可收拾,就象人心烦意乱时的心绪。父亲听了,拈着髭须,
称赞说:“很好,观察细致,联想丰富。”
李冶长大以后,当了女道士,她能诗能文,与当时的一些有名的文人如
刘长卿、刘禹锡都有来往,她被人们称为女中豪杰。

妙语续诗——薛涛

薛涛,唐朝著名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她自幼容貌
秀丽,聪慧颖悟,接受能力强。传说她三四岁时就能读诗书,六七岁时就能
背诵出很多的诗文,八九岁时就已能吟诗作对了。她一生写的诗歌相传有 500
多首,大多散佚,明代人辑其诗词名为《薛涛诗》。
薛涛幼年正值唐朝衰微时期,她自小就随父亲薛郑逃难到四川。在四川,
她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父母亲都很喜爱她,也非常注重对她的培养和教
育,母亲识书达礼,父亲也略通诗文,经常与她一起读书吟诗。聪明的薛涛
学习又很认真勤奋,进步很快。
薛涛 8 岁那年的一天,清晨起床后不久,初日的红光照彻大地,庭院中
那棵高大的梧桐也披一身朝晖,微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薛郑指着梧桐树
随口吟了两句诗:
庭除一古桐,耸杆入云中。
意思是说,庭院中生长一棵古老梧桐,梧桐树巍然高耸,直插云空。父
亲吟完这两句诗后,停了下来,他含笑望着薛涛,说:“下面就由你来续成
一首完整的诗吧。”
要续写下面的两句很难,须讲究平仄,得注意押韵,更要注意对仗,内
容当然还要连贯。父亲的意思是想考考她,也是想锻炼锻炼她。薛涛迎着父
亲信任的眼光,然后凝望着梧桐树那高大的身姿,略作短暂的沉吟,这才朗
声诵道:
“枝连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这两句诗续得很富情趣,有了它顿时使全诗灵气四溢,有声有色,给人
以广阔的联想天地。你看,南来北往的鸟儿非常喜欢这棵大树,有的在树枝
上停栖,啁啾啼鸣,有的还在上面筑巢安家,哺婴育雏;梧桐叶的小掌轻轻
拍着,就像在迎接南吹北拂的风。也难怪父亲听了女儿的吟诗后,品味再三,
不禁连声赞叹呢!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不久薛涛的父亲就病故了。母亲守寡一直把她抚
养长大,家中的生活实在是太贫困了。为了母子二人糊口,薛涛不得已去做
一名歌妓。她懂音律又有诗歌的才华,因而名噪一时。当时的一些著名文人,
都以与她结交唱和为荣。甚至元稹、白居易、杜牧等人也都与她交游唱和,
韦皋还称她为“女校友”,薛涛写的诗多是赠人之作,情调伤感,真挚自然,
为很多人所喜爱。
薛涛后来一直住在浣花溪,她每每都亲自创制深红色的小笺写作,人们
称为薛涛笺。她于公元 832 年谢世,享年 73 岁。

《临镜晓妆》杨容华

杨容华,唐朝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是唐初四杰杨炯的侄女。她自幼
长得容貌秀丽,端庄典雅,非常惹人喜爱。杨容华不单容貌秀丽,也异常聪
明,从小读书,过目成诵,学习诗文一点即通。有一次她忽觉心中有所感触,
就提笔写成诗句。叔父读了居然大加赞赏,鼓励她再好好写下去。从此小容
华读书写诗就更加勤奋了。
有一天,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杨容华闻鸟即起,洒扫庭厨一番。按照
往日的习惯,下面应该是梳洗打扮,之后再读书背诗。她于是拿来了铜镜,
放到梳妆台上,刚坐下,一个俊俏的脸庞便出现在鸾镜里。这是我吗?杨容
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态生两靥,粉面若桃。画眉
描唇之后,镜中的姑娘就更加娇美了。杨容华就随口吟诗一首道:
宿鸟惊眼罢,房栊乘晓开。
凤钗金作镂,鸾镜玉为台。
妆似临池出,人疑月中来。
自怜终不见,欲去复徘徊。
大意是:天刚破晓,栖息了一夜的小鸟被晨光惊醒了,睁开眼睛喳喳叫
个不停。闺房的窗户也慢慢地打开了,一位美貌的小姑娘面对玉台鸾镜仔细
梳妆打扮。插上用黄金镂刻的凤钗,看着镜子中秀美的面容,连自己都十分
惊奇,新妆是这样地光彩照人,好像出水芙蓉,月中的仙女。可惜的是,自
己看不到真正的面容,只好面对鸾镜,仔细端详,照来照去,怎么也舍不得
离开。
杨炯读了侄女的诗,不禁十分赞赏。他把自己的诗和容华的诗混在一起
带着去见诗人郑羲真,请他品评品评,看看到底谁的诗好。
杨炯首先诵读了容华的诗《临镜晓妆》,郑羲真听时,一边随着读诗的
节奏击着掌,一边在嘴里连声叫好。杨炯又接连吟读自己的诗给郑听,郑却
再也没有提起兴致,总是感到不如第一首好,杨炯听了,满面羞惭告辞回家
了。
自此以后,杨炯再也不和侄女比诗了。杨容华的美名也传扬开了。但是
在那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再有才华,最后也只能是自生自灭罢
了,杨容华也逃脱不了这个下场。

填词惊客——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南宋山东济南人,是著名的女词
人。她的词作典雅清丽,充满了情感,并且善用白描手法,在传统的诗词创
作中另辟蹊径而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
安词》及《漱玉集》等。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李格非是著名学者和作家,母亲也很有文
才,精通诗词创作。在文化色彩浓厚的家庭气氛中,李清照从 4 岁起便受到
了父母的良好教育。她思维发达,记忆力特别强,再加上肯学勤学,是个非
常讨人喜欢的好孩子。到了 5 岁的时候,小清照已经读完了《诗经》和《楚
辞》这两部中国诗词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许多文章都能背诵如流。从 10 岁起
父母开始教她填词作诗。小清照只须稍加指点便能懂得要领,表现出惊人的

理解力,没用多少时间,她便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她对
名人的诗词作品总是爱不释手,反复吟咏,抄写了一遍又一遍,从不感到烦
腻。正是有了这种坚实的基础,她成功地开始走上自己的创作之路。小清照
写作时非常认真,每写一篇诗词总是写了再改,改了再作,反反复复不知多
少次,直到相当出色时才肯公开拿出来给人家看。她的这种治学精神,受到
大人们的称赞和推崇。
十五六岁时的李清照,早已才华毕露。有一次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差不
多都是和父亲十分投机的文坛挚友。主人安排了美味佳肴款待来客。人们集
聚在客厅里饮酒作乐,席间的吟诗答对,不时引起一阵阵喧闹的笑声,兴致
很高。忽然大伙儿都安静下来了,一个个侧耳细听。原来是从内室里传出的
悠扬琴声吸引了他们。在悦耳动听的琴声伴奏下,有个小姑娘正在吟唱一首
《浣溪沙》。仔细听来可以断定,那美妙的歌词,显然是自己创作的,别有
一番情趣,唱的是:
小院闲窗春色深,垂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