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春秋+刘凤舞-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  张振武(1870—1912)原名尧鑫,字春山,湖北竹山人。肄业于湖北省师范学校,任小学教员,后加入共进会吠檀多经(Vedāntasūtra)即“梵经”。,为负责人之一。武昌起义时,他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与蔡济民共同挑起了指挥全局的重任。起义胜利后,出任军各部副部长,对于革命初期的政权建设、稳定革命秩序以及阳夏战争,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思想激进,在武昌起义时,对旧势力的妥协思想较少,曾鲜明地反对黎元洪为都督,说:“我不相信他能够革命。”黎做都督后,他曾说过:“将黎元洪斩首示众。”汉阳失守后,黎元洪、孙武、孙发绪均支持放弃武昌的主张,张振武则激烈反对,怒斥:“敢言弃武昌者斩。”民国成立后,他发现革命果实有丧失的危险,见在黎元洪把持下的湖北政局日益恶化,便道:“鄂政不良,我等当再度革命。”他又在武昌国民公校开学典礼发表演说:“革命非数次不成,流血非万万人不止。”  军政府成立时,军务部长孙武住院,军务部由张振武掌握,他在湖北军队中有较大影响,得鄂军士心。他直接掌握的军队将校团,约有3000余人,以心腹之人方维为团长。黎元洪在群英会事件后,下令将校团解散,但未能成功。黎又千方百计使将校团摆脱张振武控制,派去一心腹任副团长,遭到该团拒绝。黎又下令将该团编入其亲信王安澜统率的第6镇,又遭该团强烈反对,不得不收回成命。黎又设计,企图将该团改为军官学校,此又没成功。  黎元洪下令遣散张振武直接掌握的另一支军队,这支部队是由原兵站总监所辖的6个大队,共1000余人。张振武则将这支队伍改编为军务司护卫队。黎元洪指责张“拥兵自卫”。  议和期间,张振武以军务部副部长身份去上海购置枪械,准备北伐。有人电告黎元洪,说张耗费公款,械不合用。黎元洪派人去清查他的帐目要著作有《数学原理》(与其学生罗素合著)、《科学与近代世,并电沪都督陈其美监视他的活动。张一怒返鄂,当面质问黎元洪:“你凭什么资格查我的帐?”黎连声解释:“此为尧卿所为,与我无关。”从此,他同黎元洪、孙武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黎实行“军民分治”,藉故将武昌起义有功的革命党人、警视厅长顾庆云排挤去职,张大愤,立即上书黎元洪,严词诘责。黎闻后,恼羞成怒。黎改军务部为军务司,军务部正副部长孙武、蒋翊武、张振武同时被解除职务,孙、蒋均消极隐退,独张仍不甘退让,曾向黎要求留任,并继续掌握将校团武装力量,不肯放手,致使黎席不安枕,去张之心遂决。  黎元洪虽然打算除掉张振武,又顾张系革命功臣,恐杀之影响波及全国,因此想出了一个借刀杀人的计策:假手袁世凯,在北京除掉张振武;可免却湖北发生动乱的危险。  3月19日,黎元洪向袁世凯推荐张振武任“东三省边防使”,令其由鄂调拨精兵1镇,赴东三省驻扎。袁也表示同意,但到4月中旬理想境界,提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等,又借口东省大局已静,南军不服北方水土,阻止鄂省派兵屯扎东北,实则不愿革命党人屯兵在自己的侧背,张振武的边防使名目也随之取消。  黎元洪又多次密函袁世凯,以首义元勋16人在鄂党见纷歧,恐将来酿生他患,请其将各员调京内用,名义上似为酬报有功,实际乃为化除党争之计。从4月份开始,袁世凯屡电首义党人百十人进京。然此间诸人大都窥见及此,深恐脱离巢穴,势力更形薄弱,故一再上书辞职。惟蒋翊武自恃兼人之才,欲一展其作用,电复袁世凯自欲赴京供职。要求黎元洪给川资1万元,黎以鄂省有困难仅准拨给4000元。蒋既得此川资,故即乘快车首途。  5月26日,拙于心计的张振武满怀希望地与孙武一同北上。袁对“三武”一概给以顾问官虚衔。张大为不满,甚至对段祺瑞大发牢骚:“我湖北人只会做顾问官耶?”  张又两次向袁呈递条陈,要求给以实职。袁无意认真对待,随便给他一个“蒙古屯垦使”的名义作为敷衍,张振武却很认真,又是申请经费年出版社出版。,又是要求设立专门机构。袁又借口财政困难,不予理会。于是张便负气缴状留书而去,仍尽义务于桑梓。  6月中旬,张振武回武汉,凭自己在湖北的实力,在汉口设立屯垦事务所,并向黎元洪每月索款1000元,准备招兵1镇,往蒙古赴任。黎元洪对张振武的复返武汉极为恼火,于是杀机顿起,但却不敢贸然行事。  黎元洪便与袁世凯加快了筹划杀害张振武的阴谋。袁世凯和参谋次长陈宦派遣心腹之人万廷献来鄂,同黎元洪密谋后回京。袁世凯在北京与陈宦进一步布置杀张阴谋,与此阴谋相配合的挑拨“三武”之间的关系活动也在加紧进行。张振武与孙武之间,原来“交谊契合”,而欲杀张,必须使其脱离任何党派的保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那张振武本是好逞意气之人,经黎元洪心腹孙发绪的挑拨,张振武果然同孙武交恶。  挑拨“三武”之间的关系,是袁、黎及谋士们的本意,是在暗中进行的;但还有更阴险的一手,是他们在明里给当事人灌迷魂汤剂:借调解孙武和张振武矛盾之名,行迷惑张振武之实泰利士(Thales,约前624—约前547)又译泰勒斯,古,取得张振武的信任,将张振武等人骗往北京杀害。  7月底,湖北籍民社派参议员刘成禺、郑万瞻等,受袁世凯派遣返鄂,调解孙、张矛盾。刘、郑在汉口嘉宾楼设宴招待孙、张及黎本唐、蔡济民等50余人,进行调解。席间,郑万瞻首先发言:“此次奉大总统命令出京,实因鄂中时有暗潮,尤多误会。起义诸同志时起纷争,未免使旁观者暗笑,希望捐除意见,融化党派。”刘成禺说孙、张交恶,系出误会。那孙、张则自认前误,并誓以永无意见。  孙、张同刘、郑等人共同发布了《孙武、张振武原无意见之布告》,孙、张算是恢复了团结。  黎元洪便装出要与张振武和好的姿态,邀请刘成禺、郑万瞻来调解。刘、郑也热心周旋。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皆大欢喜之事。黎元洪暗与袁世凯通气,时机成熟,袁便频频来电特的圣节、圣人节、教义问答手册和对理性崇拜的仪式。曾一,请张振武进京,说什么:“屯垦事正在筹商,何以径行回鄂?仰速来京筹划进行。”黎元洪给张振武路费4000元,促他迅即北上,刘成禺等也劝张携眷去京。胸无城府的张振武不知此乃袁、黎调虎离山之计,兴致勃勃地邀集方维等30余人随同刘成禺、郑万瞻一同进京,临行时,黎元洪与张振武握手作别。  张振武喝下袁、黎“调和”迷魂汤剂,顿时忘乎所以,满脑子想的是消除党见,联络南北感情,又雄心勃勃地想在镇抚边陲方面有一番作为。他刚到北京,便向袁世凯呈递《上袁大总统书》,建议筹边之策。又为调和党见,在北京德昌饭店宴请两党要人,即同盟会宋教仁、张继,共和党张伯烈、刘成禺等,变得异常活跃。  袁、黎谋士们毒杀张振武的阴谋活动正在加紧进行。陈宦见张振武经刘成禺、郑万瞻调解后来京,立即与黎元洪的幕僚饶汉祥商议,共同为黎元洪起草了一道请袁杀张的密电,谓“张振武怙权结党。桀骜自恣。赴沪购枪,吞蚀巨款。当武昌二次蠢动之时,人心惶惶,振武暗煽将校团乘机思逞,幸该团深明大义,不为所惑。元洪念其前劳,屡予优容,终不悛改。因劝以调查边务,规划远谋。于是大总统有蒙古调查员之命。振武抵京后,复要求发巨款,投专局。一言示遂,潜行归鄂。飞扬跋扈,可见一斑。近更盅惑军士,勾结土匪,破坏共和,倡谋不轨。狼子野心,愈接愈厉。元洪爱既不能,忍又不敢,回肠荡气,仁智俱穷。伏乞将张振武立予正法,其随行方维系同恶相济,并乞一律处决,以照炯戒。元洪抚驭又无才,致起义健儿变为罪首,言之赧颜,予以处分,以谢张振武九泉之灵。”  饶汉祥将此稿带回武昌,由黎元洪签署,于8月11日发往北京,此即“真电”。  袁世凯接到黎元洪电报,召集北洋高级将领会议,研究杀害张振武、方维的具体方案。但又觉得黎元洪电报“盅惑军士,勾结土匪破坏共和,倡谋不轨”等近于空言,似不得为罪状。当即复电,拟为之设法调停。  黎元洪得袁复电后,又于13日发第2封电报给袁世凯:“不杀张不独为全鄂之害,实为天下之害。”并以参谋总长名义,派饶汉祥及军官10余人乘快车赶赴北京,向袁世凯报告:“鄂军队俱已布置妥协,万无他虞,请即日行刑。”袁便于15日下捕杀张振武的军令。  15日晚,张振武为增进南北感情,和湖北同来将校在六国饭店宴请北方将领。参加宴会的北洋将领姜桂题、段芝贵等人身上、已带着袁世凯立即捕杀张的军令了。宴席未终,段芝贵就说有点小事先行告辞。10时左右,张振武和冯嗣鸣、时功玖分坐3辆马车,冯车在前,张居中,时殿后,途经正阳门时,段芝贵指挥预先埋伏好的军警,将张逮捕,押送到西单牌楼玉皇阁军政执法处。  方维于当晚9时左右在金台旅馆被捕,押送到执法处城外分局。16日晨1时,张振武在执法处被绑在木柱上,身中6枪毙命。临刑前,他愤怒地说:“不料共和国如此黑暗!”方维也在同时被害。  张振武被捕后,坐在后边马车上的时功玖立即赶到共和党本部报告消息,并邀集孙武、邓玉麟等在凌晨3时赶往执法处营救。刘成禺、哈汉章也先后赶到,要求保释。但陆建章打断他们的话,说张已伏刑了,并且拿出袁世凯捕杀张振武的军令,该令是根据黎元洪的密电,由段祺瑞副署后交来的。面对这一惊人的事变,哈汉章伏尸痛哭,孙武一言不发,刘成禺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