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春秋+刘凤舞-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军部军衡司任职。1911年升司长。武昌起义后去九江,任军政府参谋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部次长。  蒋作宾于5月23日到南京后,黄兴从蒋处得悉:熊希龄同国外银行团签订了《垫款章程》,得到一笔垫款,但这种乞求贷款的条件严酷,于是,黄兴便通电表示强烈反对,并对熊希龄加以猛烈抨击。他召开留守府特别会议,邀集各师、旅、团长、巡警局长、宪兵司令参加,他在会上说:“现在3000万之外款,熊总长已擅自签约,不独失财政权,且失军政权,盖因度支竭蹶,而北方之对于国民捐皆不以为然,故熊总长非借不可。据我之意,发行不换券任何多数之款均可立得。即以国民捐为不换券之基本金,并于各省设立银行,非此不能济急。我之请取消留守,欲以诚意感动北京政府,庶国民捐与不换券皆可实行。”黄兴还说:“留守机关有碍统一,决定即日取消。推荐程德全来南京,接收管辖各军。”  黄兴坚决要求解职,但蒋作宾和程德全都反对黄兴立即解职。几经协商,最后决定由蒋作宾出面要求袁世凯拨款。蒋致电袁说:“此间裁军密令已下,被裁之兵,束装待发。至今尚未收到拨款。两月又未发军饷,伙食无着。会党趁机运动,危险万分。程都督抱病甚深,一味推卸,实难胜军事繁重。数日内若无大宗款项来宁,宾即回京。非独不敢挽留守,并不忍坐视糜烂。”  袁世凯并不支持蒋作宾,他接到告急电报后,仍不拨款。黄兴、蒋作宾为了争取袁世凯拨款,以缓和因缺饷所出现的军队严重不稳,便商请程德全到南京来接收留守府机关。于是有些人由于把表述人的内心心理的“假设陈述”误认为“范,袁世凯在5月31日发布命令准允黄兴辞职,并说:“所有南京留守机关,候程德全到宁接收后,准即取消。”  袁世凯并没有因为黄兴呈请取消南京留守府而受到感动。但对黄兴所提出的发行不兑换券以救目前之急的主张,表示同意。他要蒋作宾复电黄兴,表示“即日照办”。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又表示:“南方富庶可以倡办,北方贫瘠,不能不借外债。”即请黄兴筹办国民捐,为留守府所辖军队的粮饷。  黄兴由于自己提出推行国民捐的主张,只好进行,颇得各界拥护,特别是驻扎南京各部队更为热烈支持。南京各界组织国民捐总会,推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协理。孙中山在6月1日发出通电表示接受,并要求国民捐总会以他的名义分电各省,使四方闻风响应。他又致电袁世凯和参议院:“民国存亡千钧一发,前经留守发起国民捐,实为求亡之要策。唯此举须由参议院采取累进法,须行一定章程,方能有效。务请诸公竭力提倡,应使共和基础得以巩固,民国幸甚。”  推行国民捐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财政困难,提高人们的爱国心,抵制外国银行团的侵略野心。但是,作为下台的大总统孙中山和下台的南京留守黄兴和体现。代表人物有中国朱熹(“理在气先”)、德国黑格尔,已无大的号召力,又有袁世凯暗中破坏,应者甚少,军饷无法维持,弄得非常被动。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掌握着陆军80个师团,约45万人,这是袁世凯的一大心病。3月31日,袁世凯颁发了《训勉军人令》,三令五申要军人服从统一命令,保持地方秩序。4月29日,他又在参议院提出缩编军队的主张。对于南方各省的军队,袁世凯借口经济困难不发给军饷。而以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为表示对北京政府的诚意,通令各省革命军队自行裁兵或解散。在黄兴的号召下,革命军中曾出现了“功成身退”、“全师遣散、解甲归农”的热潮。这一举动,当然得到袁世凯的赞赏,称赞他们是“仁心向义,懋树风声”。革命党人控制的南方苏、湘、粤、赣、皖、闽等6省,裁兵27个师,计36万人。在湖北,黎元洪裁减了7个师,7万人。但袁世凯的北洋军,非但一兵不裁,反而有所增加,各军新招不少精壮士兵,使部队编制充实,战斗力提高。此外,倪嗣冲、张勋、张作霖也到处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袁世凯对此不闻不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于黄兴辞去留守职务,同盟会内部的态度各不相同。稳健派认为黄辞职可以使“前此詈同盟会之专横者,疑军府之拥军自卫者,恶军人之争权黩货者,至此亦为之冰释。”激进派则批评黄辞职是功成身退的思想作怪,他们说:“留守其留,此非畏难苟安之时也。”“若必辞职,是所谓暮气已深,易于谋始,难与图成者。”同盟会上层领导人陈其美、范光启、谭人凤等对黄兴要求辞职、完全放弃军权的危险性,亦有所察觉,并试图挽回。  陈其美一面到南京劝黄兴留任,一面准备在苏州发动政变,推倒程德全而自为江苏都督,把江苏控制在革命派手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江苏省会苏州和近邻的上海,两个都督府并存,立宪派人支持下的程德全力图恢复清朝旧制,将上海置于江苏都督的管辖下。但由于上海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它在光复进程中的贡献,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地位一时难以动摇。但已引起双方明争暗斗,颇为激烈。  陈其美与苏州的同盟会组织素有联系。在苏州同盟会以柳成烈为主脑,有骨干分子蒯际唐、删佐同、程宏、徐国华、吴康寿、朱葆诚等,都是策划酝酿苏州起义和响应革命的活跃人物。联军攻克南京时,朱葆诚、吴康寿、程宏等人都参加了沪军洪承点部队。攻克南京后,朱葆诚被提任为沪军先锋队第2联队队长,吴康寿为朱葆诚部第1营营长,程宏也是该部军官。1911年底,朱葆诚部调回苏州,扩编为“先锋团”。这个先锋团,名义上属江苏军政府,实际上却是沪军都督陈其美系统的武力。陈其美为便利蒯际唐、蒯佐同在苏州活动,特委任蒯际唐为沪军都督府特派联络员,蒯佐同则由上海“共和协进会”委派组织苏州分会。  陈其美用柳成烈、蒯际唐、蒯佐同和朱葆诚掌握的先锋团,联合驻苏州的原新军45、46标,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发动兵变,把程德全赶下台。黄兴提出辞留守并荐程德全接收留守府,江苏就将完全被程德全控制。陈其美便决定发难倒程。柳成烈等组织了“洗程会”来领导这一行动。策划在6月1日由先锋团首先发难赶走程德全,举陈其美为江苏都督,陈不在苏州时,由柳成烈代理江苏都督。  但是,由于事机不密,被程德全所挫败。蒯际唐、蒯佐同、程宏、吴康寿4人被捕杀,先锋团被包围缴械,柳成烈逃走,朱葆诚被判永远监禁。  程德全在苏州处理了“洗程会”事件后,准备去南京接收留守府军政事宜。这时,谭人凤、范光启等,和同盟会南京支部幻想让袁世凯改委黄兴代替程德全为江苏都督,这倒像是让败下阵来的将军重新上阵。6月4日,谭人凤通电袁世凯说:  近且许黄留守请愿取消,而以10余师两月未发饷之兵,畀之老病龙钟之程都督,敢信其能维持现状乎?东南动摇,北面随之,民国前途,何堪设想!乞收回成命,或改委留守为江苏都督,则危局尚能支持。革命党断无拥兵自卫之心,如以谗慝之言存疑,窃恐贻误天下也。  范光启和同盟会南京支部也分别致电袁世凯,要求袁世凯改任黄兴为江苏都督,言词激烈。  但黄兴已授袁以柄,袁便“理直气壮”地复电曰:“此次取消留守,本因黄君再三电请,无计可留。参以实行统一大义相责,故不忍强迫以累其盛德。至程都督接收军队,即系黄君再三力保,且称于南方军队决不受其影响。来电谓政府猜忌英雄,利用老朽,实未知兹事真像。南北统一,方消化意见之不暇,岂宜轻动恶感,为谗拘者所中伤。务望竭力维持,以维大局。”  袁世凯据此回答,谭人凤、范光启等无言以对。黄兴在6月14日交卸留守职务、退居上海的第2天,北京便发生了袁世凯逼走唐绍仪的事件。  唐绍仪原来是袁世凯的亲信,但在上海议和期间,唐绍仪的态度已引起袁世凯一些猜疑。唐绍仪南下组阁加入同盟会后,在一些问题上站在同盟会一边,同袁世凯发生了分歧。  唐绍仪到南京组阁,参议院正式向唐提出由柏文蔚任山东都督,王芝祥任直隶都督。袁世凯答应王芝祥为直隶都督,作为革命党人放弃陆军部总长的交换条件,但却坚决反对柏文蔚任山东都督,由此引起双方激烈的斗争。革命党人所领导的烟台军队万余人反对周自齐任山东都督,在烟台的山东省临时议会也通电反对周自齐任山东都督。袁世凯则通电声明:并未令柏文蔚代周自齐山东都督。唐绍仪颇接近同盟会的倾向,他向孙中山建议,用政治手法对付袁世凯。他同袁世凯不断发生争执。  蔡元培等人在袁世凯策动北京兵变期间,曾同袁世凯达成临时政府北迁时可派军队护送的协议。现在袁世凯又口头上接受王芝祥为直隶都督,同盟会就要求袁尽快发表委任王芝祥的命令,并由王芝祥率领军队3000人护送参议院和在南方的国务员北上就职。唐绍仪就这两件事向袁提出后,袁世凯立即复电唐绍仪,表示拒绝。  革命党人并没有因袁世凯的反对而放弃派兵护送参议员北上的决心,决定派由广西开到南京的3000军队,在王芝祥带领下北上。袁世凯见通过唐绍仪阻止南军北上,未能奏效,一面利用报纸大造阻止南军北上的舆论;一面唆使北洋军将领冯国璋等人、北京的社团和黎元洪致电唐绍仪,反对南军北上。最后,驻宁赣军因军饷不足,发生兵变,派军护送参议员北上的事,才不了了之。  临时政府北迁之后,唐绍仪再次向袁世凯提出王芝祥任直隶都督之审,袁世凯仍一口应下。唐绍仪便电邀王芝祥进京就职。袁世凯表面上对王赞誉不绝,但直隶是他老巢,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他背后指使直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