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变来变去,人人都会歧视他。现在人到了中年,对很多欲妙也没有多大兴趣,但以前所犯下的错误,会导致来世的苦果一直在等着他。
    我们修行人当中,有些人一辈子修行非常圆满,有些人不太圆满,有些人非常不圆满,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佛机会,一定要用正念来反复观察自相续,看自己的行为到底怎么样,当烦恼生起来时,能不能马上拾起正知正念的武器?若能如此,在面临最大的困难时,自己也不会失败的。
    记得《释尊广传》中有一个故事:释尊有一世为西吾国王,有次见到某大臣的妻子陶醉姆后,立即被她的美色吸引住,回宫后寝食难安,身体越来越憔悴。陶醉姆的丈夫发现国王的心态后,便将他请至一寂静处,告之自己愿意将妻子供养,请国王接受。国王虽然一直对陶醉姆贪恋不舍,但马上警戒自己万不可因执著美色,而轻舍人间法度。他随即拒绝,大臣则百般劝解,国王说道:“我宁可自身被武器砍杀或跳入火坑,也不愿违越世间的道德准则。我不能被烦恼敌军击败,因此决不随顺自己的贪心。”在佛教历史上,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在家人,他们不违越世间的道德而行持善法,今生来世都获得了快乐。
    其实,自己若真正发起出离心,烦恼的损害是微不足道的。《百业经》中讲过,琉璃王率军队杀尽释迦族后,阿难的妹妹夫妇亦未幸免,唯留两个孤儿,后来投靠阿难,世尊开许其出了家 。两个小孩天天都在玩,经常喜欢睡懒觉,早上也起不来,一点都不闻思修行。阿难没办法,就把他们交给目犍连严加管教。后来目犍连也管不了,就带他们去看了地狱和天宫,于是两个小孩真正生起出离心,精进修持,最终证得罗汉果。
    所以,现在很多人不精进、成天散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来世的果报没有生起信心,二是出离心不够,所以对世间琐事极有兴趣。包括菩提学会的有些年轻人,听说也是整天照镜子、梳头、化妆打扮,如果把这些时间全部用上,修行并不是没有时间。但是在家人的心里面,大多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杂念,认为赚钱、感情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很多年轻人把这个看得特别重,而学习佛法、闻思修行都是次要的。虽然他们不反对出离心、菩提心,但只是有时间才了解了解,并没有深入自己的内心。这一点不用多说,从他们的行为也看得出来哪些是真正的修行人、哪些是形象的修行人。甚至出家人也有这种情况,本来出家后除了希求解脱外,再没有其他事情了,但有些人紧紧盯住的完全不是这个,在家人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为了种下菩提的种子,稍微学一学也可以,但真正修学大乘佛法的人,素质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的信心坚固,谁也转不过来,他们明白短暂的今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漫长的来世。修行人若产生这样的正见,不管是年轻人、老年人,行为上不得不精进,肯定不会放逸的。
    其实,学习佛法不要搞很多形式,否则,自己也累,别人也累,我觉得这样没有必要。修行人一定要踏踏实实地调伏自心,如果相续中没有特殊的境界,光是表面上搞些形式,这有没有意义呢?你们自己也可以观察。
    壬二(断除罪过之方法)分二:一、不应出现罪业;二、出现罪业则制止。
    癸一、不应出现罪业:
    循血急流动,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罪恶尽覆心。
    若在战场上不慎中了毒箭,毒就会依靠血流而很快遍及全身。同样,在没有正知正念的情况下,一旦烦恼逮到了机会,罪业染污就会立刻遍覆自心。
    在古代的战争中,战士把毒液涂在箭上,敌方中箭后,如果没有尽快拔出来,对伤口作妥善处理,毒就会顺着血液而蔓延全身,最后只有死路一条。不仅仅是毒箭,平时被毒蛇咬了也很危险,为了活命,要毫不犹豫地将伤口附近的皮肉割除,不让毒液流向其他地方。
    同样,有些人由于前世的习气,即生中对治烦恼的力量比较薄弱。如果烦恼抓住了机会,大肆制造贪心、嗔心,自己没有尽快认识它并断除它,烦恼毒便会逐渐遍覆自心,从而造下各种恶业,将今生来世的一切功德摧毁无余。无著菩萨在《佛子行》中说:“烦恼的习气难以克制,故要执持正知正念的宝剑,一旦生起贪等烦恼的苗头,务必要立即铲除,否则就会危害我们,致使我们堕落。”
    所以,大家平时要认清烦恼的危害性,一旦发了脾气,马上意识到嗔恨的过失非常严重,若能稍微静一会儿,它的危害就销声匿迹了。麦彭仁波切说:“烦恼如同盗贼,如果及早认出它的身份,它也就无机可乘了。但若没有认识它,它会不断地捉弄你、迫害你。”其实,认识烦恼的本体并不难,我们可运用任何一种窍诀,而千万不要让它危害自己,否则结果会很可怜。
    以前,印度一位修行人的上师再三叮咛他:一定要躲避三种最可怕的东西——金钱、女人和名声。他离开上师后,一直遵从师训,严防外界侵扰。一次,他在河边发现一些钱,他突发奇想:“如果用这些钱来修建寺庙,倒是一件不错的事情。”结果,在建寺院的初始就历尽艰难,开局的不顺利,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一个女人闯入了他的世界,她先送给他一只猫,因为猫需要喝奶,又附送他一头母牛,女人因为要承担放牛的工作而留了下来。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了家,并生了孩子。当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世间网罟时,已悔之晚矣。
    我们在座的修行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大多数已经三、四十岁了,今后若遇到这种违缘,一定要以殊胜的窍诀来尽量对治。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出家人,应该没有这方面担忧,修行可能比较圆满。而作为在家人,最严重的烦恼是生邪见,现在的社会特别染污,在那种环境里呆久了,修行的心力会逐渐下降。所以,我不敢在大城市里呆很长时间。本来在寂静地方学了这么久,外境的诱惑不一定起作用,但可能是自己的业力吧,如果长期呆在人特别多的地方,虽然不害怕发生特别大的违缘,但信心和智慧会全部下降。自己回到学院以后,尽管做不了什么弘法利生的事情,但是住在这里的话,好像有一种安全感,基本上能控制自己的状态,虽然没有进步,但也不会下降。否则,如果环境不好,凡夫人经常受这方面影响。
    所以,我们在座的道友,不要动不动就请假,要下山去看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没什么可看的,他们死的时候,念经超度就可以了,你们现在看了也没用,反正来世也看不了。如果真的对爸爸妈妈特别执著,那附近有这么多的众生,他们都是爸爸妈妈,关心每一个众生的话,就是大乘行者最好的行为。当然,作为凡夫人,完全像大乘菩萨那样,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有些事情自己可以想一想,现在学佛的机会这么难得,能持续到什么时候也很难说。所以不要被烦恼占据身心,最后若连修行人都当不成了,那非常可怜!
    如人剑逼身,行持满钵油,
    惧溢虑遭杀,护戒当如是。
    此处用了一个比喻说:比如手持宝剑者逼一个人捧着注满油的钵行进,如果溢出来一滴油,立刻就会杀死他,那他一定会全神贯注,根本不会散乱于外境的欲妙。同样,具戒者护持大小乘戒律,也必须如此小心谨慎,否则将毁坏自己的今生来世。
    这是《毗奈耶经》的一个公案:在佛陀时代,孟光王 刚开始非常残忍,造了许多恶业,致使其国土出现可怕的瘟疫。当时国王非常伤心,想尽办法也解决不了。在佛陀的眷属中,有一位嘎达亚那尊者(迦旃延),被佛授记到边地去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当尊者带领五百修行人到达该国时,因为他的发力心所致,一切灾难当即消失。国王和大臣非常欢喜,议论纷纷,不知是谁的威力造成的。当时有很多婆罗门认为,这完全来源于他们的念咒加持,而佛教徒并未如此声称。
    为了搞清楚事情真相,国王在肮脏不堪的大象粪池里,迎请婆罗门和佛教徒,给他们供养非常低劣的食品。供养之后,国王让大臣一一问他们的想法。当天婆罗门信徒特别不满,抱怨道:“国王实在太恶劣了,请我们这么高贵的人,来这么脏的地方,供养也如是差劲。”然后大臣又问佛教徒,佛教徒淡淡地回答:“供养者已经供养了,接受者已经接受了,通过这种因缘,可以调节四大的身体。”
    第二天,国王又在富丽堂皇的地方,迎请两个教派的徒众,供养的食品非常高档。供养之后,又让大臣一一问他们的想法。婆罗门信徒非常高兴,对国王的威德赞叹有加,称叹此举功德无量。再问佛教徒的时候,他们仍淡淡地回答:“供养者已经供养了,接受者已经接受了,通过这种因缘,可以调节四大的身体。”
    (其实,真正的佛教徒就应该这样,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在受到别人供养时,一定要有这种态度,这也是佛教的原则。现在有个别修行人,居士照顾得非常好时,开心得不得了,连声赞叹“你是空行母”、“你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你是真正的黄财神”;没有得到热情款待时,就恶语谩骂“你会下地狱的”、“你业力深重”、“你的智慧不够,愚笨至极”……但从这个公案也可以看出,这样的行为,真的不是佛教徒!)
    国王通过多方面观察,认为本国的瘟疫消失,应源于佛教徒的威力和加持,于是次日专门请嘎达亚那尊者及其眷属到王宫受供。为报答其恩德,国王举行了隆重的盛会,在王宫周围安排了许多精彩节目,载歌载舞,沸反盈天。表演完之后,国王到尊者面前问:“刚才的表演好看吗,好听吗?”尊者回答说:“如果有人看了,肯定好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