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的发现和对新文化的发现,但这些发现是比较散乱的,对基督教文化提出
的挑战也是严峻。当基督教学者们阅读着亚里斯多德等人的著作,高谈着用
理性为信仰服务时,他们故然做出了一个大的文化发现,将亚里斯多德的哲
学及其理性从故纸堆中抢救出来,但也同时向自己的基督教信仰提出了挑
战: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类理性可以独立探索宇宙的奥妙而无需借助于外力,
而基督教则强调必须借助于神的启示。类似这样的情况迫使13 世纪的学者们
清理上个世纪的文化成果,并调动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人类积累起来的经
验和阅历,着手建立一个能够容纳所有真理和所有信仰的开放的思想体系。
这就使得公元13 世纪成为西方文化史上一个“整合”的世纪,阿奎那、但丁
等人是这一世纪的代表人物,哥特大教堂则是这一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物,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公元13 世纪文化整合的一般特性。
阿奎那(1225—1274 年)早年入多明我会,曾先后在蒙特卡罗、那不勒
斯、科隆、巴黎等地学习、教授神学、著有大量有关神学、哲学等方面的论
文和书籍,其代表作是《神学大全》。面对着公元12 世纪以来基督教世界中
理性和信仰的冲突,阿奎那试图将两者进行协调、综合。他认为,理性和基
督教的教条都来源于上帝,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
充,有机统一:理性是以人类感觉为基础的,是锐利的武器,但还不足以帮
助人类认识一切事物,而上帝的启示即基督教的信仰恰好可以弥补这种不
足。但阿奎那并不认为理性和信仰处于同等地位,相反,他只是在基督教文
化中给了理性一席之地,骨子里仍然主张信仰居于指导地位,理性居于从属
地位。尽管如此,阿奎那的理论在中世纪文化史上的意义还是不可低估的,
它对后世的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丁(1265—1321 年)是公元13 世纪末、公元14 世纪初用文学作品总
结当代文化的大师。 1307—1321 年间,他写成了长达100 章、计14233 行
的长诗《喜剧》(后人称之为《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和《天
堂》三部分,分别记述了诗人在地狱、炼狱和天堂中的旅程见闻:诗人在人
生旅程中产生了失落感并在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代表人类理性的弗吉尔引导
但丁穿过地狱和炼狱,来到人间天堂。在地狱中,但丁碰到了那些选择了名
利、权势、声色而不是敬仰上帝为其人生最高目标的人群。弗吉尔告诉但丁,
完善的人生不能建立在这些自私的目标上;理性可以使人绕过这些物欲的陷
阱,达到更高境界。在人间天堂,弗吉尔向但丁展示了如何才能获得完美而
宁静的人间天堂中所需的自然美德。后来,代表上帝的启示和恩赐的倍特瑞
斯接但丁去参观,天宫中的宁静与欢乐使诗人大为感慨。整个作品实际上反
映了但丁同时代人感到困惑与不安的各种文化问题,包括理性和信仰的关
系、自然和恩赐的关系、人力与天意的关系等。但丁同阿奎那一样,也在做
调和两种不同观点的工作:一种观点认为人是自身及自然界的主宰,另一种
观点则认为人是迷途的孩子,其命运由上帝主宰。但丁通过其作品,不仅总
结了中世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际上也表达出了他对人生的基本看法。
像神学家和文学家一样,艺术家们也试图表现出系统的宇宙观,哥特式
教堂是可与《神学全书》和《神曲》相媲美的杰作。
“哥特式”一词最初是对中世纪蛮族建筑的蔑称,现在一般指1150 年前
后从法兰西皇室领地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艺术和风格。早期的哥特式建筑
一般都是都市中的大教堂,公元13 世纪开始,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欧洲得到推
广,大教堂和公共建筑物应用居多。
哥特式教堂的独特神韵主要表现在下述各点:美学上,它具有强烈的秩
序感,裸露的拱助和扶壁及筒拱形成了一幅壮观的几何造型;似乎向人们昭
示,上帝这位最杰出的建筑师,创造并仍治理着这个秩序井然的自然界;采
光方面,它在建筑史上独成一格,只要一走进教堂,从高大的窗户上射进的
温和而斑斓的光束就会使人感到仿佛是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梦幻般的世界,使
人感受到神圣的本质,精神上产生升华;音乐和合唱更增添了它的和谐感。
所有这一切都使信徒们感到上帝的存在,从而更加虔诚信教。
公元11 世纪前后开始、历时达三个世纪的西方文化复兴,尤其是公元
13 世纪到公元14 世纪初的文化整合活动,与同时代其它地区相比水平不能
算很高,但对西方来说,却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它不仅标志着西方最终从
古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文化贫乏期中解脱出来,而且在很多方面为欧洲文化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统一语言的衰亡和方言的兴起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它产生于人类社会,与
社会并存。社会在发展,语言文字也相应地有所发展。作为文化的载体,语
言文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为任何其它工具所不能代替。一个民族语言文
字对这一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中世纪初期,由于罗马帝国的解体,与罗马政治体制和文化息息相关的
语言文字也受到致命打击。过去,在罗马帝国的极盛期,拉丁语作为帝国统
一的官方语言,曾为帝国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希腊语则在
文化界广泛使用,同样为古典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罗马帝国
的垮台和列国的兴起却使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种巨变面前,希腊语未
能经受住冲击,很快成为一种死的语言;拉丁语则因失去了过去的官方语言
地位,同时也由于其大量的语汇和语法结构已远远不能反映巨变后的欧洲社
会,虽经改进而产生了所谓的中世纪拉丁语,但其使用范围仍不断缩小,逐
渐变成了教会和学术界使用的语言,日常生活中很少人使用,即使在拉丁语
的故乡意大利也是如此。
伴随着统一语言的衰亡而发生的是一系列方言的兴起。从拉丁语直接演
变而来的方言主要有法语、意大利语等,统称为罗曼语言。从日尔曼语发展
而来的德语、英语等也流行起来。这些方言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生活和文学
中正式的语言。
法语是中世纪前期对欧洲影响最大的语言,书面文献可上溯到公元842
年《斯特拉斯堡誓言》。中世纪初,法语有两大方言,即北方的奥尔语和南
方的奥克语。奥克语的方言是普罗旺斯,曾是广泛通行的文学语言。
与其母语拉丁语相比较,法语的语音有很大变化。语法方面,法语比拉
丁语大为简化,名词已不像过去那样需要变格,复数词尾—S 或—es 虽仍保
留,但在言语中已不再发言,词汇的阴性或阳性仍有所区别,但通常不由名
词表示,而由相应的冠词或形容词表示。
中世纪的极盛期,用法语写成的英雄史诗和宫廷爱情诗,用北部方言写
成的英雄史诗以歌颂英雄人物的事迹为主题,被广泛传唱的史诗《武功歌》
描述了查理曼反击穆斯林的历次战役,也描写了反叛的贵族及封建主之间的
战争。史诗中最杰出的作品是公元11 世纪末问世的《罗兰之歌》,它描写了
封建臣仆对领主的耿耿忠心,表达了基督徒对信仰的虔诚。诗中的主人公罗
兰是查理曼的外甥,在一次与穆斯林的战争中,他奉命率一军殿后,被敌追
及,不幸阵亡。
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盛行的则是另一种诗歌,即宫廷爱情诗。吟唱
诗人通过宫廷爱情诗而把高尚的情操赋予贵族妇女,把他们赞美为女神,让
人们效忠于她们,崇拜她们,为了对她们的爱,不惜牺牲一切。贵族妇女也
常将吟唱诗人请入宫中演唱,也有的贵族妇女甚至自己写诗,要求“骑士”
们对她们要温文尔雅,温存体贴,要求骑士们衣着得体,能诗善乐,风度翩
翩,忠诚勇敢。这些文学都对法语语言文字本身及欧洲文学传统产生了重要
影响。
德语是西日尔曼语支的一个分支。公元4—5 世纪日尔曼民族大迁徙以
后,南德阿雷曼人所说的古日尔曼语即所谓的高地德语由南向北扩展,一直
延伸到亚琛、杜塞尔多夫、爱北斐特、马格德堡一线,此线之南说高地德语,
此线之北说低地德语。但此时由于南北发言悬殊,尚无统一的德语。
公元8 世纪末,高地德语辅音开始发生变化,形成所谓古代高地德语,
并成为当时的书面语言。古代高地德语存在于公元8—11 世纪初,它的形成
对德语的发展是一大进步。
随着古代高地德语的产生,德语一词也在公元8 世纪末前后出现,最初
在纯用于指东法兰克的民族语言即德语。公元962 年,奥托一世建立“德意
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一词才具有了政治属性,成为一个国
家的称谓。
公元11 世纪中期至公元14 世纪中期,即1050—1350 年,德语进入了其
中古高地德语时期。期间,古代高地德语的辅音字母发生变化,如SK 演变为
SCh 等;部分字尾元音发生弱化直至读音消失,如词尾元音字母“e”到中古
高地德语后期已逐渐失去发音。德意志骑士参加十字军东征,广泛接触到异
族语言文化影响,使中古高地德语充斥着大量的外来语词汇。同时,由于公
元11—14 世纪期间欧洲和德国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等生活的巨大变化,中
古高地德语的词汇以比前大大丰富了。这些都是古代高地德语所不具备的特
点。
中古高地德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象瓦尔特·封·福格尔瓦德
(1170—1230 年)的《菩提树下》、享利希·封·维尔德克(公元12 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