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老智慧-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面的圣人们,从“我”开始,而不去责成嗷嗷待哺,终日胼手胝足的老百姓。

  肩吾问孙叔敖说:“你三次被任命为令尹(宰相),见不到你得意的样子。三次被免职,也见不到你忧郁的样子。现在看到你的气度,的确是怡然自得,我想请问你如何能够这样悠游呢?”孙叔敖说:“我并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任命来了我没法推辞,任命去了,我也无法留住它。这种进退得失,并非我之所能左右,我又何必去为它操心?令尹与我,何者可贵?如果以令尹为可贵,则与我无关;如果以我为可贵,则又与令尹无关。我的心里有我更重要的事,哪里还有工夫去忧心那些身外之物呢?”孔子听到了这话,就说:“古代这样的真人,是真有智慧的人。美色不能侵淫他,盗贼不能窃夺他,连伏羲、黄帝也不能得他为友。生、死都不能影响他,何况一点爵禄啊?这样的人,他神游时,泰山也挡不住,深泉也浸不湿他。即使屈处他于卑贱,也困不了他,因为他的精神充满天地。这就是:既以与人,己愈有啊!”(《庄子·田方子》)。 
 
 
  
 黄老智慧
 
 
黄老智慧 
 
 
 
 
 
 
第二部 《老子道德经》新论 
第十讲 完全成功的八字诀
 
(美)张绪通
 
  人生在世,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中国人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能对人言无二三。西方人也常埋怨着说:上帝是个骗子,他巧妙地制作了一个缥缈的信仰,要人疲于奔命,又吝啬得连一点虚空的安慰都不肯给人。因此诗人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样无奈的吟咏。这个世界里有太多的谜团,都不是我们平常所能看到的层面里的东西。当人们正在无边苦海里浮沉的时候,老子撒下了八根“救命草”,让我们顿时有了凭借。就是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八字诀。

  老子在《道德经》第33章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一般父母师长会教导我们说:你一定要有智慧,或必须做个有智慧的人。以下就没有了下文,那句话就成了口号性的格言,恐怕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智慧,或怎样才能有智慧。老子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从来不提一个空洞的口号,教人去瞎摸索。他无论提出什么命题,总给人一个方法。甚至先给了方法,才提出要求。绝不像人家,出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难题给别人,叫他去疲于奔命,自己又高在云端,好像很神秘,很了不起似的袖手旁观。譬如,你必须有智慧是一个命题,也是一个要求,更是一个难题,可是如何才是智慧,怎样才能有智慧,他却早已先告诉人们说:知人。知人就是智慧,能知人才能有智慧。这是读老子书,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地方。他既不以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模糊地强加于人;他又不卖关子。

  1.知人者智。

  有了“知人”这条线索,就容易寻索了。人是最不容易知的东西,所以孔子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裂御寇》)。很早以前,姜太公就说过: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有的外貌似愚钝而心思睿智,有的外表似严正而其实不肖,有的形似温良而心底卑猥,有的貌似恭敬而心怀叵测……复杂纷扰是人的世界,而没有人却又没有了世界。因此,人为人出了一道永远无尽的难题:上自国家政府,用对了人,就能富强致治,用错了人就会贫弱丧败。下至个人交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个人的存亡成败也完全与知遇密切相关。太公有“知人八法”,内容大致包括在孔子的“九徵”之中。所谓“九徵”是:①远使之而观其忠,②近使之而观其敬,③烦使之而观其能,④卒然问焉而观其知,⑤急与之期而观其信,⑥委之以财而观其仁,⑦告之以危而观其节,⑧醉之以酒而观其侧,⑨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他说:“九徵至,不肖人,可得(抓到)矣!”(《庄子·裂御寇》)。一言以蔽之,就是用各种方法来测验一个人。譬如曹操使关公与刘备的妻子同住一个房间,就是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关公在门外站了一夜,通过了这项测验,以此曹操尊敬关公。历代有人讲究观察、考验人的,不外都是用此类的方法。话虽是这样讲,而事实上用尽了这些办法,也并不能够真正侦察出一个人的真伪来,譬如,行刺手要离能捉飞鸟,力能擒兕虎的公子庆忌。要离自断右臂,让吴王阖闾杀了自己妻儿,才假意去投靠庆忌,再经过了庆忌的反复九徵考验,一一通过,终于得到信任,而达到了刺杀庆忌的目的。可见通过“九徵”的测验,也未必一定能靠得住。换句话说,只一味讲究怎么去观察和认知世界上的人,即使用尽了一切可行的方法,也不见得就能得到真实的效果,很可能是自己在欺骗自己,以为已经掌握住了别人,却让自己更容易上当罢了?

  西方企业里用人,常常参考“星座”。这和中国的生肖差不多一样的无稽,所不同的是:生肖十二年一转,星座是十二个月一转。我却经历过这样一件事,百事可乐的女主人翁Ellen Campodonico夫人,在我们闲谈中,常常说:双鱼座的人不能用。有一次我用了一个双鱼座的人,她知道了还特别来关照我一定要小心,最好把他炒了。不久这个人出了个大纰漏,所幸防范得早,损失不太大。这很可能只是个个案,并不能以一概全。不然,以“星座”来认人,似乎有点太简易了吧?而且凡是不幸生为双鱼座的人,岂不都遭了殃。逼到后来,不是他坏也是他坏了。其实,人的忠奸善恶,很难有一定绝对客观的标准。譬如韩非子曾比喻,一个人不见了铁釜,疑心是邻居偷的。于是越看这邻居,越认定是他偷的。后来铁釜找到了,就越看这邻居越不像小偷了。他又以卫灵公来作比,卫灵公宠爱弥子瑕,弥子瑕有一次吃着一个桃子,觉得很甜,舍不得吃完,就把剩下的桃子给卫灵公吃。卫灵公就到处对人夸耀,说:你们看他多好,多么爱我,连个好桃子都舍不得自己吃完。弥子瑕的母亲得了急病,他急着看母亲,就顾不得卫灵公的同意,驾着卫灵公的车子走了。卫灵公说:你看,私驾君主的车子,是犯重辟的,他都顾不得了,他多孝顺啊。后来卫灵公不爱弥子瑕了,掉过头来说他欺君妄上,于是分桃、驾驭两罪俱发,把他斩了。如此说来,所谓“知人”,主观心理占很主要的成分。而一个人的表现,与他背后的客观环境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个人的行为,很可能是在哪个特定时空,条件,环境的情况下,他有不得已非这么做的苦衷。因此,“知人”是不可以专从平面或表象上去认知,而需要从包容,体谅及更深的一层去理解。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27章),就是说:圣人时常怀着帮助他人的心,因而世上就不会有无用之人;有爱惜物的心,就不会有无用之物。善人是不善人的表率;不善人是善人的资材(不善人是使善人成为善人的条件,没有不善人就不会衬出善人。)。如果不知道尊重表率,不爱惜资财,即使被称为智者,也还是个大糊涂。由此可知,要完成老子“知人”这一个命题,一定要引出下面的“自知”才行。因为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完人,知人,并不是拿着显微镜去审察人家就能达成任务的,而“知人者”才是关键。

  2.自知者明。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论是微妙玄通,还是明白四达,说的就只是“人之情,事之理。”简单地说就是通情达理。世上的一切,合理的才能存在,而合理就必须合情。只有通情达理之人,才能衡量出别人是否通情达理。列子有一个故事说:秦国姓逢的人有个儿子,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之后突然得了“迷惘”的病症。听到歌声以为是哭声,见黑以为白,闻香以为臭,尝甘以为苦,把非当成是,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有个姓杨的建议说:鲁国有个能人,或许可以治好你儿子的病。于是姓逢的就启程到鲁国去,经过陈国,遇见了老子。他把儿子的病症说给老子听,老子对他说:你怎么知道你的儿子真的得了“迷惘”的病呢?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弄不清是与非,更被利与害所迷惑。只是大家一样,就没有人能觉得出来罢了。再说一个人迷惑,害不到全家。一家迷惑,害不到一乡。一乡迷惑,害不到一国。一国迷惑,害不到全天下。如果全天下都迷惑了,还有谁来说那是病呢?如果天下之人都像你的儿子一样,恐怕那个病的反而就是你自己了。至于哀乐,声色,臭味,是非等等,都是主观性很强的东西,谁能去匡正谁呢?就连我这么说,未必人家不说我是迷惘病的患者呐。何况鲁国的那个能人是最最迷惑于是非,颠倒于利害的人,他怎么能治得了你儿子的病啊?你不如背起你的干粮,快快回家吧!(《列子·周穆王》)。这段故事虽是寓言,不过也很能耐人寻味。

  现代研究认为人的认知可分为四等:普通平面的认知、辩证的认知、深度立体的认知和超时空的认知。有些学者认为对事物的认知,早已脱离了三度空间,现在已能达到十一度空间了。科学已经发展到连自己的界限也不分明了。其实在《庄子·秋水篇》里就早已说得非常清楚了。因此,天下没有绝对的完人,一个人即使在这里是个完人,在那里可能是个罪人。在此时是个完人,在彼时可能是个罪人。在这群人中是个完人,在那群人中可能是个罪人。对事物的认知必须先把时间、空间、立场、条件、环境、背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