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鲁迅与周作人-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查看鲁迅日记,我发现兄弟同住的日子里,可追忆的事情,二人后来却很少谈及。周作人曾简单谈过鲁迅那时的衣食起居状况,但对他们于书趣中得到的人生启示,殊少勾勒。我觉得,1917年直至1919年底,两人与社会的交往,以及购书、访书、整理旧典籍的活动,很值得研究。这是二人一生中重要的转变时期。如果不是发生了五四运动,不是《新青年》发起了新文化的运动,他们潜心治学的苦寂日子,或许会更长一些,也未可知。鲁迅日记多次记载了与二弟同去访书的过程,很有在东京求学时的雅趣。但同时,还记载了与各种友人的频繁交往的事情。大概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钱玄同与二周的往来甚多,几乎不几日一见面。那时钱玄同正在编《新青年》杂志,他的到来,使补树书屋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钱玄同是他们在东京时代的同学,辛亥革命后调浙江省教育专署任科员,视学,1913年后到京,先后在北京高师附中、北京大学、北洋高等师范学校任教。钱玄同很佩服周氏兄弟,认为就学问而言,二周是出色的。可他每夜来绍兴县馆,看他们埋头学问的样子,便长叹不已,觉得倘将精力放于社会工作,诸如创作、启蒙宣传等,会更好一些。钱玄同在补树书屋,有时一呆就到后半夜,谈学问,讲时局,那热情,我们从二周日记中,差不多可以领略大概。周氏兄弟与钱玄同在治学上,有许多相似的看法,比如文字改革,提倡白话等等,双方几乎如出一辙。在对旧文化的看法上,亦多相近的观点。朋友们在一起谈天,快慰是不用提的,彼此的启发,或可说是最难忘的。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周氏兄弟被友人推到了新文化的园地,沉闷多年的鲁迅、周作人,开始为《新青年》撰文写稿件了。
  1918年4月2日,鲁迅创作了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在绍兴县馆的两年时间内,发表了50余篇作品。其中《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均写于这里。周作人也写了大量的文章,其中包括译文、杂感、论文等。最有名的,是发表于《新青年》的《人的文学》,以及《每周评论》上的《平民文学》等。从1918年到1921年,两人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就有100多篇。这个数量可谓不少,其中周作人的一些文章,仍是被鲁迅修改后才发表出去。周作人的杂感文,有的也以长兄的名义见诸刊物。我们如今读二人那时写的文章,可以感到,二人的思想已很成熟了,在新文化园地里,二周文字之美,思想之锋锐,是当时同辈人中少有的,说他们为那时启蒙先锋人物,并不为过。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在气魄上与文采方面,均不及二周,这是连他们自己也清楚的。一对文坛的新星,就这样从绍兴县馆升起来了。
  这是中国新文化史上新纪元的开始,也是二人新生活的开始。他们选择了历史,历史也同样选择了他们。鲁迅、周作人的真正世界,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成熟起来的。此后便是更漫长的与中华民族命运相存相依的历史……
  鲁迅有很强的家的概念,这是作为中国人逃不出的生活信念之网。当二弟在京城渐渐站稳脚后,他便考虑把绍兴的家,全部搬到京城里来。1919年初开始,鲁迅就为购房而四处奔走。7月23日,他决定了房址,11月4日,以3500元购买了八道湾十一号罗家的房屋。同年底,周作人一家、鲁迅一家、周建人一家一同搬进了新宅。母亲也和他们团聚了。
  此番搬迁,鲁迅所耗精力颇多,仅选择地址,就费去大量时间,他先后去了报子街、广宁伯街、铁匠胡同、辟才胡同、鲍家街、护国寺、蒋宅口等地选址。那时周作人正去日本探亲,所以购房的苦事均落于哥哥一人身上,诸如谈判、量屋制图、请巡警与保人、签约等,其繁复与琐碎,颇为伤神。这是两人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把家人从绍兴接至北京,其实正是他们的梦。周氏兄弟在外奔波了多年,总算有了安稳的栖身之所。
  显然,一大家人搬到一起,周作人也是高兴的。当时他已有了孩子,现在生活在一起了,不必分散太多的精力。鲁迅当时选择的房子,想必他是满意的,房间很多,院子的空地又大。请想一下,周氏三兄弟,同住于一院,又有老母在一起,那情景,是热闹已极的。那确实是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几年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住到了周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乐趣。在外人看来,他们拥有一个较为典型的东方型的幸福家庭。许多造访过八道湾的“五四”学人,都曾对此留有较深的印象。
  以他们那时的精神个性和追求而言,选择一种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当代人恐难以理解。从周氏兄弟的个人境界而言,何尝没有一种独居的念头?但要做到此,大难。一是传统习俗欲改变非一日之功;二是经济亦多有困难。按现代人的生活理想,大家庭确有难言之苦。这苦头,鲁迅不久就意识到了。1920年开始,他的经济便出现了赤字。一是购房时用尽了积蓄,且欠了债,另外,主要是费用加大,老少十几口人,各种开销,压得鲁迅喘不过气来。这一年,他先后21次向友人借钱,其状甚为难堪。加之孩子生病,每位媳妇生活方式不尽相同,负债便成了沉重的负担。他每月的薪水,全部交给二弟媳羽太信子,但生活仿佛是无底洞,鲁迅似乎从来未像现在这样感到生活压力之大。旧式家庭的弊端,不久就在八道湾寓所显现出来了。
  但鲁迅是爱自己的母亲和兄弟侄子的。他只有和弟弟们一同努力地工作,去弥补生活的空洞。所以,他除了写作、译书外,在大学还兼了几门课程。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此时已有了相当的名气,他的外国文学与古代文学的深厚根底,倾倒了众人,很受欢迎。他在讲课之余,译书,写作,也格外勤奋。兄弟两人的紧张工作,使这个大家庭支撑了将近4年。他们后来结怨分手后,从鲁迅流露出的情绪看,那3年多的生活,他付出的的确太多了。爱是建立在一种自我牺牲的基础上的,深知人文主义和个性价值的鲁迅,对中国古老的家庭结构,备尝其苦。这大概也正是他特有的地方。一方面残存着东方人古老的积习,另一方面又清醒地意识到其顽固性与陈腐性,但又无能为力。这是人生不能两全的无奈。爱既然不是自私的,那么必要的丧失,便合情合理。所以读鲁迅那时的文章,写到家庭生活时,便有种殉道感在其中。这种殉道感,乃是肩负着黑暗的闸门,为下一代谋生路,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已经进入了中年的他,毫无个人享乐的情感,倒是时常想想别人,为他人做些什么。虽然亦有个人的恩怨,时常也发一点脾气,但于己身顾及得十分有限。看他们生平的资料时,每每读到鲁迅为了弟弟和母亲而四处奔走借债的情形,便深感中国旧式家庭的长子的艰难。巴金在《家》中写长子觉新之苦,大概具有普遍的意义。牺牲了自己,让更多的人安乐地生活,这是鲁迅的心境,也是那一代许多人的心境。我从他后来流露出的苦笑中,分明感受到了这种沉重。“五四”启蒙者们在呼吁人的解放的时候,不是凭空想像的游戏,那里确有己身苦难的体验。所以那声音便显得格外悲怆和劲健。
  八道湾的岁月苦乐相伴,天伦的快慰给家人带来了生活的新鲜感,这一点,恐怕不能否认。鲁迅没有孩子,那时二弟、三弟的孩子已不小了,很是好玩。这些孩子的名字,是鲁迅当年起的,他把作人、建人的孩子,视如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作人、建人的妻子是姐妹俩,这个家庭真是有着特殊的亲情(周建人后来与羽太芳子离异,两人生有二子一女)。鲁迅为这些孩子,也分神不少,像慈父般地照料他们。1920年5月,周建人的孩子重病,鲁迅往来探视、守护,达三十几日。这期间,母亲也生病,由鲁迅护送就诊。这些,日记中均有记载,兹略引如下:
  五月
  十九日 晴。沛大病,夜延医不眠。
  二十日 晴。黎明送沛入同仁病院,芳子、重久同往,医云肺炎。午归,三弟往。下午作书问三弟以沛状,晚得答,言似佳。
  二十一日 晴。上午往医院。
  二十二日 晴。在病院。托二弟从齐寿山假泉百。
  二十三日 晴,大风。星期休息。在病院,上午一归,晚复往。
  二十四日 晴。在病院,沛病甚剧。下午往大栅栏购物。
  二十五日 昙。在病院,晚归。夜半重久来,言沛病革,急复驰赴病院。
  二十六日 晴。沛转安。上午往部。夜在病院。
  二十七日 晴。上午往部。夜在病院。
  二十九日 昙。上午往部。午后访汤尔和。往琉璃厂买元■、元恩、元顼、李元姜墓志各一枚,计泉五元。下午往病院,晚归家。雷雨一陈。
  三十日 雨。星期休息。上午濯足。午后晴。晚往病院。
  三十一日 暗。上午往部。夜在病院。
  六月
  一日 晴。上午往部,午回家。得宋子佩信。夜在病院。
  二日 昙。上午往部。午后理发。夜在病院。雷雨。
  三日 晴。上午往部。还子佩书一册。午回家。夜在病院。雷雨。
  四日 晴。上午往部。夜在病院。
  五日 晴。上午往部。夜在病院。
  六日 晴。星期休息。上午母亲与丰至病院视沛,乃同回家。晚小雨。许诗荀来。
  七日 晴。午往病院。下午赴国歌研究会。夜在病院。
  八日 晴。上午往部。下午往病院,晚归家。
  九日 晴。上午往部。夜在病院。大雨。
  十日 昙。上午往部。午晴,归家。夜在病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