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读顺驰-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通常很容易犯片面的毛病,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没有把事情放在一个体系里思考。比如,你认为“关注利润率”错了,就改抓“现金流”,等利润率又出了问题,就改成现金流、利润率一起抓,但还是不行,再继续找原因,可能几个月后总算抓齐了,但机会早没了。在顺驰,小到一个项目的定价,大到一个企业的战略,都要求一个系统化的思考体系。顺驰总裁给员工讲座的时候,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系统化思考的优势:比如桌子上摆了一个碟子、一只手表、一个杯子,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想法把这些东西都拿走,那么即使两只手都用上,也会有一样带不走,但如果找一个托盘,就什么都拿走了。 
  站高望远 巨人峥嵘 
  话说在中国这个空间巨大、迅速开放的住宅市场,势必孕育500亿销售额的大企业,在全国房地产开发界,顺驰是第一个站出来明确提出这种判断的。这个清晰的发展目标,也是顺驰来自对行业形势、发展前景综合分析后做出的判断。由于房地产开发领域还是一个热点行业,顺驰500亿元规模的目标已经是不再陌生的话题。但是在一个很多人视而不见的房屋中介领域,顺驰早已开始全面布局。到今天,它的威力已经开始悄悄释放。 
  顺驰置业网网页的客户点击率,每月累计达到30万次的规模。由于全国联网,异地置业和租赁的业务也在形成势头,像北京蓝调国际的房子,通过上海顺驰连锁店的推荐,每月都有几例成交。由于各类不动产都可以放到这个巨大的网络里,从几百万元的别墅,到商铺、写字楼,都在这里形成越来越大的交易量。为开发商代售房屋的业务,2005年将在北京形成主推业务。这个网络所搭载的衍生服务品种,如保险、装修等跨行业业务,也会在2005年形成一定规模。 
  深谋远虑,是顺驰另一个区别于很多同行的品质。在顺驰的日常业务中,很大一部分不是当下的任务,而是忙于三年之内的规划。像前面说的搭载保险业务,就是早在2003年,管理层首先形成了一致的思路,再进一步从理论上反复研讨论证,需求可行性,然后逐步变成详细的工作计划。这样,到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在全国大规模推行了。因为事事考虑在先,才会有土地政策放开的11号令刚刚出来,顺驰就已经体现在买地行动上了。“观念领先一步,行动领先半步”,企业就可以在竞争中步步领先。正是顺驰在2002年就提出了3年内实现100亿销售额的目标,才有了2003年孙掌门可以无所顾忌地宣称来年达到100亿。以孙宏斌的超人智商和精于算计,当然不会疯疯傻傻、无缘无故地将没有把握的目标公之于众。——实在是一切已然胸有成竹了。 
  到2004年11月,顺驰全年120亿元的目标已经指日可待,NO。1的话题也是尘埃落定。孙宏斌参加了苏州的一个房地产论坛,做了一个名为《暴风雨过后 彩虹满天》的专题演讲,明确宣称顺驰已经是房地产企业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了。不仅在各地的项目捷报频传,如期开工如期开盘,推出了老百姓争相抢购的价值价格比高的产品,而且造就了未来的竞争优势。孙宏斌说:“顺驰手中拥有上千万平方米的价格合适的土地,可以开发出价值600—700亿元的产品,如果每年快速销售200亿元的话,足够开发3—4年;如果现在按照市场价转手,光地价就净挣50亿元。还有一支经受考验的员工队伍,一批忠诚度极高的客户,这些都是一个企业无价的财富。” 
  孙宏斌还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奉劝同行,“看远一些,洞见未来”,不能用经验看现在,更不能用经验看未来。尤其在困难的时候,越是难,越要看得远,“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迎难而上,一定能够超越别人,一定能看到满天彩虹,这彩虹就是企业经受挑战之后获得的持续竞争优势。” 
  今天,孙宏斌已经完全退出顺驰公司的管理层,转而执掌另一家名为融创集团的房地产企业,这样,在他的势力范围内,至少包括三大板块:除了准备在香港上市的顺驰中国之外,还有以房屋中介连锁经营为主的顺驰置业集团,和主打高档楼盘开发的融创集团。   
  做成好企业:鸡比蛋重要(1)   
  古往今来,经商者熙熙攘攘,目的都是一个,然而取道不同。产品好,是优势,品牌好,也是优势,企业家的经营重心可谓差异纷呈。在房地产圈,有人处心积虑经营一种畅销的“产品”,比如潘石屹之与现代城;有人精雕细刻经营一个高附加值的“品牌”,比如王石之与万科。而对于孙宏斌来说,他90%的精力都在致力于把顺驰做成一个好的企业。“好企业总能做出好项目,没有好项目,好企业会孵出来,鸡比蛋重要,所以我更关心怎样做好企业,做好人的工作,而不是项目。” 
  气候大逆转 
  房地产的行业特点是地域性强,土地作为重要资源带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资金密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很大,客户成熟而理性,房产是客户一生最大的投资。在资本市场开放、竞争激烈、风险增大的同时,市场将更加公平、透明,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改变着竞争版图。从市场主体看,所有开发商都更加市场化,没有谁再有体制优势,跨地域发展的新型竞争者正在出现。200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加剧了这种演变,它同时成为一个重要的征兆和信号:一个新的时代和气候从此开始。房地产企业所需要的优势不同了,评价一个企业优劣的标准也不同了。 
  2000年,华为的任正非写了一篇《华为的冬天》得到广为流传,几年过去了,不但IT业的冬天没有过去,越来越多的行业出现了严寒,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由宏观调控引发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正如长江商学院教授曾鸣的分析,这个冬天不会过去,因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不是简单的天气变化,而是气候的根本改变,超高速发展的国内市场曾经是中国创业者的巨大温床,但是这个“前提优势”正在快速消融。“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从得天独厚的热带气候变成了温带,甚至寒带气候,不能适应这种气候变化的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对那些身在其中的中国开发商来说,几乎每个人都有真真切切的切肤之痛。 
  应该看到,这几年来行业政策的变化,大趋势是走向规范化和市场化。著名的8。31土地大限对顺驰就没有影响,就是因为顺驰的土地基本上都是通过市场公开的手续购买的。从顺驰的公司背景上看,是市场化比较早的企业,没有任何先天优势,是完全借助市场的力量,在相对严酷的环境里打拼出来的。这一点,造成了顺驰与一般的项目公司、品牌公司不同,它关注远景,关注战略,也关注规模。孙宏斌说:其实我觉得我们这几年为什么发展得快,就是适应了形势的变化,如果说给大家有什么借鉴的话,就是同样的事情我们做的更快,更坚决。 
  真正的强手并不多 
  中国房地产的特点是竞争不充分,集中程度低,全国房地产企业的前十强市场占有率低,单个企业在全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就更少。2003年全国房地产的销售额达到了7671亿元,但是房地产企业的规模却不大,如万科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45。7亿元,只占全国房地产销售总金额的0。9%左右。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一组数字,全国房地产企业前十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2。73%,而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其国内市场所拥有的占有率高达4。6%。原因就是过去土地市场没有完全放开,开发商进入一个新的城市存在壁垒。与中国IT、家电、汽车等行业比,房地产行业竞争相对不激烈,各公司的规模受制于地域限制一直没有实现大的扩张,也几乎没有受到国外企业的冲击。假如在IT行业,让40亿元的销售额来年翻番到100亿,恐怕孙宏斌长了三头六臂也办不到。 
  中国有很多区域性的强势品牌,但缺少真正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全国化企业。因此,在顺驰的判断里,形势是乐观的,他们不是在同IBM、沃尔玛这样的国际巨人竞争。孙宏斌说:“房地产行业有一个值得庆幸的地方,要好过彩电和电脑等行业,就是还没有一个大企业都够控制得了。因此,顺驰做的好,造的房子不一定比美国还好,而是在国内地产行业领先。” 恐怕就是基于这种判断,顺驰扩张具备了空前的自信和底气。 
  好的企业永远会赢 
  有人把曾经叱咤中国的企业英雄们划分为机会经营者和产品经营者,前者是把握住中国改革开放的先机,善于整合资源,后者起步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通过在市场空白点确定一个产品和行业,来获得原始积累。但是当市场环境由转轨走向规范,由高速膨胀转向平缓增长时,无论是机会经营者还是产品经营者,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房地产企业并不例外,而2004年的宏观调控则引爆了这种企业经营模式上的危机。 
  早在危机到来之前的2001年,顺驰的企业理念就站到了一个高度,形如战略制高点,给几年后的抗风险能力做好了准备。当时孙宏斌在公司里鲜明提出:“好的点子有时会赢,好的策划有时会赢,好的项目有时会赢,甚至好的行业有时会赢,但一个好的企业是——肯定会赢,永远会赢。”孙宏斌要寻找一种根本性的成功因素,希望在各种偶然性机遇之外发掘商业成功的必然规律,结果发现那就是企业自身,即: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回归基本层面的公司。他认为企业的基本问题应该是4个层面:企业文化,制定战略,执行战略,以及最终的共赢结果。这几个基本层面互为因果,环环相扣,使得企业在各种市场环境中都能够脱颖而出。   
  做成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