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遽地后退,以避免受到包围和被全部歼灭的命运。这个决定来得如此自然,似乎已
成为每人的共同要求,于是进攻的巨浪,霎时间变成迅速的退潮。他们混乱地退到
河边,和留守在浮桥附近的部队会同起来,向南岸撤渡。
辽军的左翼部队加上中央阵地的残部立刻跟踵而进,紧迫撤退的宋军。宋军各
自为战,杨可世本人也赶到桥边,亲自断后,掩护大军过河。但他发现军心已乱,
很难再组织起有效的阻击战来阻挡敌人的追迫。有一部分窜乱队伍的兵,捷足先登,
抱上浮桥,更多的人却被拥塞在桥口周围的士兵们所阻塞,他们大声地嚷嚷、吵闹,
混乱地挤来挤去,不但没有帮助留守部队一起去抗击辽军,反而妨碍了作战,也妨
碍自己顺利登上浮桥。
只有杨可世的亲兵们还协同留守部队一起奋战。他们的力量也早分散了,他们
被辽军切成一块块、一段段地围住趼杀。他们的人数迅速减少。杨可世眼看他们一
个个在战斗中倒下去——杨可世对这批子弟兵是这样熟悉,他不仅叫得出每个人的
姓名,或者亲热地叫他们的小名、绰号,了解他们的本领、武艺、特长、缺点,知
道他们的家世和家庭情况,而且也熟悉每个人的音容笑貌。他们平日即使在他面前
也是能够随便谈笑的,这是因为他们之间具有不寻常的特殊关系,而不是一般的上
下属关系。现在看到他们一个个地倒下去,杨可世感到一阵截去自己肢体中一部分
般的剧痛。和这剧痛比较起来,他小腿上的那点箭伤,简直就算不得什么。
战场上的数学是一种特殊的数学:当五百名亲兵汇合成为一股力量时,足足可
以对付一万名敌军,而当他们分散,各自为战时,一个人却只能起一个人的作用,
甚至在一对一的战斗中也常会被打败。战场上的力学也是一种特殊的力学。同样是
这五百名亲兵,当他们乘胜前进对,冲锋陷阵,锐不可当,而当他们退却时,形势
就完全颠倒过来,大量地受到辽军的杀害。这时,他们都已明白这场战争已经失败
了,他们失去战胜的希望,可是仍然英勇奋战到底。这是因为有一个信念支持着他
们:如果他们能够多牵制辽军一会,就可能有更多的战友逃过浮桥。他们这些杨统
领的亲兵,平时享受到其他战士享受不到的特权,临到危难之际,他们理应尽更大
的义务,宁可以自己的一身换取许多战友们的生命。这种想法是悲壮的。亲兵们的
战死都是光荣的死,现在他们的意愿是,死也要死在杨统领眼前,让他亲眼看到他
不辜负统领多年的培养、期待和教育,终于成为国殇。除非敌军绕到背后,给他们
冷不防的一枪以外,他们决不会让自己的背部受到创伤。
这是一支封建家长式的子弟兵能够发挥的最大效能。
亲兵们的悲壮心理影响了主将。这个自信力很强的统领,等闲时不太愿意承认
自己是战败者。但当无数的现实无可争辩地摆在他眼前,迫使他痛苦地接受这个结
论时,他不仅失去战胜的信心,同时也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意志。
当他正在浮桥渡口进行绝望的抵抗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来,
“杨统领回南岸去,那里需要你。”
两个步兵缠住杨可世,用短刀攻击他,使他无法发挥骑将的长技。这个人帮他
砍倒一名步兵,驱走另外的一名,给了他喘一口气的余裕。杨可世还待骤马赶杀上
去,这个人拉住了他的马笼头说:
“杨统领快回南岸去!俺等在此拒敌,不让浮桥失守,务保得大军安全撤退。
杨统领放心回去!”
迎着耀眼的夕辉,杨可世看了好久没有认出他来,并且完全忘掉自己刚才的任
命。后来忽然认出来了,好像碰到一个亲人似的,动了感情说:
“李孝忠,想不到是你在这里助俺一臂之力。”
“末将在此护卫统领。”
“李孝忠,你快撤回去!”杨可世发出了与他七尺之躯、一百八十斤的体重不
大调和的温柔的声音,亲切地说,“今日我军一败涂地,多少袍泽死在两岸,俺的
亲兵也所余无几,还有什么面目回去见江东父老?”一股热泪突然从他的虎目中渗
出,“俺不如就在河北岸这片土地上与番子们拼个同归于尽,死了也不失为鬼雄。
你回去后把俺这话传与小种经略相公知道。”
“胜负乃兵家常事,统领何乃出此颓唐之言?只是如今大局危殆,统领还得看
看形势,统筹全局,再作进止。”李孝忠忽然一个箭步蹿出去,截获一匹失去了主
人的战马,骑了上去,用刀尖指着南岸道。“统领且看看那里。”
透过这一片混战的地带,透过浮桥上混乱的撤退,杨可世这才看清楚这时辽军
的右翼部队已经渡河成功,杀上南岸。凤凰弩在近距离中已经失去效力。宋军慌忙
后撤,阵形大乱。杨可世一见这种情况,不禁发指眦裂,气愤填膺,怒叱道;
“这赵德老匹夫,如此无用,未经一战,就拱手让出阵地,把番子放上岸去。
如此俺这里的士卒退回去也是死路一条,岂不贻误大局?”
“统领休得气恼!统领如战死在此,两岸大军,同归复亡,岂不更加贻误大局!
”越在紧要关头,李孝忠越显得沉着。他挥着刀尖,四面环顾着,冷静地分析道,
“河北岸的敌军,多如猬毛,力图阻我南撤。渡河的敌军又已蜂拥登陆,猖獗之势
已成,眼见得就要包抄浮桥南口,使我进退不得。”他停顿了一下,让杨可世看清
形势,澄清头脑中的混乱思想,才建议道,“依俺看来,统领要急其所急,立刻渡
河回去代替赵统制亲自指挥河南的全军奋力死战,力保后路。这里末将等背河借一,
拼死力战,争得一分是一分,争得一刻是一刻。好歹掩护几千名袍泽回去,两头接
通,才能死中求活。”
李孝忠的建议十分及时。南岸的艰巨的任务,重新激励起杨可世的雄心壮志,
当他想到执行新的战斗任务,收拾大局,要比留在北岸一死了事困难得多的时候,
他就冷静下来,放弃战死的想法,慷慨说道:
“既是如此,俺就撤回去力保后路。”直到此时,他才从已经苦斗多时,满身
浴血,仍然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的李孝忠身上想起刚才让他指挥留守部队的命令。
杨可世立刻探囊取出一面三角形的小令旗,授给李孝忠说,“这令旗留给你,这里
河岸上的厮杀就归你指挥了。”
李孝忠接过令旗,没有说一句多余的话,立即驰前去组织有效的阻击战。
战争进行到最后阶段,河北、河南两岸都是一片混战。双方都没有取得最后决
定性的胜利。
李孝忠果然不负杨可世的期望,在北岸转战多时,步步为营,确保航道线,逐
步把遗留在北岸的战士和伤员们掩护过河,最后自己也抢得一条渡船渡回南岸来。
这时瞑色四合,暮光四垂,辽、宋双方战士经过一整天的麈战,都已精疲力尽,
双方都没有准备、而且也不可能继续进行挑灯夜战。杨可世一等到南北岸的残余军
队会台,就且战且退地会合了姚平仲前来接应他的熙河军,脱离战斗,退入第二线。
辽军见好即收,他们看见杨可世有生力军接应,也不敢再行穷迫猛打。在一片鸣金
声中,在刀光剑影中,在双方都已声嘶力竭的呐喊声中,结束了著名的兰沟甸战役。
(六)
把一场战争组织得像一架时钟那样精密,正确地进行,这是近代化的战争科学
进化和发展的结果。发生在十二世纪初期的兰沟甸战役,从攻击方面的辽军来说,
无论在计划和组织中部具有近代化战争的规模。这是古代战争史中一个罕有的实例,
一个突破了时代水平的成就。
辽方统帅耶律大石始终留在兰沟甸这个阵地上指挥作战(这就是宋军其他各军
受到的压力较轻的原因),指挥得得心应手,从他个人的作战经历来看,这也是一
个突出的成功。
检查一场大战的结果,不是从战术上检查计划执行的程度,而是从战略上检查
其要求完成的程度来进行的。在兰沟甸这个局部战役中,耶律大石以三万名精锐部
队牵制住宋朝主力杨可世的部队,使他不能东西驰援,从而为全局的胜利创造了条
件。但是反过来说,杨可世以二万多兵力牵制住耶律大石的主力,并且把他本人也
牵制在这个战场上,阻止了辽军在其他地区胜利的范围和进展的深度,也不能说是
徒劳无益的。
在这一全面性的大会战中,耶律大石利用了宋军和战不定、宣抚司和统帅部的
重重矛盾、战士们的士气不振,特别利用了童贯这道束缚士兵手脚的荒谬命令,在
东西两线发动闪电式的进攻,在十多处渡河获得成功,歼灭了一部分宋军。把自己
的阵地推进十余里至二十余里不等。在西路范村战线上,由于奚军的准备不足,辛
兴宗也勉为其难地抵抗了一阵,辽军只取得有限的进展。这是辽,宋两军开战以来
辽军获得的第一个带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从此辽军在河南的阵地巩固了,坦步进入
战略进攻阶段。
退到第二线的宋军利用一百几十年前掘下的沟洫⑤的旧址,勉强构筑起临时阵
地。可是二、三十丈阔的白沟河界河,辽军也能往来自如,这几丈阔的干涸的小沟
渠又怎能限制他们的马足?宋军全面暴露在辽军的攻击面前,形势确是十分不利的
了。
————————————————————————————————————
①中亚诸国的统治者称为算滩,也作算端。明人译为锁鲁檀,都是苏丹一词的
异译。
②突厥人称皇后为可敦,契丹人因之。
③尝敌是宋朝人特别爱用的军事专门术语,意思是先尝尝敌军的滋味,或者掉
过头来让敌人尝尝我军的滋味,总之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