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切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若谓止观,岂
非已得修所成者身中功德,今说彼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云何应
理。答,如下所说真实止观,实是已得修所成之功德,则大小乘
一切功德,非尽彼二之果。然以善缘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
摄为奢摩他品,及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妙善慧,悉皆摄为
毗钵舍那品。故密意说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无相违
过。又于此义,修信大乘经亦密意说云:「善男子由此异门,说
诸菩萨尽其所有大乘信解大乘出生,应知皆是无散乱心,正思法
义之所出生。」无散乱心,谓奢摩他品心一境性,正思法义,谓
毗钵舍那品妙观察慧,故大小乘一切功德,皆以观慧思择而修及
于所缘心一境性,二所成办,非唯止修或唯观修一分而成。如解
深密经云:「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
脱。」言粗重者,谓心相续中所有习气,增长内心颠倒堪能,相
者谓于外境前后所生颠倒习气。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前者为
观所断,后者为止所断。此上是引有止观名者所有胜利,余未说
止观名者,凡说静虑般若胜利,其义同故,应知皆是止观胜利。
  第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譬如一树,虽有无边枝叶花果,然
总摄彼一切扼要厥为根本。如是经说大小乘无边三摩地,然总摄
一切之宗要厥为止观。如解深密经云,「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
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所摄。」故欲求定者,不能寻求无边差别,应求一切等持总聚止观二品,一切时中恒应修学。如修次下编云:「世尊虽说诸菩萨众无量无数等持差别,然止观二品,能遍一切胜三摩地,当说止观双运转道。」修次中编亦云:「由此二品能摄一切三摩地故,诸瑜伽师一切时中应修止观。」
  第三止观自性分二,初奢摩他自性,如解深密经云:「即于
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间内正安住,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
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义谓随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蕴等义为所缘境,由念正知,令能缘心于所缘境,相续安住而不散乱。故心于境能任运住,若时生起身心轻安所有喜乐,此三摩地即奢摩他。此由内摄其心不散所缘即能生起,不要通达诸法真实。
  二毗钵舍那自性,即前经云:「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巧毗钵舍那。」此经宣说毗钵舍那是观察慧,最极明显无可抵赖,传说支那堪布见已谤云:「此是经否不得而知,」用足毁踏。因彼妄计一切分别皆执实相,要弃观慧全不作意,乃为修习甚深法义,不顺此经故用足毁,现见多有随此派者。圣无著说,「正思择者谓思择尽所有性,最极思择谓思择如所有性,以有分别慧作意取诸相时名周遍寻思,真实观时名周遍伺察。」寻谓粗思,伺谓细察,取诸相者非执谛实,是明了境相,由是思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皆有周遍寻思及周遍伺察。
  宝云经说义同深密,如云:「奢摩他者谓心一境性,毗钵舍
那者谓正观察。」慈尊于庄严经论云:「应知诸法名,总集为止
道,应知妙观道,思择诸法义。」又云:「正住为所依,心安住
于心,及善思择法,应知是止观。」依定住心说名为止,善择法
慧说名为观。前经密意作是解已,令更不能别解经义,菩萨地云:「于离言说唯事唯义所缘境中系心令住,离诸戏论,离心扰乱想作意故,于诸所缘而作胜解,于诸定相令心内住安住等住,广说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云何毗钵舍那,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于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如理简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广说乃至觉明慧行,是名毗钵舍那。」此与前说极相随顺,此文双解经意及慈尊意,故于前文所明止观应生定解。修次中编亦云:「外境散乱,既止息已,于内所缘恒常相续任运而转,安住欢喜轻安之心,是名奢摩他。即由安住奢摩他时,思择真实,是名毗钵舍那。」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云:「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无分别影像者,是止所缘。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有分别影像者,是观所缘。」此说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不分别住名奢摩他,思择二境名毗钵舍那。解深密经云:「世尊,几是奢摩他所缘,告曰一种,谓无分别影像。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告曰一种,谓有分别影像。几是俱所缘,告曰有二,谓事边际所作成办。」集论于事边际,开说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之二。寂静论师如前所说止观皆能俱缘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是故止观非就所缘境相而分,既有通达空性之止,亦有不达空性之观。若能止心于外境转,住内所缘即说名止,增上观照即名胜观。
  有说内心无分别住,无明了相说名为止,有明了力说名为观,此不应理。以与佛经及慈尊无著之论,并修次第等诸广决择止观相者,说于所缘心一境性胜三摩地名奢摩他,于所知义正拣择慧
名毗钵舍那皆相违故。又无分别心有无明了之力者,是因三摩地
有无沉没之差别,以此为止观之差别,极不应理,以一切奢摩他
定皆须离沉,凡离沉没三摩地中,心皆定有明净分故。故缘如所
有性之定慧,是就内心证与未证二无我性随一而定,非就其心住
与不住,明了安乐无分别相,而为判别,以心未趣向无我真实者,亦有无量明乐无分别三摩地故。虽未获得实性见解,但若执心令无分别,现可生起。故未解空性,生无分别定无少相违,若能由此久摄其心,以摄心力风生堪能,身心法尔能生喜乐,故生喜乐亦不相违。喜乐生已,即由喜乐受相明了力令心明了,故说一切明了安乐无分别定,皆证真性全无确证。诸证空性妙三摩地,虽有明乐无所分别,诸未趣向空性之定,亦有极多明了安乐及无分别,故应善辨二定差别。
  第四理须双修。修止观一种何非完足必双修耶,答,譬如夜
间,为观壁画而然灯烛,若灯明亮无风扰动,乃能明见诸像,若
灯不明,或灯虽明而有风动,是则不能明见诸色。如是为观甚深
义故,亦须定解真义无倒妙慧,及心于所缘,如欲安住而无扰动,乃能明见真实。若仅具有心不散乱无分别定,然无通达实性妙慧,是离能见实性之眼,于三摩地任何薰修,然终不能证真实性。若虽有见能悟无我真实性义,然无正定,令心专一坚固安住,则无自在,为分别风之所动摇,亦定不能明见实义,是故双须止观二品。如修次中编云:「唯观离止如风中烛,瑜伽师心于境散乱不能坚住,不生明了智慧光明,故当双修。」大般涅槃经云:「声闻不见如来种性,以定力强故,慧力劣故。菩萨虽见而不明显,慧力强故,定力劣故。唯有如来遍见一切,止观等故。由止力故如无风烛,诸分别风不动心故,由观力故,永断一切诸恶见纲,不为他破。」月灯经云:「由止力无动,由观故如山。心无散乱,安住所缘,是修止迹。证无我义,断我见等一切恶见,敌不能动犹如山王,是修观迹。故于此二应知差别。」
  又于未成奢摩他前,虽以观慧观无我义,心极动摇如风中烛,无我影像且不明显,若成止后而善观察,则已灭除极动过失,方能明了无我影像。故毗钵舍那不散动心,是从无分别奢摩他生,通达实义非从止生。譬如灯能照色,是从前念灯火而生,非从遮风帐幔等起,灯固不动,则从幔生。若心无掉沉不平等相,住奢摩他定,次以慧观能证真实。故正摄法经密意说云:「由心住定,乃能如实了知真实。」修次初编云:「心动如水无止为依,不能安住非等引心,不能如实了知真义,故世尊说由心住定,乃能如实了知真实。」
  又成就奢摩他已,非仅能遮,正观无我性慧动摇过失,即修
无常业果,生死过患慈悲菩提心等,凡此一切修观慧时,于所缘
境散乱过失,亦皆能遣。各于所缘无散乱故,所修众善皆有大力,未得止前多是散心,故所修善皆悉微劣。如入行论云,「诸人心散乱,住烦恼齿中。」又云:「虽经长时修,念诵苦行等,心散乱所作,佛说无义利。」
  如是成就无分别定,心于所缘不余散者,义为令心于善所缘,成就堪能如欲而住,此复系心于一所缘即能安住,欲令起时须于无边善所缘境,如欲而转,如通利沟引诸流水。故成止后,更须修集缘如所有及尽所有妙慧,施心
戒心忍辱精进净信及厌离等,无边众善,灭无边失。若唯安住一
所缘境者,是未了知修止之义,不能增长广大善行。如是若舍行
品观品妙观察慧,唯修三摩地心一境性,其利极小。又于无我义,若无观慧引生恒常猛利定解,缘如所有性毗钵舍那,唯久修习正奢摩他,仅能压伏现行烦恼,终不能断烦恼种子,故非唯修止,亦定应修观。如修次中编云:「诸瑜伽师若唯修止,唯能暂伏烦恼现行,不能断障,以未发生智慧光明,则定不能坏随眠故。」解深密经云:「由静虑故,降伏烦恼,由般若故,断诸随眠。」三摩地王经云:「虽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后为烦恼乱,如外道修定。若观法无我,观已善修习,是证涅槃因,非余能寂灭。」菩萨藏经亦云:「若未闻此菩萨法门,亦未听闻圣调伏法,唯三摩地而得喜足,为憍慢转堕增上慢,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苦忧及诸衰恼,不能解脱六道轮回,不能解脱诸大苦蕴。」如来于此密意说云:「从他听闻解脱老死,故欲断诸障发净智者,应依奢摩他而修妙慧。」宝积经云:「住戒能得定,得定能修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