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设作是云,若尚有果,唯头痛者,岂是从其根本拔耶。诸恶业果,无
余圆满,谓当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诸轻微苦,岂非即从根本
拔除。于此略起头痛等故,岂是本来原无果报。」虽未获得真能对治坏烦
恼种,然由违缘令伤损故,纵遇众缘亦不感果,内外因果,多是如是。故
虽勤修众多善法,若不防护瞋恚心等坏善之因,则如前说。故须励力防护
瞋等,精勤修习不善还出。
  若能尽净有力之业,云何经说唯除先业所有异熟,谓感盲等异熟之时,
现在对治难以净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则易遮止,密意于此故如上说,
无有过失。分别炽然论云,设作是云,若诸恶罪至极永尽,云何说除先业
异熟耶。意谓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颠跛及哑聋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说。
何以故,以诸业果,若已转成异熟位体,非有功能,令其遍尽。若因位思,
正造作者,获得所余思差别力,能令永尽。犹如开示指鬘,未生怨,娑缚迦,杀父及无忧等。设作是云,未生
怨王及杀母等,若已生起所余善思,何故其业未得永尽,生无间耶。是为
令于所有业果,发信解故,现示感生诸无间等,非是未能,无余永尽所有
诸业。如击彩球,随击而跃,生彼即脱,虽那洛迦火燄等事,亦未能触。
由是则成,最极拔除诸恶根本,亦非诸业全无果报。」
  补特伽罗差别一类,不决定者。三摩地王经说,「勇授大王,杀华月
严,遂起追悔,为建塔庙,经九十五俱胝千岁,广兴供养,一日三时,悔
除罪恶,善护尸罗,然寿没后,生无间中,经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
目等无边众苦。」虽则如是,然其悔罪非为唐捐。若不悔除,须受极重恒
常大苦,尤过彼故。
  又由悔护清净无余,然从最初无罪染之清净,及由悔除清净之二,有
大差殊。犹如菩萨地中所说,犯根本罪,虽可重受菩萨律仪,而能还出,
然于此生,决定不能获得初地,摄研磨经亦云:「世尊,设若有一,由近
恶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诽谤正法,世尊尔时如何能脱此罪。作是请已,
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设七年中,一日三时于罪悔罪,后乃清
净,其后至少须经十劫,始能得忍。」此说诸恶虽已清净,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须经十劫,是故无余清净之义,谓是
能感非悦意果,无余永净,起道证等,极为遥远,故应励力,令初无犯。
是故圣者,于微小罪,虽为命故,不故知转。若忏悔净,与初无犯二无差
别,是则无须如是行故,即如世间,亦可现见伤手足等,虽可治疗,然终
不如初未伤损。
  如是励力,如集法论云:「若作诸恶未修福,误失正法得非法,具恶
业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恶,行诸善士妙法轨,此则
终无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应如后行。此复若说众多应
理言辞而放逸转,义利微劣,若有仅知微少法义,然随所知正行取舍,义
利殊大。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数他
畜,彼非能得沙门分。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及能远离贪瞋
痴,此等能得沙门分。比丘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自导出恶趣,如象出淤
泥。比丘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能抖一切恶,如风吹树叶。」如是亲友书
亦云:「若希善趣诸解脱,愿多修习于正见,若人邪见虽妙行,一切皆具
苦异熟。」此于缘起二业因果,正观见者乃是能成一切诸乘,及办一切士
夫义利,必不容少根本依处。故应多阅前文所说,及念住经贤愚因缘,百
业,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诸多因缘,并诸余典,令起猛利恒常定解,应当持为极扼
要义。
  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谓先有无伪,希求现世,其求后世,唯虚言辞。
即换其位,令成希求后世为主,现在为副,则为生起。然须令坚固,故此
生已,仍须励力善为修习。
  第三除遣于此邪分别者。谓有一类,以佛经说,悉应背弃生死所有一
切圆满,为错误事。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诸圆满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
发求此心不应道理。然所求中略有二类,谓于现位,须应希求,及是究竟
所应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圆满,希解脱者,于现法中,亦须希求,以由展
转渐受此身,后边乃得决定胜故。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属圆满,增上生
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摄。以其身等圆满究竟,即佛色身,圆满佛土,佛眷
属故。故庄严经论于此密意说云:「增上生谓受用身,圆满眷属勤圆满。」
此说由前四度,成办增上生。又多教典,说由此等成色身故。是故修种智
者,经极长时,修诸极多,诸极殊胜,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
极殊胜身等胜生。成办究竟决定胜者,谓如入行论云:「由依人身舟,度
脱大苦海。」是须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诸有海,趣妙种智,此复
须经多生,故能办此身胜因尸罗,是道之根本。
  若善趣身而不圆满一切德相,仅能成就一少分德,虽修诸道进程微少。
故定须一最圆满者,此中护求寂等未圆学处,犹非满足,故须励力,护比
丘等圆满学处。
  有作是说,护持尸罗,若是为办诸善趣者,则近住等亦能获得,何须
艰难,义利微少,诸比丘等。又余众云,若别解脱所有要义,是为获得阿
罗汉故。然比丘者,未满二十,则不堪受,近事之身,亦有能得阿罗汉者,
应赞其身。难行少义,比丘何为。应当知此是全未知圣教扼要,极大乱言。
应以下下律仪为依,受上上者,委重护持圆满学处。已说于共下士道次,
净修心讫。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六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堕恶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
发生希求。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
趣妙位。然非以此便生喜足,是令发起共下士之意乐及发共中士之意乐,
厌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须修中
士之意乐。所谓虽得人天胜位,然仍未能出于行苦,若即于此执为乐性,
实为颠倒。故于真实全无安乐,其后定当堕诸恶趣边际恶故,譬如有一无
间定当堕于悬险,现于险崖暂为休息。入行论云:「数数来善趣,数受诸
安乐,死后堕恶趣,常受极大苦。」弟子书中亦云:「诸常转入生死轮,
而于暂憩思为乐,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故于善趣亦当厌
患,犹如恶趣。四百论云:「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
中遍皆无。」摄功德宝中亦云:「诸具贪生死意恒流转。」弟子书中亦云。
「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暗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
是如是痴暗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燄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
贪燄极殄息。」此说从无始来,执著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
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若不修习便增痴贪,转诸有轮,
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一 正修意乐,二 彼生起之量,三 除遣于此邪
执分别,四 决择能趣解脱道性。初中分二,一 明求解脱之心,二 发
此之方便。 今初
  言解脱者,谓脱诸缚。此复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系缚。即由此二
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处
门,谓胎等四,即于其中结蕴相续,是系缚之体性。故从此脱,即名解脱,
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脱之心。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以诸
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
成过失,故若未生对治,当于未来结生相续。由其发起对治力故,结生相
续即便止息。
  第二发此之方便者。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如是
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故若未修三有
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四百论云:「谁于此无厌,
彼岂敬寂静,如贪者自家,难出此三有。」
 希求解脱方便分二,一 由于苦集门中思惟,二 由于十二缘起思惟。
初中分二,一 思惟苦谛生死过患,二 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初中分二,
一 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二 正修苦谛。  今初
  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何故世尊不顺彼义
之次第而作是说,诸比丘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大师于此违因果次
第而宣说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此复云何,谓诸所化,若于
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根本断绝,彼于解脱云何能导,以诸所
化无明暗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如四百论云:
「此大苦海中,悉无诸边岸,愚人沉此中,云何不生畏。」先须为说此实
是苦,非有安乐,说多苦相令起厌离,是故于初先说苦谛。此后自见堕于
苦海,则于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
不灭,便念其因复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于苦后说。次知
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
集谛。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于集后宣说灭谛。若尔
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答云无过,尔时
虽有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
止,故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
解脱,便念何为趣解脱道,趣向道谛,是故道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