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唐朝,一个天才的工匠韩志和又制作了一架极为精巧的飞行器。

韩志和在机械制造方面有很大的成就。有一次,他特地给皇帝制造了一
张“龙床”。那龙床装饰得非常华丽,却显不出有什么特点。但是,只要踏
着床上的机关,就立刻出现一条矫健的龙,象在云雨里翻腾着。因此,那张
床也叫作“见〔xiàn 现〕龙床”。可笑的是那位自命为“真龙降世”的皇帝,
一看见那条假龙,却吓得心惊肉跳,立刻叫人把床撤除了。从这个故事里,
我们可以看出,韩志和的制作技巧确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据说,他曾经制作过一架飞行器,外观象鸟儿一样,能够做饮水、吃东
西等动作,还能够鸣叫。重要的是只要开动机器,它就能够凌空高飞,升高
一百尺左右,飞行距离约为四五百尺。

韩志和生活的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科学非常昌盛的一个时代。据古
书记载,当时的其他工匠也有会制木鸡、木鹤的,有的会舞,有的会飞。这
些精巧的木制器物,反映了八九世纪时候我国劳动人民在木工技术方面的高
度成就,也反映了当时对飞行技术的探讨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五、第一个企图乘“火箭”飞行的人

现代的火箭技术是一项尖端科学。火箭是利用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
的反作用力把它推向前进的。火箭飞行的这种喷气原理,在我国很早就掌握
了。只是由于受到腐朽政治的束缚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火箭技术一直没
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火箭”这个名称,第一次出现在三国①时代。229 年,蜀国的诸葛亮出
兵攻打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魏国的守将郝〔hǎo 好〕昭“以火箭逆(迎)
射其(蜀军的)云梯,梯燃(烧起来)”。不过,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上包
扎一种引火的东西,点着了才射出去,并不是火药箭,因为那时候火药还没
有发明。

七世纪以后,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在
军事方面。到了北宋②,火器的使用极为广泛,而且制成了用火药作动力的火
药箭,当时把它叫作“火箭”。它的构造是在一支普通的箭杆上系上一个火
药筒,点燃火药筒,加上发射的力量,箭就可以射出去。据说,使用那种火
箭,可以射伤三百步以外的人马。这种火药箭,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有一千
年左右的历史了。

①。。 三国:从220 年到280 年的一段时期,我国出现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这段时期,历史上叫
作三国。
②。。 从960 年起到1127 年止的一段时期,历史上叫作北宋时期。

火药箭发明以后,很快成为军中的一项重要武器。1126 年,金军①攻打
北宋的都城汴〔biàn 变〕京(今河南开封),宋军以火药箭抗击,给金军很
大的杀伤。

到了明朝②,在军队里装备火药箭已经相当普遍。火药箭的种类有一百多
种,并且还出现了“两级火箭”。

在明朝后期出版的《武备志》里,记载着一种叫“火龙出水”的火药箭。
那段文字的大意是:取一段五尺长的茅(毛)竹,去掉上面的节,用刀刮薄。
在竹筒的一头装上一个木制的龙头,另一头装上一个木制的龙尾,那竹筒就
成为龙身。龙头的口部向上,龙腹内装几支火箭。把火箭的药线总连在一起,
由龙头下部的孔中引出。又在龙身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倾斜着装上两个大火
箭筒,把它们的药线也总连在一起。再把由龙腹内引出的总药线连在前部两
个火药筒的底部(如图)。这样,当前部两个火箭筒(第一级)燃烧完毕的
时候,就引起后部两个火箭筒(第二级)继续燃烧,火箭筒里的火药烧完以
后,又引着龙腹内的火箭。在气流的推动下,火箭就飞射出去了。

根据上面这段记载,这种火箭的制作方法,是符合现在的两级火箭的构
造原理的。

应用制造火药箭的方法来制造玩具,那就是在节日的夜晚孩子们喜爱点
放的“起花”。从宋朝起,起花就在民间流行了。点燃起一支起花,它就腾
空而起,在黑暗的天空里划出一道红光,逐渐消失在好几百尺的高空。

一支起花就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飞得那么高;如果集中许多支起花同
时发射,那么力量不是更大了吗?能不能够把人送到空中去呢?在这种想法
的诱惑下,有一个勇敢的人作了一次有趣的试验。

这次试验,发生在1500 年前后。

据说,有一个人买了四十七支当时最大的起花。他把那些起花捆在一个
特制的架子上,自己也绑在那个架子的前部,两只手里还各拿了一把大扇子。
然后,他叫人把那四十七支大起花同时点燃,想借着起花的反作用力和扇子
的扑动力量飞向空中。

结果,这次试验当然是失败了。在浓烟和火焰里,那位勇敢的人重重地
摔了一跤。有的说他遇难了。

这件事情,我们的祖先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但是,一些外国人却认为
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把它记录了下来。有的说那位勇敢的人名叫万虎
〔wan…hu〕,有的说他手里拿着的是两只大风筝,也有的说他乘坐的架子是
把椅子或者是雪橇〔qiāo 敲,在冰雪上滑行的工具〕。但是,故事的基本内
容都是一致的。只有一种说法,把那件事情发生的时间提早到1237 年,把那
位勇敢的人叫作朱福林〔zhou fu lin 或chou foo ling〕。这或者是记载不
一,或者是指的另外一件事。

现代的学者对那位勇敢的人都给以很高的评价,认为他

①。。 金人原来叫作女真人,住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下游一带。十二世纪初年,女真人的首领阿骨打建
立了金朝。以后,金朝的势力不断扩张,一直发展到黄河流域。北宋就是被金灭亡的。
②。。 明朝: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重要王朝。时期是从1368年到1644年。

当时的想法是有很高的预见性的。这次试验虽然是失败了,但是这种勇敢的
首创精神是值得称道的。这次试验所应用的原理,同现代最进步、最新式的
喷气飞机的制造原理是一样的。因此,有人称他是“第一个企图乘火箭飞行
的人”。

六、飞弹、气球和竹蜻蜓

早在十四世纪初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在制作风筝和火药箭的基础上发明
了最早的“飞弹”。

在《武备志》里,记载着一种叫作“飞空击贼震天雷炮”的武器。这种
炮的主要部分是用篾〔miè灭,竹片〕编成的空心球,它的直径是三寸五分。
球内安一个纸糊的小筒。筒长三寸,里面装有起推动作用的火药,叫作“送
药”,用引线接出;筒的上部装爆发性的火药,叫作“发药”。球外用纸糊
上十几层。球的两旁各安一个翅膀(如图)。在发动攻击的时候,先顺风点
燃引线。在火药作用力的推动下,那炮就飞进敌军阵地。等

到送药燃完,引起发药,炮就突然爆炸,威力很大。

这不就是飞弹的雏〔chú除,幼小〕型吗?

在《武备志》里,还记载着一种叫作“神火飞鸦”的武器,其实也是一
种雏型的飞弹,在军事上往往用来放火烧敌人。它的制造方法,大致是:用
细篾做一个长篓子,大小同一只斤把重的鸡一样,用棉纸密密封固,里面装
满火药。篓的前后装上头尾,两侧安两个纸糊的翅膀,形状象正在飞着的大
乌鸦一样。每个翅膀的下面,斜钉着两个大起花。鸦背上钻一个眼,放进四
根一尺来长的药线,分别同四支起花连在一起。那四

根药线又总连在一起(如图)。临用的时候,先把四支起花点燃,在起花的
推动下,火鸦高高地飞去。起花里的火药烧完了,起花的作用也就消失了,
于是,火鸦掉了下来。那时候,引线点燃了鸦身里的火药,火焰立刻喷射出
去,到处就漫烧起来了。据说,用这种“神火飞鸦”去烧敌人的营盘和船只,
效果是很大的。

这种飞行火器的发明,在世界飞行史上应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
的飞弹和导弹都是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火药到火药
箭,再进一步发展到飞弹,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飞行事业作出的重大贡
献。

同飞行有关的气球,我国劳动人民也很早就发明了。

《淮南子》上说:“取鸡子去汁,燃艾火,。。疾风高举,自飞去。”
这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研究并掌握了气球升空的原理。

传说五代时①,出现过一种能够飘浮在空中的“飏灯”,作为联络信号。
有一种说法,这种灯又叫作“孔明灯”。“孔明灯”这一名称的由来有两种
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从灯的“孔”中透出“明”亮,所以叫“孔明”;另
一种说法是因为灯的发明人是诸葛亮,诸葛亮又叫诸葛孔明,所以这种灯也
叫“孔明”。如果按照后一种说法,那么,这种灯的发明时间竟要上推到三


五代(907年—960 年):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相继出现的朝代。


国时期。不过,根据那时候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有人怀疑不大可能制作
出这种会飞的灯的。

到了元朝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军在作战的时候,曾经使用不同颜色
的“灯球”,浮升在空中,作为军事活动的联络信号。有人推测,这种灯球
已经是一种初期的气球了。

有一个叫哥德斯春的美国人,写了一本《西洋航空发达史》,书里记载
了这样一个故事:元朝仁宗登位的时候(十四世纪初期),在首都北京的上
空,升起了一个气球。据说,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气球。

现代的直升飞机,在刚发明的时候也叫“螺升机”。它是利用螺旋桨产
生的拉力直升到空中去的。螺旋桨在高速度旋转的时候,会产生很强的上升
力量。这种现象,我国劳动人民也很早就发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