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牢固耐用,但金色光泽比较暗淡。1970 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盐湖南岸一
号古墓出土的油绢袄子,就用织金锦作镶边,其中有片金的锦,也有捻金的
锦。

八、明清时代丝织
技术上的新成就

明清时期,民营的丝绸业大为发展,当时著名的丝绸产地有苏州、南京、
杭州、嘉兴、潞安洲(今山西长治)、成都、广州、福州等地,织绸作坊雇
佣的工人都达到几万人。这些地方出产的织绵、纱罗、丝绒、丝缎、潞绸、
妆花等,畅销国内外。

明清时期,官府也设有规模巨大的丝织工场,著名的有“江南三织造”
(即设在南京、苏州、杭州三地的织造衙门),主要生产专供皇室使用的各
式丝绸。但在全国整个丝绸生产的比重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了。

明清时期丝织技术方面有不少杰出的新成就,突出的品种有下面几种。

(1)妆花
“妆花”,就是多彩丝绸织花的专门术语。明朝的妆花品种,除锦缎外,
还有很多织法复杂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丝绒、妆花改机、妆花云布等等。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 年)有个有名的大奸臣名叫严嵩〔sōng 松〕。
他卖官鬻〔yù育〕爵,贪污纳贿,干了许多坏事,后来终于被抄了家。明朝
有一本《天水冰山录》,就是一份查抄严嵩家产的清单。这份清单分类列出
被抄的全部物资,其中丝绸项下,单是妆花一类的品种就有妆花纱、妆花云
纱、妆花补纱、妆花缎、织金妆花缎、妆花绢、织金妆花绢、妆花䌷、妆花
潞䌷、妆花罗、织金妆花罗、妆花改机、妆花丝布、织金妆花丝布、妆花云
布、妆花焦布、妆花锦等十七类。

妆花纱是在透明的纱底上,织出五彩加金的花纹,既淡雅,又富丽。北
京定陵出土的妆花纱龙袍,肩上织着五彩加金的过肩云龙,前后下襟织着五


彩加金的潮水云龙,袖口等处织着五彩加金的云龙,工丽异常。定陵还出土
了各色成匹的妆花锦、妆花缎、妆花绸。。等等。这些精美的高级丝绸,都
是当时的劳动工匠创造智慧的结晶!

改机是弘治年间(1488—1505 年)福建一个名叫林洪的丝织工人创造
的。他把用五层丝织制的织品改成四层丝,织出比过去细薄实用的新品种,
人们称做“改机”。

妆花丝布,是用麻、棉纱作地纬和经线、蚕丝作纹纬线交织而成的。它
用纬丝显花,看起来花明地暗。丝布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特产,傣〔dǎi 
逮〕族、壮族、侗〔dòng 洞〕族、土家族、瑶族的妇女们,都善于织制花色
优美的丝布。明代还有一种丝、棉交织的棉锦,在明代经卷的封面中及贵州
明代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均有发现。

妆花云布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特产,它是先把经丝绞

染成花,然后织制的。织出的花纹似隐似现。这种富有诗意的丝绸,今天仍
然是维吾尔族姑娘们心爱的衣料。现在我们在故宫博物院里,还可以看到清
代各少数民族贡献给清朝统治者的丝布和云布。

(2)彩织锦缎
清初,苏州手工丝织提花的技术,大为提高,出产的重要提花品种,如
妆花纱、妆花缎、妆花绢等,有用十多种颜色织制的、色彩繁富。织制方法,
有的是用十几把大梭子同时织,有时是用一把大梭子织底纹,用十几把小梭
子各穿不同彩色的丝线和金银线织花。织花的小梭子,不是穿过整个幅面,
而是根据花纹的边界,在花纹轮廓线内来回盘织。用这种方法织出的花纹,
就象是从幅面上挖出来的一般,所以称为“挖花”。上等的锦缎,敷色自然,
晕色和用线都可以和工笔的绘画媲美。故宫博物院保存的一件清朝康熙年间
(1662—1722 年)苏州织造的百花蝴蝶袍料,上面织着散点布置的折枝花,
三三两两的彩蝶,穿插在鲜花嫩叶之间。它不仅是一件美

丽的衣料,也是一件百看不厌的艺术品。

故宫博物院里还保存着清朝乾隆年间苏州织造的一件巨幅重锦织物“极
乐世界图”,长451 厘米,宽195 厘米,上有佛像二百七十四尊,个个眉目
清晰,面带表情,织工的精美大大地超过了前代。

(3)妆花丝绒和金彩绒
明清时期,江苏的南京、苏州,福建的漳州等地都出产丝绒,其中以南
京的妆花绒和金彩绒最为名贵,所以当时就有“京绒、苏缎、杭罗”之称。
妆花绒有的是在缎地上起彩色绒花,称为“妆花绒缎”。有的是在条纹暗地
上起彩色绒花,称为“妆花天鹅绒”。金彩绒是用金银线织成地纹,地上起
彩色绒花,色彩豪华富丽。

明清时期,各地出产的丝织品,品种很多,上面所列举的只是其中比较
重要的几种。我们仅仅从上面所举的几个品种,已经可以看出当时技艺水平
的高超了。


* * *


丝绸,是我国劳动人民一项光辉的发明创造。数千年来,丝绸为丰富人
类的物质文化,美化人们的生活,作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中国丝绸的历史,
就象一树永远艳丽的鲜花,在人类物质文化的宝库中,吐露着芬芳,放射着
异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丝织业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
展,也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近年来,新型的丝织工厂不断在各地建立
起来,丝绸的新品种新花样正象春天的花朵,在和风煦日中争妍斗艳!


货币史话

俞沛铭

一、货币的出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出土文
物考证,我国使用货币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以氏族部落为单位,过着群居的生活。那时生产
力极度低下,劳动工具十分简陋,只能依靠集体劳动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
由氏族部落首领平均分配给全体成员,勉强维持生命,那时是没有货币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必需之外,有了剩余产品,就
产生了交换的需要。最初是部落之间通过各自的氏族首长来进行交换,所交
换的东西是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越来越占优势。
交换的产品,这就是商品。

商品孕育着货币,但还不马上产生货币,因为商品一开始是物与物直接
交换的,比如米同羊交换,刀同麦交换,等等。这种交换的场面是怎样的呢?
古书《易·系辞下》中记载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
易而退,各得其所。”这就是说的古代人们以货易货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天
下”,是指当时的市场上,有从很远地方来的人,带来了远方的货物。

物物交换困难很多,比如一只羊,可以换四十斤米或四张兽皮、六把斧
头、一枚美丽的贝壳,也可以换半块拳头大小的铜;而一张兽皮,又是和四
分之一只羊、十斤米或一把半斧头等价。商品价值的计算和比较,在物与物
的直接交换中是多么不方便啊!

物物交换还有流通的不便。倘若以羊换米,以米换羊,双方按等价成交,
那自然很方便。但这种情况并不经常碰得到,更多的倒是按各自的需要,如
牵羊的想换米,背米的却要换刀。于是,牵羊的只好去找一个拿刀的,同他
换成了刀再去换米。如果碰巧拿刀的想要羊,三方交易很快成功;可是如果
拿刀的偏偏不要羊而要丝,那就麻烦了。人们往往费了很多的周折,仍然无
法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物物交换尽管是那么不方便,却经历了比使用货币悠久得多的历史。后
来,人们从无数次的交换经验中知道,先把自己手中的商品换成一种比较容
易被别人接受的商品,比如羊或贝壳,再拿羊或贝壳去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交换就比较容易成功。这样就解决了物与物直接交换的矛盾。于是,从商品
中分离出一种一切商品都能同它相交换的商品,这种商品称之为一般等价
物。

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如贝、玉、刀、铲、纺轮、弓、箭、
皮、帛、牛、马等等,都曾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使用过。但到后来,有的由
于计数不方便,有的因为在流通过程中容易损坏,有的则因笨重而不便携带,
终于被逐渐淘汰,只有贝依旧被使用着。

贝所以最早被选择为货币决不是偶然的。贝天然具有美丽的形态、斑烂
的花纹和滋润的光泽,是大家都喜爱的装饰物。贝在当时又是美好的象征,
被看作是避邪品或吉利的护符。此外,它又可以一只一只计数,加加减减方
便;坚固耐用,不易损坏;轻巧灵便,携带不觉累赘。根据历史的记载,在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贝已经当作货币使用了。人们贮藏它,借贷它,拿
它作买卖,还把它作为贵重的贡献物或赏赐品。从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看,
当时帝王赏赐给臣子的物品中,最常见的就是贝。

贝有一百多种,其中大贝最为稀罕。在中国古代,当作货币使用得最普
遍的是齿贝。这种贝小巧玲珑,一面有槽齿。因为它当作货币用得最多,所
以又称为“货贝”;又因为它象珍宝那样有价值,所以还称它为“宝贝”。
从汉字看,凡是同财富有关的字,几乎都带着贝,如财、贫、贪、货、贵、
贱、赏、赐、贡、贺。。

这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称作货币。

二、早期的金属货币

我国古代很早就会冶炼金属。商周时期,青铜器已达到极精美的水平。
金属比贝实用、坚固,既便于携带保管,又能够分割熔铸,尤其是小件的金
属制品,如铜贝、钢铲、铜刀等,都便于计数。它们具有金属的一切性质,
又几乎兼有贝的种种优点,慢慢地,也就跨进了货币的行列。特别是仿海贝
形状铸成的铜贝的出现,是货币发展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早期的金属货币大致上分为两种:一种是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