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说。我国古代“蚕神献丝”和“嫘〔lěi 垒〕祖养蚕”的传说,就是在这
样的基础上产生的。下面我们就简单谈谈这个故事:

远古时代,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当时,有一个
叫黄帝族的部落把另外一个部落九黎族打败了。为了庆祝胜利,黄帝族的首
领黄帝就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功会。当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庆祝胜利的时候,
忽然看见一位美丽的姑娘,身上粘着一张马皮飘飘然自天而降。她手里捧着
两束丝,一束颜色黄得象金子,一束颜色白得似银子,前来献给黄帝。这位
献丝的姑娘,就是传说中的“蚕神”。黄帝见了这样稀罕的东西,大为称赏,
就叫人把它织成绢子。织成的绢子又轻又软,好象天上的行云,溪中的流水,
原有的麻布简直没法同它相比。黄帝的元妃嫘祖,就亲自养蚕,并把养蚕的
方法教给人民。这个神话只是古代人们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主观上的幻
想。其实从发现野蚕到把它驯化饲养,是我国古代广大劳动群众长期实践的
结果,自然不是“蚕神”赋与的,也不能算作某一个人的功劳。自从家蚕开
始饲养之后,蚕种孳生繁衍,愈来愈多,渐渐遍及我们祖先所居住的这块富
饶的大地。采桑、养蚕、织帛,就成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一项重要的生产活
动。

考古工作者曾经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①遗址中发现一些保留着纺织

①。。 考古学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当时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
这个时代从人类出现直到铜器时代开始为止,共约数十万年。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
代、新石器时代三个阶段,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

品印痕的陶器,其中有一件陶碗的底部,保留着清楚的纱罗的印迹,这件陶
碗现在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1926 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岭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
经发现过一个被刀子割切过的蚕茧。这说明黄河流域地区的确很早就有了
蚕。

1958 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浙江吴兴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用
竹筐盛着的丝绢的残片、人字纹细丝带和丝线等实物,经科学方法测定,它
们是四千七百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文物。另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现了刻有蚕纹装饰的骨器。

1959 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黑色陶器上,
发现了蚕纹的装饰。由此可见,我国长江流域也已在很早就开始养蚕了。

二、一门古老的工艺

(1)丝绸织花技术的发明
到了商朝(约前16 世纪——约前11 世纪),我国的蚕桑生产和丝织手
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考古工作者在商朝贵族的墓葬
中,常常发现玉蚕和金蚕。商朝铜器的装饰花纹中,也有蚕的形象。商朝的
甲骨文①中还有蚕、桑、丝、帛等字。

{ewr MVIMAGE;MVIMAGE; !50000460_0080_1。bmp}


丝织品不仅成为统治者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而且还成为他们死
后的殉葬品。考古工作者在洛阳等地商朝贵族的墓葬中,就曾发现了不少腐
烂的丝织遗痕。在河南安阳还发现了商朝一个埋葬马车的车马坑。马车是当
时大贵族的殉葬品之一,一般埋在坟墓的前面。这些殉葬的马车上面,覆盖
着朱红色的布帛,由于年代久远,布帛已经腐烂,但它留在土中的残迹,还
看得十分清楚。

随着丝绸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技术也有了进步,发明了织花技术。
这对人类的物质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贡献。织花的丝绸也是在河南安阳一个
商朝贵族的墓葬中发现的。这块织着回形几何花纹的绢子,包在一个铜钺〔yuè 
月〕上面。这种铜钺是死者生前用来作礼器的,死后用织花绢子包起来放入
墓内作殉葬品,后来绢子腐烂,就在铜钺上留下了花绢腐蚀的残痕。

此外,在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一把商代遗存下来的玉戈,这把玉戈也
残留着几种丝织品的残迹。其中有一处保留着清晰的雷纹绮的残痕。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创造丝绸的劳动大众,却过着
牛马不如的生活,劳动人民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可以随便杀戮或出卖,据
周代(约前11 世纪—前770 年)舀鼎的铭文记载,用一束丝一匹马,就可以
交换五个奴隶,说明奴隶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是非常残酷的。

(2)精细的分工
商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官府专营的丝织手工业,它和民间的丝织业同
时发展着。官府为了便于管理手工业生产,设置了号称“百工”的各级官吏。

①。。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一种文字,称为甲骨文。

在丝绸生产方面,周朝政府设立了“典丝”官,专门负责丝织品的质量检验
以及原料储存和发放等事务。另外还设立了“筐人”和“■〔huāng 荒〕人”,
负责煮练丝帛;设立了“染人”,负责丝帛及其他纺织品的染色;设立了“画”
和“缋”〔huì绘,就是画花纹〕,负责丝帛和其他纺织品的画花绣花等装饰
加工;设立了“典妇功”,管理纺织生产。因为当时从事纺织生产的,主要是
妇女,所以把纺织劳动称为“妇功”。

那时候,王室四时八节①的礼服和各种仪仗旌〔jīng 京〕旗,帷幕巾布
等等的织造,也都有专官管理。这些东西大都用丝绸来制作,足见周朝官府
工场的丝绸生产,规模是相当可观的。丝绸生产的专业分工,也是很细致的。

当时,除了官府专营的丝织业之外,民营的丝织业也十分发达。政府设
有“载师”官,负责管理民间的丝织业生产。我国西周到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年)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诗篇描绘了妇女们养蚕
织帛的劳动情景。比如《豳〔bīn 宾〕风·七月》的第二、三两章,就有好
几段是叙述养蚕织帛的景况的:

春日載阳,
有鸣仓庚。
女执懿〔yì益〕筐,
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
蚕月条桑,
取彼斧斨〔qiāng 腔〕,
以伐远扬,
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jué决〕,
八月載绩。
載玄載黄,
我朱孔阳,
为公子裳。
〔译文〕春天里好太阳,
黄莺儿叫得忙。
姑娘们拿起高筐筐,
走在小路上,
去采鲜嫩的桑叶。
三月里修桑条,
拿起砍柴刀,
太长的枝儿都砍掉,
拉着嫩枝儿绑绑牢。
七月里伯劳鸟叫得欢,
八月里绩布更要忙。
染出丝来有黑也有黄,
朱红色儿更漂亮,
得给那阔少做衣裳。


①。。 八节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

(3)“织锦”的出现
“织锦”是一种多彩织花的高级丝织品,这种华贵的丝织品在西周已经
出现了。《诗经》里,就有不少地方提到“锦”的名称,例如:

萋兮斐兮,

成是贝锦。

角枕粲兮,

锦衾烂兮。

锦衣狐裘。

衣锦褧〔jiǒng 冏,麻衣〕衣,

裳锦褧裳。

彩绸亮啊花线明啊,

织成贝纹锦。

《小雅·巷伯》

漂亮的牛角枕啊,

闪光的花锦被。

《唐风·葛生》

锦衣狐皮袍子。

《秦风·终南》

锦衣外面罩麻衣,

锦裳外面罩麻裳。

《郑风·丰》

《诗经》里有“锦”字的诗句还很多,我们不能一一引述,仅从上面所
引的一些诗句里,就可知道锦的用途已经很广泛,人们用它来做上衣、下裳
和被面等。

1975 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宝鸡茹家庄发掘了两座西周奴隶主贵族的
墓葬,出土了的文物中有一些玉蚕和丝织品的印痕。丝织品的印痕有些附在
铜器上,有的附在尸骨下面淤积的泥土中。这些丝织品有的是三、四层堆叠
着,可见在埋进去的时候,数量是相当多的。编者曾对这些丝织品的标本进
行分析,认定品种有绢,经锦,和用“辫子股”针法绣成图案的刺绣,绣针
针脚整齐,技术很纯熟,朱红色的地子和石黄色的绣线,色彩至今仍鲜丽如
新。经锦是用两组以上的不同色的经丝,直接在织机上织出花纹,以一色作
地纹,另一色作花纹。经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丝绸织花技术的重大发展。
这种经锦在辽宁省朝阳县西周墓和山东省临缁东周墓出土的丝织品中,也曾
经发现过。

(4)丝织生产遍九州
春秋、战国(前475—前221 年)时代,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工具进行生
产,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丝织品的生产也更加普遍。据史书记载,当时九


州①中的大部分州,如兖、青、徐、扬、荆、豫等州,都能够生产丝织品了。
其中,兖州蚕桑很盛,出产“织文”——一种织着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青州
出产檿〔yǎn 演〕丝(野蚕丝)。徐州产玄纤、缟〔gǎo 稿〕,玄纤是黑色的
细绸子,缟是一种未经染色的薄绸。《战国策》②里有这样一句话:“强弩(有
臂的弓)之末,力不能入鲁(今山东)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强弩虽然
能够射穿坚硬的铠甲,但是到了力将尽的时候,就连很薄的鲁缟也射不透了。
扬州出产织贝,织贝大概就是贝锦一类的东西,花纹和花贝壳上的条纹很相
似,所以称为“织贝”或“贝锦”。荆州出产玄、纁〔xūn 勋〕、玑组,玄
是黑色,纁是用茜〔qiàn 欠〕草多次浸染而成的红色;玑组就是穿珠子用的
丝带。豫州出产纤、纩〔kuàng 矿〕,纤是细绸子,纩是丝绵。

丝织品生产日益扩大,它的用途也越来越多。诸侯朝见天子以及诸侯间
互相拜访、集会结盟等重大政治活动,必须用丝绸和美玉等物作为礼品。比
如,当时作为礼品的六种美玉当中,璧玉③必须配上帛,琮玉④必须配上锦。
《战国策》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