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湖中国-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爹”、“干妈”,在南方也称“契父”、“契母”。在改革开放前,认干亲是南方城乡泛化的习俗,普及程度高,大多数百姓都有干爹、干妈。以福建为例,建国后民间拜干亲习俗实际上已经很松散,并不需要特别的仪式(不像江湖帮会歃血为盟),只需要简简单单的一捆猪脚和几束细面。一般来说,拜亲理应具备几点:首先双方父母是熟人朋友,有加深关系和结盟需要;其次,从迷信说,孩子拜一个合生辰八字的干妈也好养活。综合来看,在福建沿海一带拜干亲习俗,是家庭结盟诉求和神秘主义信仰的结合物。

  确立干亲关系后,孩子与干爹妈的关系被塑造成类似家族内的亲子关系。有这层伴随孩子成长的十几年的深厚关系作基础,孩子成年进入社会以后,就可与干亲家庭之间在生存上、在利益上相互帮助,干亲家之间变成真正的关系户。

  “面对面”,处得好

  上述生成“关系”的资源,不管先天后天,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提供了一种条件,让俩人能在特定时空里面对面交往。读者须格外留意,妙处就在“面对面”,这是所有传统文化的共有特征。只有经过“面对面”,上述十七种人际关系才能够转化成“关系”,实际上除了先天资源外,后天资源早已经过“面对面”交往。这是关系产生的第二个要件,也是时间程序上的第二个步骤。

  后天的渊源诸如朋友、同事、同学、战友等等,必有一段亲密相处的历程,方才构成关系,原本没有机会亲密的只好到酒桌上应酬,敬酒、“打通关”、划拳、嬉闹、黄段子……变得貌似亲密起来。而天生的资源诸如远房亲戚、同乡、世交,甚或还有名义上的假“战友”,要成为活的关系,还得加紧补上“面对面”这门课。补课的内容可以是任一形式的“面对面”——应酬、串门、往来、联络、聚会、送礼和宴请。上述十七种人脉,通过此种“面对面”交往,方可成长为关系。

  反过来,根据“面对面”标准,反向推论关系生成的过程,必使我们得出结论:必有一些无法“面对面”的人际关系,不能转化成为真正的关系——搞关系、走后门意义的关系。

  哪些人不能“面对面”呢?我们很容易找到答案。

  面对面交往的群体属于初级群体,而不靠面对面交往的群体属于次级群体。次级群体是靠抽象符号联结和维系的群体,譬如现代团体、跨国公司、互联网虚拟社区等等。抽象符号及其信息通道包括:法律、文书、文件、信件、电话、传媒、契约、章程、纪律、通讯、互联网等等,它们是现代社会团体内部和团体之间的主要传递媒介。譬如法官与当事人之间、记者与读者之间,老板与员工之间、市长与百姓之间,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书记与党员之间,互联网友之间等等,都建立在文本、书证、法令等间接、抽象的联系方式基础上,他们可能因某种方式见面,但不以此为必要条件。因此,除非他们原来就私底下相识,否则不能成为“关系”,不搞请客送礼,不做人情还人情。

  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与“关系网”社会,在性质和结构模式上的根本差异。

  启动人情

  有人脉、有面对面后,是否就是关系呢?还不一定。这里缺第三个要件:人情。

  就本来面目说,亲戚是亲戚,朋友是朋友,师生是师生,同事是同事……这些人际关系早在远古时代就存在,何以近代才大肆卷入关系?何以关系网至近代以后才大肆泛滥?一般的人际关系蜕变成“关系”,需要近代社会的江湖土壤催化,缺少这一环节断然不可。换言之,需要一种制度环境,人际关系才变作可以搞关系的“关系”——被异化的、利益化的人际关系。这个制度环境就是人情。

  人情制度是一种心理认同,相互之间把对方当做人情交换的对象,相互委托办事的对象。你帮我忙,我帮你忙,你卖我人情,我还你人情。一来一去,都在规矩下进行,这是做关系的最后一道程序,即人情程序。而人情的规矩,就是人情制度。

  用大白话说,如果亲戚、朋友、师生、同事等人脉不仅停留在感情和伦理上,而是开发成社会通道从事相互合作,进行利益交换,并遵守一定的人情规则,那么,就生成了江湖意义上的关系,即走后门、搞关系的“关系”。

  综上所说,关系的三个要件是:

  (1)人脉背景;

  (2)面对面的交往经历;

  (3)启动人情程序。

  “能人”和“活络人”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认识的一位投资商到异地发展商业项目,前后大约一年余,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他在家中搜索枯肠,整天在思考目的地有哪些现成熟人,各自在当地有何基础,或者通过省里哪些熟人可以打通当地,然后预约省里的朋友前往目的地。主要工作是成天打电话,做记录,然后做好打关系的规划。

  第二阶段,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开始驾车前往当地投石问路,登门拜访当地老乡、朋友,通过他们结识另外的朋友。每日请客送礼,天天酩酊大醉。

  第三阶段,几顿盛宴、几番厚礼之后,大家关系开始套近,变得熟悉随和起来,称呼也慢慢改变,逐渐构建朋友、哥儿们的语境。于是,通过新哥儿们再结识其他相关部门的官员们,开始第二轮请客送礼。数月热乎劲儿后,主人公就成了当地官场的红人,局长科长们的江湖弟兄。时常在宴会上只顾说笑,但凡宴毕,对方一抹嘴油,高兴撂下一句:“有事尽管找我”。至此,主人公在当地急需的关系网初步建立,序幕方才唱罢。日后,投资项目逐个登场,一切好说好商量。

  依上世纪90年代初行情,一个人到南方沿海中小城市投资,打通关节前期费用大约在几十万元上下,具体花费与公司规模、公关形象和气派有关。当然,这只是开场鸣锣,尚未入正戏。打通关节是一种比喻,属于中医经络理论的说法,中医认为真气在体内运行经历小周天和大周天循环,所以练气功要从丹田开始,沿着任督二脉打通逐个穴位,然后通百会、入涌泉,完成大周天循环。

  观察身边社会可以发现,每个人的关系诞生都是一个富于戏剧性的故事,不管前辈恩情,还是今生偶遇,都有说头。不论谁,如果叫他说某一门关系如何得来,只要他敢于启齿,通常都是很生动的故事。生活总是比书本更富有生命力,这些故事能够反映民间社会运行的真谛,而不是书本上的矫情。

  通常,一个中国人关系圈的形成,是一个缓慢自然、甚至不由自主的过程,就像炖老鸡靓汤,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个人主观能动性虽在其中发挥作用,但是很有限。个人关系圈中的核心,譬如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和同乡等,属于个人不能选择的对象,带有不可抗拒性质。对于一个将要进入关系网络的年轻人来说,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资源供自己支配,大半属于听天由命。父母们的作用可能比子女本身相对主动一点,某些功利心强的父母可能会做一些主观努力,诸如替孩子攀干亲、送孩子到贵族学校读书,希望孩子将来跻身上层社会,积累达官贵人的人脉资源。但综合世情来看,这一部分因素在全部关系网中只占很小比例。大部分关系是命运安排的,这一生你将要结识的同学、同事、战友到底是谁,都是很偶然的。

  然而,听天由命只是普通人的命运。生活中总有极少数人,他们的关系圈是精心设计的,而且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营造的。这种人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名称,或者说全国各地都有专门称呼,但不统一,譬如“老江湖”、“老油条”、“本事人”、“能人”、“活络人”、“二哥”、“掮客”、“中人”、“交际花”、“肉弹”、“捞仔”、“滚友”、“搅屎棍”……这里我们不妨中性地称为“活络人”。

  普通人与活络人不一样,普通人搞关系肯定有点吃力,因为关系网应酬没日没夜,违背普通人的生理规律,超出普通人精力、胆量和酒量负荷。而活络人置身关系网仿佛如鱼得水,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他们的关系网不是听天由命得来,而是根据生活需要刻意开发出来的。他想认识谁就认识谁,想热火就热火,想冷淡就冷淡,圈子漂移着,随着自己利益中心转。这一类人,在各省市、各行业、各机构都存在,而且随近代江湖体制繁荣日盛,大江南北无一不见活络人踪影。中国人只要是在酒桌上应酬,就不缺这种人。

  活络人营造关系网的特点,第一是“利益理性”:个人意志高度介入关系对象的甄别,有用的人交往,没用的人不搭理;第二个特点是“快餐化”:通常中国人关系圈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自发的过程,而活络人则不然,他们通过请客送礼、金钱铺路、银弹肉弹手段,把关系营造原本需要的漫长过程尽可能浓缩成一个短暂时间。好比用葡萄汁勾兑食用酒精,取代窖藏葡萄红酒,原本需要长时间酿造和窖藏,现在只需要酒精掺果汁,几分钟搞定。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社会变迁加快,法制规范的建设跟不上,社会秩序露出制度真空。于是,江湖体制乘虚而入。除了“黑社会性质团伙”外,民间的关系网也越扎越大,特殊的生态环境使活络人大放异彩,活络人滚雪球似的日益增多,成为不少平民百姓羡慕的榜样。一时间,学习活络人搞关系在民间十分流行。通常在关系网中,活络人既不直接求人也不实际做事,既不是供方也不是求方,只是一个中介,是关系网运作的中间人,是特权传递的润滑剂。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关系网的主要特征:层层传递和技巧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