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湖中国-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朋友

  近代以前,中国人尚不知“关系”为何物时,就已经拥有丰富的朋友文化。古时的朋友是真朋友,现在的朋友歧义纷杂,有些说不清了。朋友变成关系,是近代以后的事情。时常有人说:他在社会上有很多“朋友”,这里所说的“朋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朋友,其实就是熟人关系。他实际上在说:我有很多关系,可以办很多事情。只不过不愿直说,仿佛“朋友”是对“关系”的美容和修饰。除了假朋友外,真朋友自然也可以充作关系。友谊与功利,在没有利害冲突时并没有矛盾,反而因互相帮忙能够加深友谊。以关系而论,在利益的方面,真假朋友并没有差别。

  5.同学

  所有相处过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关系”,也有可能不成为关系。相互帮忙是内容,找个理由是形式。凡是曾经在同一个学校一个班上过学,曾经朝夕相处过,都可能成为日后的关系,同窗经历是日后成为关系的依据。私交良好,日后自然可以直接进入关系,加以利用。如私交平淡,但毕业后进入同一生活圈,客观上产生相互关照需要,则一般都会以“老同学”相称,加深“感情”,巩固关系。

  6.校友

  校友与同学似而不同。同学原来相识,有交往基础。称校友的,读书时虽然在一个学校,但不在一个班一个年级,或者根本不在同一时期上学,大多不认识,或者不熟悉,这就比同学关系浅。尽管浅,关系学的技术体系同样有办法套近乎,促交往,最后弄得校友比同学亲热也有可能。原本不熟悉的校友,变成熟的、活的校友,重要在于两人的生活进入同一圈子,客观产生通过人际关系渠道相互帮忙的需要。物质生活匮乏时,公共资源紧缺时,人脉变得尤其重要,人脉的开拓自然延及校友。校友身份,被关系网充作一个可供拓展的关系资源,这是它的潜在价值。反之,如果宪政、市场经济和公共资源运作恰当,物质生活丰富,百姓就不会关心关系网这样一种“二渠道”,一般的陌生校友就不会进入话语中心,也就无所谓校友不校友。校友仅仅是一种校藉缘分,不会演变成日常生活中相互利用的关系。不认识的校友变成熟悉的校友,母校必然成为两人的谈资和共同的话题,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两人的合作利益。不能合作或不能互惠,这样的校友毫无实际价值。

  7.街坊邻居

  比邻而居叫做邻居,同一街巷称作街坊。

  坊,曾是古代城市社区的单位,今天泛指住址附近的居民。这两种人虽相差不大,但有亲疏之分。中国人来往讲地缘地利,家门挨得近,相互串门多,照应就多。邻里之间两家越近,交往机会就越多,就越容易亲密,当然因吵架交恶要除外。此外,中国人还讲缘分,住得稍远,如两家人投缘,关系也可以亲密。反而若住得近,但不投缘,是非口角也很多。所以,关键看交往这个中心,这是关系的要点。在城里人尚未搬进公寓楼之前,中国人普遍有串门习惯,串门是交往的一部分,尤其在无事时候的交往,特别被人看重,因为你一直想着他们,而不是有事的时候才想起他们。因为串门是无事时候的情分,它的心理效果十分显著。无事串门,待到有事的时候求助,便十分自然,就着那股热火劲儿,对方也不好回绝。假如有事才登三宝殿,肯定为时晚矣,就是送重礼,追加人情,能不能成为关系也很难说。

  在农村,街坊就不叫街坊,叫做“同村”。常常,同村是堂亲或者远亲。中国村庄多由同姓宗族构成,有些村庄有两姓或更多姓,但很少有百家姓。至少在改革开放以前,村庄还是宗族的载体。这种状况,至今基本格局没有大改变,大多数内地村庄仍然是宗族载体。

  8.同事

  曾经或者现在的同事,只要私交良好就可以当作关系,以便将来办私事。在关系网的语境里,同事已经是私交不错的对象,这与正式文本上介绍的“同事”含义已经不同。同事之间哪怕私交一般,只要没有过节的,凡有事相托,抹不开面子,相互帮忙难以回绝。

  9.同伙

  同伙与同事近似。同事在同一机构中共事,而同伙带有合伙的意思,通常是生意或者某项社会活动合伙。有合伙,就有人情,有人情,就会相互帮忙。

  10.战友

  战友可以看作是曾经在军队里的同事。关系学看“战友”,并非现役军队里的战友,而是转业、复员以后的战友,通常称“老战友”,意思是不是新战友,不是现在的战友,而是过去的战友。若是现在的战友,那就没意思了,营房里没多少关系好搞,比不得转业到地方,那是物欲横流、长袖善舞的大舞台。战友转变为有战略意义的合作关系,通常在复员、转业以后,在地方不同行业工作,拥有各自不同资源和便利,相互之间具有互助的诉求,也具备特权优惠的便利。

  譬如某一个地方,区委书记、外经委主任、建行行长三人是公认的“战友”,酒桌上到处都这么说,三人相互之间也这般介绍,大家信以为真。所以,听众一直当他们曾经在一块摸爬滚打,生死与共。若干年后,一次闲聊,才知道他们原本并不相识,只不过先后不同时间在同一番号部队中服役,时间和地点都不相同。这就很有趣了,服役的时间和地点都不同,还能普遍被当作“老战友”,这就是关系学的学问了。事实上,恰恰是不成文的关系网惯例,将他们算在“战友”账上。

  战友关系的成分略有些模糊。有些战友确实是朝夕相处的亲密同伴,一起摸爬滚打;另一些战友仅仅是当时的同事,隶属同一部门或驻扎同一军营,不经常见面。这些人原本不亲密,转业复员后反倒因利害关系变得亲密了,整天“老战友”叫个不停;还有一些战友,其实服役期间根本不相识,只不过隶属同一军队番号而已,就凭这点瓜葛,他们在复员、转业之后,因相互依存的需要,于是在酒桌应酬上开始互称“战友”,外人也逐渐认同这种战略同盟关系。这种关系与同乡的说法颇有几分相像,先是从某个共同隶属的抽象符号出发,然后相互套近乎,越走越近,变成跟真战友无异。

  11.师生和师徒

  大学里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名师耄耋之年不能授课,但是研究生报考者仍趋之若鹜,手下的在读博士数十,硕士不计其数,每人与导师见面一分钟都摊不到,大师连有些学生名字都叫不全。趋之若鹜,关键是大师深厚的人脉令学子垂涎欲滴。将来,挂着大师弟子名分,日后混社会十分方便。

  就关系学而言,师生之间仅仅是加进等级的同学关系而已,他跟同学关系一样朝夕相处,唯一不同他是老师。教学过程是一种面对面交往,容易积累私人感情,为日后关系互惠打下基础。与同学不同,师生在名义上——在礼俗上,具有上下之分。“上与下”等级是关系网结构系统中的三要素之一,另两种是“内与外”和“亲与疏”。在很大程度上,师生相托办事可以看作类似同学关系,但是在实践中,等级成分确实影响了师生交换的平衡点。老师托学生办事,对学生有一种压力,很难推托,而且事后所欠人情也少,人情债与“师恩”部分相抵消。学生托老师办事,虽也顺理成章,但是回报的代价也要相对大一些,因为要考虑师恩的背景。

  至于师徒,情形与师生相仿。但是在旧社会行帮中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帮训,所以师徒之间通常比师生还要亲密,介于师生和父子之间。

  12.同党

  同一党派或团体,称同党。同党在公共事务中是同事,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变成私交的关系。

  13.上下级

  上司和属下之间,一起工作,部分像同事,但上下级之间又等级明确,所以又部分像师生。然而剔开这一点,它与一般同事没有根本的差别,只是运作起来,必须注意上下尊卑,维护各自的面子。上下级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元素,是形成官场派系的根源,按官场话语叫做“一条线”,或者“背景”,或者“靠山”,或者“山头”。这种上下级关系,不是一般的同事关系,而是官场上的权力依存系统,结构非常牢固,是关系网形态的典型代表。中国官场史上的许多晋升、调任事务,都是在这条线上完成的。

  14.结拜

  结拜即拜把子兄弟、金兰兄弟。

  结拜是古代社会沿袭已久的习俗,一般来说,古时结拜金兰与移民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因为离开家乡,远离宗亲,结拜兄弟才变作一种补充。反之,若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家耕读生活,同村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结拜便丧失实际意义。所以,结拜的两个要点,一是坚持家族伦理,二是有移民背景。

  离乡的人们结拜后成为异姓兄弟,兄弟之间除了信仰和感情,余下即是生存互助,那是一种不言自明的义务,甚至是唯一的宗旨。结拜源于一种责任伦理,双方都有责任延及对方,尤其大哥对小弟负有更多义务,这就不仅是地位倾斜,而且也是义务反过来倾斜。基于这种义务,就演绎出一种现象:初到异地的青年男子为了谋生,总是主动认当地有势力的人做“大哥”,只要对方不拒绝,这层关系就算在名义上成立了。一旦关系成立,凡事找大哥帮忙就有合法性理由,大哥关照一下亦在情理中。

  15.干亲

  干亲系统包含如下称谓:干爹妈、干儿女、干兄弟姐妹。一旦拜了干亲,以上称谓必然发生。干兄弟姐妹,也就是干爹妈的子女。

  “干爹”、“干妈”,在南方也称“契父”、“契母”。在改革开放前,认干亲是南方城乡泛化的习俗,普及程度高,大多数百姓都有干爹、干妈。以福建为例,建国后民间拜干亲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