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故宫史话 作者:单士元-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鞴臃⒕蚩脊胖锌梢苑⑾郑侵趾阑牟季帧⑿畚暗钠恰⑼暾慕峁挂丫锏礁叻濉K未你炅河钟兴⒄埂V泄攀逼谡饬酱看蟮姆饨ǖ酃诙汲枪婊⒐钣ǚ矫娑加邢嗟备叨鹊某删停逑至说笔闭巍⒕煤臀幕矫娴乃健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汉族当政的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元代蒙族统治集团手中夺取政权后,曾在建都问题上产生了几次动摇。这从他决定在南京称帝之后,又在凤阳大规模营建中都皇宫就可以看得出来。确定在北京建都乃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历史上记载,营建北京皇宫以至都城,是以南京为蓝图而“宏敞过之”。但事实并不全是。事实上北京皇宫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凤阳皇宫的规模和体制营建的。

  凤阳(临濠)是朱元璋的故乡,是淮河流域的枢纽,漕运供应比较方便。尤其是元代灭亡之后,江南元气尚未恢复,农民起义的力量仍有重新发作的可能。因此朱元璋把凤阳作为抚陷江南、控制中原的地点。在南京重修了原来的吴王宫之后,便把全国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到凤阳皇宫和都城的营建工程中。时间进行了6年之久,由于工匠的反抗和暴动,营建皇宫的工程并没有最后完成。朱元璋反回头来“罢中都工程”,第二次重新建南京的宫殿。

  凤阳的宫殿,在明末经过农民起义的烽火,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在崇祯朝攻入凤阳,再加上清代二百多年的颓圮,早已成为一片废墟。从目前考古的著述来看无论从宫殿的布局、名称以及规格和北京故宫比较都有惊人的相似。尤其是从午门到三殿这一坐朝的地区,基本和北京宫殿的“外朝”吻合。看来,明代洪武初期“罢中都役作”而重建南京宫殿,本身就是以凤阳作为依据和借鉴。永乐初期朱棣攻下南京,北京(当时还叫北平)一度作为陪都(行在),凤阳失去了作为陪都的资格,因而在永乐四年以至十四年大规模营建北京皇宫时,只提照京师南京的规制。其实明初真正下功力营建的宫殿是凤阳。确切地说,应该是以凤阳为蓝图而“宏敞过之”的是过于南京。

  无论是南京还是凤阳的宫殿,其设计也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依据前朝历代皇宫的规制。朱元璋在营建凤阳和南京之前,曾专门派遣官员到长安、洛阳、开封,对唐、宋以来的宫殿以及都城建设作过考察,参考历代宫殿规制而有所发展。因此南京和凤阳的宫殿无论在宫殿布局、坛庙规格、宫门座落、殿堂结构以及前朝、大内、宫苑的名称、制度都有汉唐以来的依据可寻。而北京宫殿在南京、凤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作为古建艺术的宫殿也是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一。到了明代已经发展到集大成的地步。因而作为满族上层统治集团当权的清代,承袭了明代的宫殿,没有做多大的变动。也就是说现存的北京故宫,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完整、最典型的宫殿建筑艺术。是世界上独具一格的和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之作。

  北京地区的皇宫建筑并不是从明代才开始出现的,在明以前北京至少曾出现过三个完整的皇宫建筑群。

  北京在历史上第一次作为都城是契丹族的辽南京。“城方三十六里、崇(高)三丈、衡广(厚)一丈五尺”。有八个城门,皇宫在京城的“西南隅”,地点相当于现在的广安门一带。广安门外的水塘还是当时辽代宫廷御苑湖泊的遗迹。这个皇宫曾经有过非常繁盛的记载。这个宫城“门有楼阁、毬场在其南”。它的东北隅有燕角楼,这个名称一直沿袭下来,音转变为“线阁”。

  到公元12世纪初,北方堀起的女真族对辽南京发动了突然袭击,一场兵燹烧掉了辽南京的大部。而后女真族在这里建置了金朝的首都——中都。公元1150年海陵王完颜亮天徳二年开始,营建了一座比辽南京更大的都城。“役民八十万、兵夫四十万、作治数年,死者不可胜计。”都城周围凡七十五里,城门十二,每一面分三门。”这个金中都座落在现在的宣武区,中都的西面南门称彰仪门,地点约在今广安门西一里多地,因而彰仪门之名一直在明清两代成为广安(宁)门的俗称。

  金代宫城比辽南京更为宏大豪华,除了承袭辽代个别宫殿外,重新营建的宫城吸取了汴梁的规制。公元1126年金的骑兵一举攻占了北宋的都城汴梁,抢掠杀戮之后俘虏了徽、钦二帝(赵佶父子),后妃宫女押送到当时的燕京(即原辽南京,当时尚未建中都)。东北近郊的延寿寺(今外延寿街)、同时把汴梁的皇宫洗劫一空。北宋“花石纲”名目搜刮民间血汗所营建的御苑统统被毁掉。金代皇室下令把珍奇的艮岳山石运到燕京,作为建造皇宫和御苑的装饰物。今天北海的白塔山上尚有艮岳石遗物可寻。

  汴梁的宫殿遭到了毁灭,但其中的大木建材是否被拆至燕京建筑皇宫,史无明文记载。但根据拆迁艮岳石的情况,拆迁宫殿有很大可能。不过金代营建中都皇宫确实是按汴梁的宫殿制度。“天德元年,海陵(即完颜亮)意欲迁都于燕,……乃命左右丞相张浩、张通,左丞蔡松年调诸路民夫筑燕京,制度如汴……改号中都。”(《元一统志》卷一“大都路条”)而《日下旧闻考》记:(金)宫室制度,阔狭修短,尽以授之左丞相张浩辈,按图修之。”这个图就是从汴梁画来的宋宫殿图。金代除了仿照汴梁营建了一座仿宋的都城和皇宫之外,还在近郊兴建了离宫御苑,其中最豪华的是中都东北近郊的大宁宫。这时第一次出现了琼华岛的名称,即今天北海琼岛的前身。其豪华富丽不亚于北宋汴梁的御苑。在兴建这座大宁离宫时,附近有流泉和稻田,岁获稻万斛。稻田被开凿成湖泊,积土被堆成琼华岛。

  到了1234年北方蒙古族骑兵在忽必烈指挥下,以席卷之势袭击了金中都,豪华的金中都和皇宫遭受严重兵火而成了一片废墟。连忽必烈自己也无法住到皇宫。但他选中了仙境一般的大宁离宫,住进了广寒殿。由于金中都的严重破坏已无法重建,加上漕运的原因,忽必烈决心在中都之北重建一座都城。皇宫以琼华岛为中心,修建了大明宫(今紫禁城址偏北)、隆福宫,兴圣宫(在今北海西侧)。形成三宫鼎立的布局。京城的规模“方六十里、里二百四十步”。南城墙位于今天的长安街一带,而北城墙则在今天北郊的土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元大都,即今天北京城的前身。而原来中都的居民区被称作“旧城”。

  元大都的规模,远远超过了金中都。欧洲13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行记》中,对“汗八里”(即当时的大都)和皇宫作了具体的描述,元代皇宫的豪华富丽被描写得如同人间天上,汗八里的雄伟和富庶被形容得举世无双。因此,成为西方航海家和商人向往东方的吸引力之一。

  元代的大都城随着1368年明北伐军的攻占,结束了元代统治,被改称北平。到1416年;明代第三个皇帝朱棣重新定为京师,开始了大规模的重新营建,才出现今天的紫禁城。元隆福、兴圣二宫先后被改建成西苑即今北海、中海一带的规模。

  公元1644年明末最大一次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率领下,攻下了北京。在皇宫武英殿宣布了大顺朝的建立,几十天后在满族清兵的侵袭下撤出北京。当时南明的记载根据谣传说李自成把皇宫付之一炬,这是不确的。事实上李自成撤离北京时皇宫并没遭到破坏。满族上层统治集团轻易地继承了这座皇宫。“清承明制”,二百多年来只在东西两路作过一些改建,这就是今天的北京故宫的全貌。

  1948年北京发生有史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北平得到和平解放。历经五个世纪沧桑的北京故宫从此属于人民了。

  在我国历史上像北京这样经历了如此反复的民族战争,复杂的阶级斗争以及规模巨大的建设工程,为其他城市所罕见。从时间上看,它经历辽、金、元、明、大顺、清,至辛亥革命终于得到解放。从民族方面看,它经历了汉、契丹、女真、蒙、满等多民族上层统治集团的更替。人民革命力量的兴起,各个民族间文化上的交流、吸收和扬弃。北京故宫倒是一个绝好的见证。它是这些民族建筑艺术之集大成。其工程之艰巨、规模之宏伟、工艺之精巧、创造性之丰富,为世界所少见。它不仅是东方的瑰宝,也是世界上的奇迹。 




 
北京故宫随笔






    我们游览故宫,一般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走过石板御道,眼前就是用青砖铺垫的故宫正门——午门。仔细观察,午门面积呈现凸字形,中有重楼。正面有三个洞。两侧有左右掖门。按皇宫里的规定。中门专供皇帝出入。到了清代,新科状元、榜眼、探花,发榜这天可以从中门进出一次,此外,皇帝结婚时,皇后可乘轿子中门进宫。其他文武进士按会考的名次,单数走左掖门,真是等级森严,不得违背。午门的整体造型宛若展翅飞的凤鸟,所以又称“五凤楼”。 
    据记载:明代午门前是皇帝“延杖”朝臣之地。每年正月十五日,午门悬灯结彩,皇帝赐宴百官,并亲临观灯,与文武大臣一起赋诗,称为灯车。清代,午门是皇帝每年冬至颁发翌年历书之地:战争胜利在这里举行“班师”、“献俘”仪式。从午门到端门两则的庑房原有朝房。东庑房设有吏、户、礼等公署;西庑房设有兵、刑、工等公署。 
    进入午门,我们见到的是外朝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文华、英武两殿为两翼。文华殿后便是放《四库全书》的文渊阁。黄色的琉璃瓦,在夕阳的余辉照射下,闪闪发光,犹于一道金色长城。从大殿的门牌上得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