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音乐史书-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官]《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
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赛鸿秋》、《随煞》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剧情的要求,套曲的形式是丰富而灵活的,如《窦

娥冤》第二拆:

[南吕]《一技花》、《梁州第七》、《隔尾》,《贺新郎》、《斗蝦■》、《隔

尾》,《牧羊关》、《骂五郎》、《感皇恩》、《采茶歌》、《黄钟尾》

中间用两个《隔尾》隔开,可见这是用三个缠令联成的一首套曲。其实
《隔尾》的运用非常自由,它与其前联接的曲牌的数目也没有定规,所以这
种套曲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又如《黄梁梦》第二折:

[商调]《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醋葫芦》、《么篇》、《么

篇》、《么篇》、《么篇》、《么篇》、《么篇》、《么篇》、《么篇》、《么篇》、

《后庭花》、《双雁儿》、《高过浪来里》、《随调煞》
把《醋葫芦》及其八个变体,夹在《金菊香》与《后庭花》之间,显然这是
一种缠令兼鼓子词的形式。而《窦娥冤》第三折[正宫]《端正好》套曲则
用《耍孩儿》及其三个变体“三煞”、“二煞”、“煞尾”(尾声)接在《鲍
老儿》之后。所以它的形式随内容的不同也是有相应变化的。又如《㑇梅香》:

[大石调]《念奴娇》、《六国朝》、《初问口》、《归塞北》、《雁过南楼》、

《六国朝》、《喜秋风》、《归塞北》、《怨别离》、《归塞北》、《净瓶儿》、

《好观音》、《随煞尾》

在《六国朝》与《归塞北》中间插入不同的曲牌,出现两次,可以说这又是
缠令兼缠达形式的一种变休。此外,如《九转货郎儿》的形式因前面已经谈
过,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元杂剧的著名演员有珠帘秀、天然秀等。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演员,
如旦色米里哈就是其中之一。元·夏庭芝《青楼集》说他“歌喉清宛”,“专
工贴旦杂剧”。


元杂剧的唱法,多半由一个角色(旦或末)主唱全剧,其他角色或唱楔
子,或者说白。如《窦娥冤》一剧,就由正旦(窦娥)一人连唱四折的四个
套曲,冲末(窦天章)唱楔子的只曲,卜儿(蔡婆)、净(卢医)、副净(张
驴儿)、孛老(张父)、孤(楚州太守桃杌)、外(监斩官)等说白。不过
也有例外,如《东墙记》第二折就由董秀英与梅香两人轮唱一个套曲,第三
折就由马彬、董秀英、梅香三人轮唱一套,第五折则由马彬唱一套中的前后
九曲董秀英唱中间的四曲。《东墙记》的这种例外,很可能是受了南戏的影
响。

元杂剧的伴奏乐器,以笛、鼓,板为主(见元泰定间杂剧演出图),有
时也加用笙、琵琶、三弦、锣等乐器。可见这种乐队是由鼓板乐队吸收其他
乐器组合而成的。

元杂剧在大德前后(1297~1307 年)其活动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
逐渐向临安移动。到至顺年间(1325—1330 年),临安已成为全国杂剧的中
心。这个时期,杂剧创作虽然很多,但由于作者严重地脱离现实生活,更多
地从故纸堆中去发掘创作题材,所以逐渐走向衰落,以至于被新兴的南戏所
取代。

关汉卿及其《窦娥冤》

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今北京)人,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他的生平
记载极少。钟嗣成《录鬼簿》挽词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捏杂
剧班头”,擅长编剧、导演,甚至还能“躬践排场,面付粉墨”(明臧晋叔
《元曲选》序),亲自登场表演。他在散曲《不伏老》中曾自称:“会弹丝,
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就是说,他能演奏各种管弦乐器,
也会表演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歌曲和舞蹈,是一个精通音乐的戏曲家。

关汉卿活动的年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元代统治者分中国
人为蒙古、色目,汉人(北人,女真、契丹)及南人四等。关汉卿属于汉人,
他和当时许多汉族士人一样,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因此只好把自己的生活
道路转向下层社会,在书会、勾栏、瓦子里发挥他的才能。由于他长期生活
在下层社会,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痛苦,同情他们的遭遇,因
此,尽管法律明文规定,“妄撰词曲犯上恶言”是要被杀头或流放的,但他
仍以“一管笔在手,敢搦孙吴兵斗”(散曲《大石调青杏子·骋怀》)的气
概,写下了大量揭露现实黑暗政治的优秀剧作,如《感天动地窦娥冤》、《赵
盼儿风月救风尘》、《包侍制三斟蝴蝶梦》等等,向恶势力作了坚定的斗争。

在关汉卿的剧作中,《窦娥冤》是一部典型的作品,此刚写于元世祖至
元28 年(公元1291 年)以后。它通过善良妇女窦娥被诬陷致死的故事,揭
露了元代宫史昏庸,流氓横行,人民生活困苦,生命毫无保障的黑暗现实,
在当时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窦娥冤》音乐的原貌已无法确切知道。明代著名戏曲家沈宠绥曾经指
出:“北曲元音”(元杂剧音乐的原貌),由于“沉阁既久,古律弥湮”,
当时已出现“有牌名而谱或莫考”,有曲谱而板或无徵”,“或有板有谱而
原来腔格,若务头、颠落、种种关捩子应作如何摆放,绝无理会其说者”的
情况。并且认为只有在昆曲艺人中间可能还保存着一部分“未尽消亡”的“北
剧遗音”(《度曲须知》)。现存《窦娥冤》,窦娥唱的《端正好》、《滚


绣球》、《叨叨令》三个曲牌就是从昆曲《金锁记·斩窦》折中找出来的。
它的歌词与关汉卿原词基本相同,曲调悲愤交加、激昂有力,成功地刻画了
窦娥被绑赴法场时的坚强性格:

这段音乐看来可能还保留着元杂剧音乐的部分特点。

《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每忻一个套曲。每个套曲曲牌的联缀形式相
当灵活。前面已经讲过,如第二折隔尾的运用,显然对剧情的转折或变化有
密切的关系。再如第三析打破了一般套曲的程式,在结尾连用《耍孩儿》及
其三个变体。如果剧作者在音乐上没有较深的造诣是不可能做到的。

南戏

南戏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 年)在浙东永嘉(今温州)一带的民
歌、曲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又称“永嘉杂剧”或“戏文”,
后来它又进一步吸收了唱赚、诸宫调及杂剧的新滋养,到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 年),它在杭州已风行一时,宋末又传到苏州一带。

宋代的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它
的剧目,不论是民间传说或时事轶闻,一般都有强烈的战斗性,例如宋末曾
风靡杭州的《风流王焕贺怜怜》这一出歌颂坚贞的爱情与抨击封建官僚贪暴
的南戏,就曾使一群与贺怜怜受同样迫害的女性因剧情的激发而设法逃跑
了。

元代初期,南戏作为南方的戏曲和南方人民一样受到歧视,但这并不能
阻止它的发展,相反它仍然盛行,而且还出现了龙楼景、丹墀秀等优秀的演
员与剧作家。他们创作并演出了大量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
的剧本,例如《宦门子弟错立身》就写官宦子弟完颜延寿马为了爱情甘心情
愿地去做“行院人家的女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然是一种对封建礼
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叛逆行为。此外,如写苏武出使“番邦”宁死不降持节
牧羊十九年终于回朝的《牧羊记》,写秦桧诬害岳飞的《东窗记》,在当时
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的确反映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思想要求。

南戏与元杂剧不同,其音乐由五声音阶构成,风格比较流利婉转,与用
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劲的杂剧(北曲)大异其趣。其剧本可长可短,所用的
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不受一折一个宫调的限制,而可随时转换宫调。其
套曲的形式则以缠令为最常用,而且各曲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些有定的方式,
例如《黄莺儿》之后一般总接以《簇御林》。此外,还运用了“前腔换头”、
“集曲”、“南北合套”等形式。

缠令一般可分为有“赚”与无“赚”的两类,有“赚”的如《张协状元》:

《赏宫花序》、《薄媚令》、《红衫儿》、《赚》、《金莲子》、《醉太平》、《尾

声》
无“赚”的如《杀狗记》:

《菊花新》、《粉蝶儿》、《石榴花》、《红芍药》、《大影戏》、《念佛子》、

《缕缕金》、《越恁好》、《尾声》
这可以说是无“赚”缠令的一种基本形式,实际上更多的还是一些变化的形
式,如《琵琶记》:

《挂真儿》、《五更转》、《前腔》、《卜算子先》、《粉蝶儿》、《好姐姐》、


《卜算子后》、《五更转》、《铧锹儿》、《好姐姐》、《前腔》、《前腔》、《前

腔》
这里把《卜算子》一曲分拆成前后二部分,再插入不同的曲调,从而与前后
各曲联成一个兼有转调货郎儿与鼓子词结构特点的缠令。

“前腔换头”的“前腔”,是指前一曲调的变体,也就是杂剧的“么篇”。
“换头”,是指每个变体开头第一句总要换用不同的曲调,例如《王焕传奇》
中的两段《渔灯花》:

渔灯花

《王焕传奇》
这两段《渔灯花》,描写的是鸨母将贺怜怜嫁给另一富室子弟高邈以后,王
焕非常气愤而向鸨母寻闹的事。可是由于前后段的故事情节有所发展,所以
后段采用了换头,改变节奏(板式)和缩减等旋律变化的手法。

这两段曲调的形式,就是“集曲”。它是由《渔家做》的首至三、《剔
银灯》的三至六,《石榴花》的末二句联成的,其实这种形式也就是宋词所
谓的“犯调”。

“南北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