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音乐史书-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板、小唱、砑鼓、叫果子等等。

城东一带的坊巷间,有几处固定的商品交易兼游艺场所,叫做瓦子、瓦
市或瓦舍。瓦子里设有用栏杆围起来的演出场子,叫勾栏。勾栏里有乐棚,
专业的民间艺人可以不管风雨寒暑,天天进行演出。

汴梁的勾栏,约有五十多座,最大的可以容纳数千观众。里面有许多杰
出的男女艺人,表演的节目也很多,如徐婆惜、封宜奴的小唱,张七七、王
京奴的嘌唱,董十五、赵七的影戏,孔三传的诸宫词,刘乔的杂■,孙宽的
讲史,张翠盖、张成弟子的杂剧,任小三的杖头傀儡,张金线的悬线傀儡,
李外宁的药发傀儡等等。这些项目吸引着无数的城市平民、手工业者,小商
贩、军士、商人、官史子弟以及少数的农民。当时几乎所有的勾栏,都是天
天客满的。

北宋的宫廷音乐机构,如东、西教坊与“钧客直”等,都设在汴梁。宋
初,教坊的组织尚正规化,分为大曲、法曲、龟兹、鼓笛四部。这种分法虽
有利于向精的方面发展,但只有在人才充实、乐曲种类变化不多的情况下,
才有可能。后来由于实际需要的改变,这种四部的组织形式就被另一种新的
形式所代替了。这种新的形式,就是按乐工擅长的技艺分为:筚篥部、大鼓
部、杖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板
色,杂剧色、参军色等十三部,这种分法必然使乐工们要掌握多种乐曲。钧
容直设于太平兴国三年(978),是军队里长于音乐的士兵组成的乐队,主要
演奏大曲、龟兹、鼓笛等部的乐曲。到北宋末年,随着民间音乐的勃兴,教
坊与钧容直已逐渐衰落,在宋徽宗的生日天宁节那一天,宫廷里开始有了民
间勾栏里艺人表演的杂剧的节目。

杭州,在北宋时已是国际贸易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靖康之变”
以后成为南宋的首都,改称临安。临安人烟的稠密、商业的繁盛与秀丽的景
色是北宋的汴梁所比不上的。

在南宋的小康局面下,每年那里成了那些不以国家危亡为念的官宦、富
商与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文人才子游闲寄情之地,也成了艺人们卖艺的好
地方。在那里表演的除了“社会”里的艺人外,更多的是一些参加不了社会


的“赶趁人”与“路歧人”。

“社会”是艺人的专业组织。南宋时杭州一地就有遏云社(唱赚)、苏
家巷傀儡社(傀儡戏)、女童清音社(队舞)、子弟绯绿清音社(杂剧)、
清乐社(清乐)、同文社(要词)、律华社(吟叫)等几十个社会,每个社
会起码有一百多个艺人,最多的竟达三百多人。每个社会都有各自的社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对艺术经验的交流、传授与艺术水平的提高起了
良好的作用。社会里的艺人除了节期及其他的临时性演出以外,主要在瓦子
的勾栏里进行定期的表演,他们的社会地位比之平常只能在酒楼茶肆卖艺
的。“赶趁人”,与平常只能在城内外空旷场地卖艺的“路歧人”来说都要
高一些。所谓“路歧人”多半是来自农村的破产农民,他们在失去土地之后
不得不靠卖艺来维持最低的生活,他们的社会地位比“赶趁人”还要低一等。

南宋的教坊设在杭州,但存在的时间不长,从绍兴十四年开始设立起到
绍兴三十一年因金人大举入侵而撒消止,前后只有十七年的光景。此后,南
宋宫廷虽然仍旧保留了教坊的旧名,但实际机构是不存在了,需要时由修内
司教乐所临时召集一批乐工,和孩子进行短期的练习,临时客串一下。这些
应召来的乐工,有的是在德寿宫充“使臣”的旧教坊的乐工,有的是调在临
安府衙前乐的旧教坊乐工;有的是钧容直的乐工;其余就是包括路歧人在内
的民间艺人,总称“和顾”。“和顾”的比例在乐工中越来越大,在一定意
义上,这个事实可以说是汉唐以来民间音乐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民歌

作为人民的心声,宋元时期的民歌中有很多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它们
是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产生的,对于封建统治者的营垒起着
猛烈的冲击作用。我们从流存下来的个别例子中可以见其一斑。

《臻蓬蓬》,又名《蓬蓬花》。它是宣和初(1119—1120 年)燕山(今
北京)地区人民利用女真族民歌创作的一首“新番嘌唱”。歌词是:

臻蓬蓬,外头花花里头空。
但看明年二三月,
满城不见主人翁。


唱时用鼓伴奏,每唱到曲尾,就有“蓬蓬蓬(鼓心),乍乍乍(鼓边)蓬,
是这蓬,乍”,用鼓奏出的一段“尾声”(《宣和遗事》)。这首歌反映了
燕山人民对契丹统治者的诅咒,表示了一定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信念。正因
为它唱出了人民的心愿,形式上也生动活泼,所以深受人们喜爱,不仅“京
师翕然并唱”,而且很快“传于天下”(宋·沈良《靖康遗录》)。

南宋中期词人杨万里在夜晚去京口(今江苏镇江)的船上,曾听到拉纤
的船夫们唱一首劳动号子:

张哥哥,李哥哥,大家着力一起拖。

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弯弯照几州。
杨万里说这首歌“其声凄婉。一唱众合”(《诚斋诗集》),看来它是一首
一人领唱众人帮腔的劳动号子,那凄婉的声音正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身受的
苦难。

歌中提到的“月子弯弯照几州”是一首产生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
1130)的江南吴地山歌:
《梦园曲谱》
吴钊译配

此歌最早见于未人话本《冯玉梅团圆》及明·冯梦龙《山歌》,两书均
只载歌词而未附曲谱。据现存明清传奇中的许多吴地山歌的实例来看,各曲
歌词尽管不同,但是曲调的基本轮廓还是一样的。其中明·邱园《虎囊弹》
传奇所用吴地山歌《九里山前作战场》,歌词格律——四句七言诗,与《月
子弯弯照几州》完全相合,其曲式结构与歌词结构又恰好吻合。所以,用此
曲配词可能较为接近于原曲的实际。

《月子弯弯照几州》产生于建炎年间。那时淮河以北广大地区已被女真
族建立的金朝所占领,南宋高宗皇帝不思北伐,只图苟安于江南一隅之地,
不营人民的死活。战火之中,大江南北,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首歌
就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实,曲折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和人民的离难
之苦。由于它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因此深受人们喜爱,直到明清时期还仍在
民间传唱。

再如元代施耐庵《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一章中讲到白胜挑着一担
酒上山时唱的一首山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对于当时下层民众遇到灾荒时的内心痛苦和不平作了深刻的揭露。
总之,宋元时期民歌的斗争精神和朴素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我国民歌的
优良传统。


三、宋词与姜夔的创作

晚唐、五代的曲子,到宋代称为“宋词”,或称“小唱”。宋代由于城
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城市勾栏、瓦肆里说唱、戏曲的发展,以
及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爱好,宋词在社会上风靡一时,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歌
曲形式。

北宋初年,由于经过了一段休养生息的时期,出规了暂时升平的景象,
文人士大夫普遍沉缅于纸醉金迷的小天地里,所以文人词仍不脱晚唐五代那
种“倚红偎翠”的陋习。北宋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矛盾的加深,词风有了转
变,开始出现了善创新曲的词人——柳永。柳永早年虽然“好为淫冶讴歌之
曲”,但他晚年大量羁旅行役之作,还是多少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找不到出
路的苦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他的词由于词曲紧密结合,便于歌唱,所以
传播较广,有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叶梦得《避暑录话》)。
柳永以后,大词人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相当的贡献。他一扫往昔文人词的脂香
粉气,树立了雄健的词风,如他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就以豪迈旷廓的
气概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追念了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所以无怪元·芝庵
《唱论》要说“关西大汉打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话了。北宋末期,统
治阶级已进入溃烂时期,特别是徽宗当政以后,情况更加严重。当时大晟乐
府(徽宗设置的音乐机构)的周邦彦等人,又把词拉回五代宋初的老路上去,
周邦彦本人会作曲,写了大量的“自度曲”,其中虽有一些较为可取的写景
怀古与抒写旅愁的作品,但绝大部分是描写酒色与风花雪月的艳词。

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在金的统治下展开了英勇的反抗斗争。他们曾在公
元1140 年前后响应了岳飞领导的北伐,但是南宋皇帝为了维持偏安的局面,
不惜将淮河以北的广大国土出卖给金国,害死了主战的岳飞,每年还要搜括
大量钱财向金纳贡。这种卖国行为,自然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也使这一
时期以爱国主义为主旨的文人词多少带有一些对统治集团表示不满的成分。
这个时期的著名词人有张元干、张孝祥,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他们继承
了苏轼的传统,唱出了一些慷慨激越的时代悲歌。

南宋后期,自符离一战(1163 年)以后,金国因内部矛盾已无力南侵,
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也满足于这种小康局面,当然更无北伐的雄心。因此,
在箫声花影之中、一种苟且偷安得过且过的风气很快就蔓延开来,充溢了当
时整个的上层社会。这种风气自然也波及词坛,以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婉约
派”词章可以说就是这种反映。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他自幼
即以诗词擅名,并爱好音乐与书法。成年以后屡次参加科举都没有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