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音乐史书-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毯子上翩然起舞。伴奏乐队共28 人。右侧上席有筝、排箫、尺八、方响(十
六板)、筚篥、琵琶(形制特异:曲项、槽近圆形、五弦、五柱、手弹);
下席有笛(二人)、杖鼓(三人)、拍板、钹、一人似在歌唱。左侧上席有
拍板、筚篥、尺八、笙、竖箜篌、铜钹,一人情况不明;下席有拍板、贝、
鼓三种、笛、一人似在歌唱、一人情况不明。这个乐队,从其乐器来看,似
为清乐、西凉、龟兹的混合乐队。从乐人的服饰、形貌来看,除部分汉族乐
人外,不少是西域的乐人。中间的舞者,有两人上身赤裸,头戴宝石冠,头
发散开,下身穿宽大的长裙,双臂挽着飘带,在作大幅度的旋转动作。据《维
摩诘经讲经文》“萧笛弦管,螺钹铂铜,齐声而竟演官商,合韵而皆吟法曲,”
“紫云楼上排丝竹,皇国庭前舞《柘枝》”的话来看,此图在佛前表演的有
可能就是《柘枝》这类来自西域的大曲。

在唐初,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大曲创作最为突出主要有《破阵乐》、
《庆善乐》、《景云河清歌》与《鸟歌万岁乐》。《破阵乐》又名《秦王破
阵乐》或《七德舞》,它原是武德初年唐太宗军中创作的。其声调“粗和啴
发”(唐杜佑《通典》),描写了唐太宗四处征讨,建立唐帝国的功绩。白
居易《七德舞》诗说:“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舞时擂动大
鼓,“声振百里,动荡山谷”,确实能激昂志气,振奋精神。

开元天宝时期,一方面社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一方面朝廷纵情声色,
追求神仙,社会矛盾在酝酿、发展,所以大曲创作的思想内容也较为复杂。
有歌颂唐玄宗自潞州夜半入京,诛韦后,举兵夺取政权的《夜半乐》,有描
写唐玄宗游月宫见到仙女嫦娥的神话故事的《霓裳羽衣曲》;有《胡旋》、
《胡腾》等大量专供娱乐或脂香粉气、敌作媚态的作品,也有在一定程度上
对唐玄宗穷兵赎武不满的《伊州》,或描写沧州乐工何满子“愤懑”之情的
《何满子》等作品。

中唐以后,国势日渐衰微,地方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宫廷创作除《中和
乐》等少数作品外,其余如《定难乐》、《越古长年乐》、《继天诞圣乐》
等,几乎都是各地节度使命令当地“衙前乐”里的乐工创作的。在这个时期


的创作中,《南诏奉圣乐》和《葱岭西曲》是比较突出的作品。前者是南诏
王异牟寻(今云南白族)令人用南诏民间乐曲为素材创作的。此曲皮映了南
诏地区人民渴望“内附”,即归顺唐朝、实现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后者是
宣宗(847—859 年)时的创作。当时西域河、湟地区人民,不堪忍受吐蕃奴
隶主贵族的野蛮统治,在张议潮领导下举行起义。公元八五一年,唐宣宗正
式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公元八五七年,吐善将军尚延心以河湟二州降唐。
这首乐曲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表现了葱岭人民“乐河湟故地归唐”的愿望
(《玉海》引《志》)。

唐代大曲的艺术性,以清乐大曲为最高。唐大乐署规定,乐工学一曲清
乐大曲要六十天,而学习张文收作的“䜩乐、或西凉、龟兹、疏勒、高昌与
安国、天竺等大曲,只要学三十天。大曲中的“法曲”,因为接近清乐的传
统,其艺术性也很高。

大曲的曲式,一般由“散序”、“歌”、“破”三部分组成。“散序”
是一种散板的引子,以器乐演奏为主。“歌”又称“中序”,一般以抒情的
慢板歌唱为主,并配有舞蹈。“破”以快速的舞曲为主,有时也配有歌唱。
这三部分各由若干“叠”(乐段)组成。一般“散序”中有一称为“靸”的
过渡段;在“歌”中则有“歌头”、“。。”、“正。。”;在“破”中又有“入
破”、“虚催”、“滚遍”、“实催”、“歇拍”、“煞滚”等区分。其内
部结构与节奏、速度变化,要比六朝时期的清乐大曲复杂得多。唐代大曲典
型曲式的实例有《霓裳羽衣曲》(介绍见后)等。但是也有大量作品,在曲
式上育各种变化,有的只有“歌”与“破”两部分,如《水调》、《胡渭州》
等等。而且不同乐曲各部分“叠”数也可多可少,如《伊州》歌三叠,“排
遍”二叠。各叠所配歌辞,有的全为五言诗,如《陆州》:有的则五言、七
言并用,如《伊州》歌的前二叠为七言诗,后三叠全为五言诗(《乐府诗集》)。
各叠曲调,有的是原曲重复;有的是换头重复;有的是同一曲调的变奏;有
的可能男换新调。如《武媚娘》的“歌”共四叠,一至三叠为同一曲调重复;
“破”共两叠,是另一曲调重复(《五弦谱》)。与《武媚娘》情况大致相
同的还有《胡渭州》,此曲“歌”为《胡渭州》调,“破”为《回纥》调(《太
平广记》引《广神异录》)。又如《秦王破阵乐》前后两叠,是换头重复。
《韦卿堂堂》共六叠,可能是同一曲调的变奏(均见《五弦谱》)。此外唐
代大曲各个乐段还大量使用了“重尾”的手法,即各段均有一个相同的叠句
构成尾声。

唐代大曲主要是用同一宫调贯穿到底,但也较普遍地使用了“犯调”(即
转调)的手法。早在隋代初年,音乐家万宝常就已提出“八十四调”的理论,
即十二个半音,每个半音都可当作调首,每调可构成七种调式,共为分属十
二个宫的八十四种调式。但是除宫廷雅乐外,一般歌舞大曲实际运用的,最
多不过属于四个宫的二十八种调式。即“燕乐二十八调”或“俗乐二十八调。”
它与南北朝以来清乐大曲所用“清商三调”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
展。唐代大曲使用转调的乐曲有唐初武则天时期宫调转接角调的《剑器》大
曲。

唐代大曲的伴奏乐队形式多样。清乐乐队所用乐器主要有编钟、编磬、
琴、瑟、击琴、琵琶(阮)、箜篌、筑、筝、节鼓、笙、笛、萧、篪、埙等
十五种乐器。这些乐器里的击琴是南齐时创制的新乐器,其形状与琴相似,
但以管承弦,用竹片敲击发声,其他都是汉族的传统乐器。西凉乐队所用乐


器有编钟、编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曲项)、五弦琵琶、
笙、萧(排萧)、大筚篥、长笛(萧)、横笛、腰鼓、齐鼓、檐鼓、铜拔、
贝等十九种乐器。其中,卧箜篌的形制似瑟,七弦,用拨子弹奏。竖箜篌有
二十二根弦,竖抱于怀,其形制与希腊等地的竖琴(哈铺)相似,汉代已流
行于中原地区。琵琶即曲项琵琶。筚篥有大筚篥和竖小筚篥两种不同的形制,
是一种口上插有芦哨的管乐器。腰鼓是一种两头粗、中间细的鼓,用手拍击。
齐鼓状如漆桶,鼓面如麝脐。檐鼓状如小瓮。铜钹又名铜盘,以皮绳连接相
击发声,即今天的钹。贝即法螺,是一种吹乐器。这些乐器中,如琵琶、五
弦琵琶、大小筚篥、腰鼓、铜钹等都是龟兹乐队的特性乐器,它们组合起来
接近一个完整的龟兹乐队。钟、磬、弹筝、搊筝、笙、萧、长笛等又都是汉
族传统乐器,可以说,西凉乐队是汉族与龟兹的混合乐队。龟兹乐队所用乐
器有竖箜篌、琵琶(曲项)、五弦琵琶、笙、横笛、萧(排萧)、筚篥、毛
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等十五种乐器。羯
鼓一般横放在木座上,用两根鼓杖敲击,可敲击得速度很快,有所谓“头如
青山峰、手如白雨点”的对敲击者的赞语(唐南卓《羯鼓录》)。它也是龟
兹乐队的特性乐器之一,在乐队中可起指挥的作用。都昙鼓的形制与腰鼓相
似而略小,用鼓槌敲击。毛员鼓的形制像都昙鼓而略大。答腊鼓的鼓面比羯
鼓大,而鼓框较羯鼓短,用手指敲击,又名楷鼓。

此外,还有一种规模很大的䜩乐乐队,所用乐器有编磬、大方响、搊筝、
筑、卧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琵琶、小五弦琵琶、
大笙、小笙、大筚篥、小筚篥、大萧、小萧、正铜钹、和铜钹、长笛、短笛、
尺八、楷鼓、连鼓、鞉鼓、捊鼓、贝、吹叶、毛员鼓等二十九种乐器。有的
时候,贝、吹叶、毛员鼓、尺八、楷鼓、筑等乐器可省去不用。这个乐队是
从当时流行的各种乐队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乐器,配成高音、中音、低音
(如小箜篌、卧箜篌、大箜篌与短笛、尺八、长笛等)或高低音的(如大小
琵琶、大小五弦琵琶、大小笙,正、和铜钹等)乐器组,编成一个综合性的
乐队。这个乐队在音色与音量的变化方面,比之其他乐队有相应的长处。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法曲。传说它是开元年间唐玄宗李
隆基的创作。

它的内容描写了唐玄宗响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所以中唐诗
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间见到当时宫廷里表演此曲时,舞者“不著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缨累累佩珊珊,”俨然是一副道家仙女的打扮。其舞姿
也是“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抑无力,斜曳裙时云欲
生”,“烟蛾。。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
飞琼”(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看来其意境与月宫的神话是吻合
的。

《霓裳羽衣曲》乐谱早已散失,只有个别片断还保存在宋姜夔《白石道
人歌曲》里。据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的记载,全曲共分
三十六徧(段),由散序(六徧)、中序(十八徧)、曲破(十二徧)三部
分组成。散序的六徧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萧、筝、笛等乐器独奏或
轮奏,不舞不歌,所谓“磬、萧、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