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音乐史书-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琴工。东汉初年,则有任真卿与虞长清两人最负盛名。据说他们“能传其度
数妙曲遗声”(《桓谭新论》),能传授当代的“妙曲”和先秦的“遗声”。
由于这些琴工的努力,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少琴
曲直接来自当时的相和歌或相和大曲。如汉末蔡邕和魏末嵇康《琴赋》提到
的《太山》(即《太山梁甫吟》)、《东武》(即《东武吟》)、《饮马长
城》(即《饮马长城窟行》)《王昭》(即《王昭君》,又名《明君》)、
《楚妃》(即《楚妃叹》)、以及《广陵散》等曲,原来都是汉代的相和歌。

这个时期,琴在士的阶层中得到广泛流传,“士无故不彻琴瑟”。他们
都把琴作为六种必学的文化课目“六艺”之一。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仅长于
演奏或爱好相和歌等所谓“郑声”,而且还会作曲。这方面东汉初年的桓谭
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人物。桓谭“善音律”,很会弹琴。他在《新论》一书中


极力称赞“郑声”,说“控揭(雅乐)不如流郑之乐”。他还公开声称,不
愿弹先秦以来的“雅操”,而要弹所谓“新弄”。史书记载,东汉初,刘秀
刚当皇帝,曾下令广征贤才。有个人叫宋弘,把桓谭介绍给刘秀。陈秀接见
桓谭,委任桓谭当“给事中”的小官,并叫桓谭弹琴。据说桓谭“奏其繁声”,
弹了一些民间乐曲或根据民间乐曲改编的琴曲。刘秀听了很高兴,当场叫桓
谭参加宴会。这件事却触怒了宋弘。他等桓谭回家以后,就派人把桓谭叫到
他家,当面训斥桓谭,说不应在皇帝面前“数进郑声”,并进行威胁,不准
他再弹。后来有一次刘秀在举行宴会时又叫桓谭弹琴。桓谭听,后,顿失常
态。皇帝很奇怪,问宋弘是怎么回事?宋弘就讲了一通必须崇雅复古的大道
理。结果皇帝听信了宋弘的话,辙去了桓谭的官职(晋·袁宏《后汉纪》)。
这个故事,虽以宋弘的胜利结束,但事实上在“士”的阶层中爱好“郑声”
之风并没有减弱,相反还日益炽烈。有的人利用民间相和歌的形式和素材,
创作了一些琴曲,如汉末蔡邕的“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坐
愁》、《秋思》、《幽居》。蔡琰的《胡笳十八拍》、魏末嵇康的“秘氏四
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以及无名氏的《神人畅》、
《流水》、《幽兰》、《古风操》等等。《广陵散》前节已经讲过,不再重
复。这里仅就《神人畅》、《胡笳十八拍》、《流水》、《幽兰》、《古风
操》等几首确实留有汉魏时代特征的琴曲略作介绍:

《神人畅》,最早记载见于传为汉末蔡邕的《琴操》与六朝谢希逸《琴
论》、陈·释智匠《古今乐録》。据唐末陈拙《琴籍》记载,该曲与《秋思》、
《碣石调·幽兰》等曲一样,曾用了在徽外弹出的泛音,名“神授声”。现
存明·汪芝《西麓堂琴统》所载《神人畅》谱内确有此种泛音,因此,该谱
显然是颇有渊源的汉魏遗音。

《神人畅》的内容,谢希逸认为它表现了“尧弹琴,神人现”的神话故
事。如果联系到乐曲那种新奇、神妙而又奔放、热烈的音调,可使我们确信
它描绘的与其说是汉代人们心目中的神仙世界,毋宁说是再现了远古人们生
活的神奇画卷:部落领袖“尧”祭祀时弹着琴,奇妙的琴声感动上天,使天
神降临,人们为此欢乐歌舞,庆祝这一盛事。这首乐曲的出现,与汉代崇尚
神仙方士的社会思潮是分不开的。

这首琴曲在艺术上相当简练、古抽、别具匠心。全曲卖由两个不同性格
的乐段反复一次加尾声构成。作为刻画神人形象的羽调式泛音旋律(一、三
两段)与表现人们欢庆歌舞的宫调式散、按音旋律(二、四两段)是相当动
人的。它与《广陵散》等汉魏琴曲一样,较多运用短小的叠句和移位模进等
手法,但具体处理上却有其特色,例如第一段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叠句:

它通过下属关系的离调,形成了F 羽与C 商调式的对比,就有其独特的艺术
效果。《胡笳十八拍》,据说是汉末著名女琴家蔡琰所作。蔡琰,即蔡文姬。
她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和琴家。蔡琰自幼爱好音乐,并有较深
的造诣。

蔡琰一生十分悲惨。幼年时,父亲被诬陷,全家充军,在外流浪了十几
年。十六岁嫁给河东卫仲道,不久丈夫夭折,只好回到娘家居住,这时父亲
被司徒王允杀害。兴平年间(公元194—195 年)天下大乱。战乱之中,蔡琰
被胡兵所掠,身陷南匈奴,为左贤王妻这十二年之久,并生有两个小孩,后
被曹操派人赎回,再嫁陈留董祀。《胡笳》就是以她的悲惨经历为题材写作


的,由于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所以在历史上颇负盛名。

《胡笳》现存乐谱最早见于明万历间徐时琪《缘绮新声》琴谱。此谱与
六朝唐宋间流传的同名乐曲,虽无记载证明两者确系同一传谱,但该谱音乐
的形态特征与先秦曾侯钟律及《广陵散》等曲大体一致,其歌词大都句句人
韵合于汉韵规律。这些事实说明,这是又一首可与《广陵散》相比美的极为
难得的汉魏遗音。

《胡笳》在艺术上颇多独特之处:

(一)该曲素材简练,结构宏伟,布局严谨,富有层次。全曲十八拍(段),
大致均由第一拍开头出现的短句

变化发展而成,各拍之末大都附有一个相同的尾声,从而组成一种带有
后世称为“合尾”的大型声乐套曲。其中第八、十二、十四等拍是全曲情绪
转折的契机,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该曲音阶形式实即先秦曾侯钟传统音阶的继承与发展。在各拍之
中,其形态既育共同的特征——五声音阶的五正声尤其是商周以来常用的
角、徵、羽、宫四声明确处于核心的地位:同时又各具特色——有的纯用核
心五声,有的分别兼用属于七声结构的 #fa,si或fa、 si等偏音,以及#do、
mi、#sol 等变音。在一首乐曲中用全十二个半音,在现存古曲中尚不多见。

(三)其旋律进行以小三度上行或下行较为常用。在发展手法上较多地
运用移位模进、易句、(如第二拍第一乐句是第一拍第二乐句,而第二拍第
二乐句则是第一拍第一乐句)、首尾易位

句尾扩充或变化再现时利用变音作为变化装饰

曲有同有异,不落俗套。

(四)转调手法多样,除常见的以清角或以徵为宫外,还用了以羽为宫。
即使以清角为宫,具体运用时又自有其妙,如第八拍:

这里由于清角造成的调性的游移,对于刻画蔡琰思念敌国家园的满腔怨愤是
何等深刻!

《流水》,据明·朱权《神奇秘谱》小序称:“《高山》、《流水》两
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
水》为八段”。现存乐谱即“不分段数”的唐时传谱。

《高山》、《流水》的作者,据说与战国时著名琴家伯牙有关。不过此
说尚无确证,难以凭信。从现有记载来看,《流水》在南北朝时常有诗句提
到它,如后魏温子升《春日临池》“莫知《流水》曲,谁辨游鱼心。”陈·江
总《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罕有知音者,空劳《流水》声”等等。因此,
它们至晚应是汉魏六朝时期的作品。

两曲中,《流水》尤为动人。此曲结构精巧,曲调开朗明快。它通过山
涧深处潺潺溪流汇成浩翰汪洋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自
然景色的赞美。如乐曲开头出现的泛音主题,就表现了赞赏自然景色的喜悦
心情:

此曲通休运用短小的叠句。不过由于它的特定内容,旋律的处理手法又


有其特点,如采用头部不断模进,尾部始终不变的局部变奏手法,描写山涧
深处潺潺的溪流,即其一例:

此外,在全曲调性调式的安排上,乐曲结束部分出现清角(4)与变官(7)
两音,改变了前面各段所用的五声宫调式。还运用同一乐句上下四度移位形
成移调:

造成一种豁然开朗,别开生面的境界,使乐曲在结束后给人留下一种余昧无
穷的感觉。这种灵巧多变的发展手法,说明作者对生活有着深刻的感受,对
艺术技巧有着自如的驾驶能力。

《幽兰》,又名《蝎石调、幽兰》。据谱前小序,知此曲是梁代著名琴
家丘明(公元493—590 年)的传谱,记谱年代大约在唐初武则天时期(公元
684—744 年),它是我国现存记谱年代最早的一首琴曲(图46)。

据相传为汉末蔡邕所编《琴操》记载,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得不到诸
侯的赏识,在他从卫国回到晋国的途中,见到隐谷中茂盛的芗兰与杂草为伍,
于是触动了内心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情,写下了这首琴曲。说此曲是孔
子所作,固然不可凭信,但它通过对深山幽谷里葱郁馥香的兰花的描写来抒
发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倒是可能的。这样的题材和表现的思想内容,在
当时很适合一部分不满现状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士族文人的思想要求。它从一
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幽兰》最早是“楚调”中的著名歌曲。刘宋诗人谢惠运《雪赋》曾有
“楚谣以《幽兰》俪曲”的话。其意思是说,楚地民歌可以拿《幽兰》与别
的乐曲相比美。它后来被改编成瑟曲、笳曲与琴曲。许多诗人写诗都提到它。
如晋代陆机《日出东南隅行》:“悲歌吐清音,雅韵播《幽兰》。”北魏鹿
悉《讽真定公二首》:“援琴起何调,《幽兰》与《白雪》”。梁代柳恽《擣
衣诗》:“清夜促柱奏《幽兰》”等。

《幽兰》结构短小精悍,曲调清丽委婉。全曲共四拍(四段)。第一拍
是乐曲的引起部分,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