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颜氏家训集注-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仲夏一日,日出于寅,入于戌。’而五行大义、七纬所引,则无二‘于’
字。(贞和本作“夏仲”,卷子本作“仲夏”,案上下例,卷子本似是。)白虎
通:‘万物孚甲,种类分也。’(贞和本无“甲”字,黎本据本书补,卷子本
有“甲”字。)宝典引‘分’下有‘之’字,与卷子本集注文选所引合。然
则之也者,盖汉、隋之语辞,又传注之体乃然也。(又案:间有增置语助,
以为句末整齐者,然不可为例。)至唐初遗意颇存,李隆基开元初注本孝经
事君章:‘进思尽忠。’注:‘进见于君,则思尽忠节之也。’而石、台以下,
皆省‘之也’二字。其它,唐钞本杨雄传注,金泽文库卷子本集注文选等,
皆多有语辞。由是而观,其书愈古者,其语辞极多;其语辞益■者,其书愈
下。盖先儒注体,每于句绝处,乃用语辞,以明意义之深浅轻重,汉、魏传
疏,莫不皆然;而浅人不察焉,乃擅删落、加之。及刻书渐行,务略语辞,
以省其工,并不可无者而皆删之,于是荡然无复古意矣。颜之推北齐人,而
言:‘河北经传,悉略语辞。’然则经传之灾,其来亦已久矣。”易有蜀才注
〔一〕,江南学士,遂不知是何人。王俭四部目录,〔二〕不言姓名,题云:
“王弼后人。”谢炅〔三〕、夏侯该〔四〕,并读数千卷书,皆疑是谯周〔五〕;
而李蜀书一名汉之书〔六〕,云:“姓范名长生,自称蜀才〔七〕。”南方以晋
家渡江后〔八〕,北间传记,皆名为伪书,不贵省读〔九〕,故不见也〔一0〕。
〔一〕赵曦明曰:“隋书经籍志:‘周易十卷,蜀才注。’”朱亦栋群书
札记曰:“案:扬子法言问明篇:‘蜀庄沉冥,蜀庄之才之珍也。’则蜀才乃
严君平也。岂范长生自比君平,故称蜀才与?考唐书艺文志:‘常璩华阳国
志十三卷,汉之书十卷,李蜀书九卷。’则汉之书似别是一种,非李蜀书也。”
〔二〕赵曦明曰:“南齐书王俭传:‘俭字仲宝,琅邪临沂人,专心笃学,手
不释卷,解褐秘书郎,太子舍人,超迁秘书丞。上表求校坟籍,依七略撰七
志四十卷,上表献之。又撰定元徽四部书目。’隋书经籍志:‘魏氏代汉,采
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更着新簿,
分为四部:一曰甲部,二曰乙部,三曰丙部,四曰丁部。其后,中朝遗书,
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
二卷。元徽元年,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三〕卢文弨
曰:“炅,古迥切。”〔四〕宋本原注:“一本‘该’字下注云:‘五代和宫傅
凝本作“谚”、作“咏”未定。’”赵曦明曰:“案:隋书经籍志:‘汉书音二
卷,夏侯咏撰。’作‘咏’为是。”刘盼遂曰:“案:‘该’为‘咏’之形误,
切韵序敦煌本云:‘夏侯咏韵略。’今本广韵亦误作‘该’。隋书经籍志:‘四
声韵略十三卷,夏侯咏撰。’李涪刊误曰:‘梁夏侯咏撰四声韵略十二卷。’
皆不作‘该’。”〔五〕赵曦明曰:“蜀志谯周传:‘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
耽古笃学,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为劝学从事。’”〔六〕
赵曦明曰:“隋书经籍志:‘汉之书十卷,常璩撰。’”严式诲曰:“案:‘一名
汉之书’五字,颜氏自注语,当旁注。据此,则李蜀书即汉之书,而唐志乃
有蜀李书九卷,又有汉之书十卷,盖未见其书而据旧文录之耳。”器案:史
通古今正史篇:“蜀初号成,后改称汉,李势散骑常侍常璩撰汉书十卷,后
入晋秘阁,改为蜀李书。”〔七〕宋景文笔记中:“易家有蜀才,颜之推曰:‘范
长生自称蜀才。’则蜀人也。”赵熙曰:“范长生,见晋书载记。”器案,经典
释文叙录:“蜀才注,十卷。蜀李书云:‘姓范,名长生,一名贤,隐居青城
北,自号蜀才。李雄以为丞相。’”华阳国志李特雄寿势志:“建元太武,迎
范贤为丞相。贤既至,尊为天地太师,封西山侯,复其部曲,军征不预,租
税皆入贤家。贤名长生,一名延久,又名九重,一曰支,字符,涪陵丹兴人
也。”后魏书李雄传:“昭帝十年,雄僭称成都王,号年建兴,置百官。时涪
陵人范长生,颇有术数,雄笃信之,劝雄即真。十二年,僭称皇帝,号大成,
改年为晏平,拜长生为天地太师,领丞相西山王。”杨升庵文集四八曰:“蜀
音葵。”器案:据此,则字当作●,元和姓纂十二齐:“●,见纂要。”〔八〕
续家训及各本无“家”字,今从宋本,此犹言周家、汉家也,本书称梁亦曰
梁家,风操篇:“梁家亦有孔翁归。”终制篇:“吾年十九,值梁家丧乱。”皆
谓其本朝耳。
〔九〕续家训“贵”作“肯”。
〔一0〕朱轼曰:“陆氏释文时有引列。”礼王制云:“臝股肱〔一〕。”
郑注云:“谓揎衣出其臂胫〔二〕。”今书皆作擐甲之擐〔三〕。国子博士萧该
〔四〕云:“擐当作揎,音宣,擐是穿著之名,非出臂之义〔五〕。”案字林,
萧读是,〔六〕徐爰〔七〕音患,非也。
〔一〕卢文弨曰:“臝,力果切。”〔二〕朱本注云:“●,音宣,引也。”
续家训“●”误“捋”。
〔三〕朱本注云:“擐,音患,贯也。”郝懿行曰:“案礼注虽作‘擐’
字,陆氏释文云:‘擐旧音患,今读宜音宣,依字作●,字林云:“●臂也,
先全反。”是。’据陆氏之意,以擐●通也。然考仪礼士虞礼‘钩袒’注云:
‘如今●衣。’则知‘擐’当为‘●’矣。”器案:说文手部:“擐,贯也。”
引春秋成二年传:“擐甲执兵。”〔四〕颜本、程本、胡本、何本、朱本“萧”
误“玄”。卢文弨曰:“隋书儒林何妥传附:‘兰陵萧该者,梁鄱阳王恢之孙
也,少封攸侯。梁荆州陷,与何妥同至长安。性笃学,诗、书、春秋、礼记,
并通大义,尤精汉书,甚为贵游所礼。开皇初,赐爵山阴县公,拜国子博士。
奉诏与妥正定经史,然各执所见,递相是非,久而不能就;上谴而罢之。该
后撰汉书及文选音义,咸为当时所贵。’”〔五〕卢文弨曰:“着,张略切。”
〔六〕段玉裁曰:“●,说文只作援,其云‘纕援臂也’,纕即攘臂字。”〔七〕
隋书经籍志:“礼记音二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汉书:“田肯贺上〔一〕。”
江南本皆作“宵”字〔二〕。沛国刘显〔三〕,博览经籍,偏精班汉,梁代谓
之汉圣〔四〕。显子臻,不坠家业〔五〕。读班史,呼为田肯。梁元帝尝问之,
答曰:“此无义可求,但臣家旧本,以雌黄改‘宵’为‘肯’。”元帝无以难
之。〔六〕。吾至江北〔七〕,见本为“肯”。
〔一〕续家训及各本“■”作“肯”,乃俗字,今从宋本。引汉书见高
纪六年。
〔二〕续家训“宵”作“霄”,下同。佩觿上:“田肯云宵。”原注:“汉
书‘田肯’,是,作‘宵’者非。”即本之推此文。史记高纪:“田肯贺。”索
隐:“汉纪及汉书作‘宵’,刘显云:‘相传作“肯”也。’”〔三〕赵曦明曰:
“梁书刘显传:‘显字嗣芳,沛国相人。博涉多通。显有三子:莠,荏,臻。
臻早著名。’”器案:隋书经籍志云:“梁时明汉书有刘显、韦棱,陈时有姚
察,隋代有包恺、萧该,并为名家。”又着录:“汉书音二卷,梁浔阳太守刘
显撰。”〔四〕器案:北史文苑刘臻传:“精于两汉书,时人谓之汉圣。”以汉
圣为显子臻,恐误。王观国学林一:“古之人精通一事者,亦或谓之圣,? 。
隋刘臻精两汉,谓之汉圣,唐卫大经邃于易,谓之易圣,? 。盖言精通其事,
而他人莫能及也。”〔五〕赵曦明曰:“隋书文学刘臻传:‘臻字宣挚,梁元帝
时迁中书舍人。江陵陷没,入周,冢宰宇文护辟为中外府记室,军书羽檄,
多成其手。’”器案:隋书杨汪传:“受汉书于刘臻。”〔六〕卢文弨曰:“难,
乃旦切。”〔七〕何焯改“江北”为“河北”,云:“‘河’字以意改。”汉书王
莽赞云:“紫色蛙声〔一〕,余分闰位。”盖谓非玄黄之色,不中律吕之音也。
近有学士,名问甚高,遂云:“王莽非直鸢髆虎视,而复紫色蛙声〔二〕。”
亦为误矣〔三〕。
〔一〕续家训、罗本、颜本、程本、胡本、何本、朱本、文津本、奇
赏本“■”作“蛙”,今从宋本,下同。
〔二〕续家训、罗本、颜本、程本、胡本、何本、朱本、文津本、奇
赏本无“而”字。
〔三〕颜本“亦”误“外”,朱本作“诚”。赵曦明曰:“此条已见前勉
学篇,‘鸢髆虎视’,彼作‘鸱目虎吻’,与汉书合。”简策字,竹下施朿〔一〕,
末代隶书,似杞、宋之宋〔二〕,亦有竹下遂为夹者〔三〕;犹如刺字之傍应
为朿〔四〕,今亦作夹〔五〕。徐仙民春秋、礼音〔六〕,遂以筴为正字〔七〕,
以策为音,殊为颠倒〔八〕。史记又作悉字〔九〕,误而为述,作妒字,误而
为姤,裴、徐、邹皆以悉字音述〔一0〕,以妒字音姤〔一一〕。既尔,则亦
可以亥为豕字音〔一二〕,以帝为虎字音乎〔一三〕?〔一〕宋本原注:“朿,
七赐反。”〔二〕赵曦明曰:“书断:‘隶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邈始为县吏,
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员,而为隶书三千字,
奏之始皇。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
吏人佐书,务趋便捷,故曰隶书。’”〔三〕徐鲲曰:“按鲁语:‘臧文仲闻柳
下季子之言,使书以为三夹。’庄子骈拇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管
子海王篇:‘海王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