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颜氏家训集注-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注:“言若布帛修整其边幅也。左传曰:‘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度,使无
迁。’”又公孙述传论:“方乃坐饰边幅。”注:“边幅,犹有边缘,以自矜持。”
修、饰义同,今据改正。
〔一七〕礼记儒行篇:“近文章,砥砺廉隅。”卢文弨曰:“‘少’与‘稍’
同。”郝懿行曰:“终制篇云:‘年十九,值梁家丧乱。’观此,知古人颠沛之
顷,不忘修行也。”
〔一八〕卢文弨曰:“大戴礼保傅篇:‘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一
九〕二十,旧本都作“二十”,宋本注云:“一本作‘三十’。”抱经堂本据定
作“三十”。按此上紧承“年十八九”言,自以作“二十”为是,后勉学篇
亦有“二十之外”,今仍定作“二十”。
〔二0〕卢文弨曰:“心共口敌,谓口易放言,而心制之,使不出也。”
〔二一〕淮南子原道篇高诱注:“月悔朔,今悔昨。”盖此文所本。
〔二二〕各本俱无“也”字,宋本注云:“一本有‘也’字。”抱经堂
本据补,今从之。
〔二三〕赵曦明曰:“汉书贾谊传:‘前车覆,后车戒。’”元注:“‘车’
一本作‘范’。”案:傅本作“范”。鲍本“耳”作“尒”。
教子第二〔一〕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二〕。古者,
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
以礼节之〔三〕。书之玉版,藏诸金匮〔四〕。生子咳(口是)〔五〕,师保固
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六〕。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七〕,识人颜色,
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八〕。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
饮食运为〔九〕,恣其所欲〔一0〕,宜诫翻奖〔一一〕,应诃反笑〔一二〕,
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一三〕慢已习,方复〔一四〕制之,捶挞至死而
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一五〕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
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一六〕。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一七〕。”
诚哉斯语!
〔一〕傅本“第”作“篇”,下不更出。
〔二〕后汉书杨终传:“终以书戒马廖云:‘上智下愚,谓之不移;中
庸之流,要在教化。’”即此文所本。论语阳货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后
汉书胡广传:“京师谚曰:‘天下中庸有胡公。’”李贤注:“中,和也;庸,
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郝懿行曰:“秦、汉以来,以中庸为中材之称号,
故贾谊过秦论云:‘材能不及中庸。’”〔三〕赵曦明曰:“大戴礼保傅篇:‘青
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铜而御户左,
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缊瑟而称不
习,所求滋味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卢辩注:‘王
后以七月就宴室,夫人妇嫔,即以三月就其侧室。’又云:‘周后妃任成王于
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卢文
弨曰:“列女传:‘太任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四〕
匮,罗本、傅本、颜本、程本、胡本、南北朝文别解(以后简称别解)一作
“柜”,字同。赵曦明曰:“大戴礼保傅篇:‘素成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
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五〕生子,各本都作“子生”,司马温
公家范三、事文类聚后集六引亦作“子生”,此从抱经堂本。咳(口是),元
注:“说文:‘咳,小儿笑也。(口是),号也。’一本作‘孩提’。”案:范、
事文引正作“孩提”。郝懿行曰:“说文:‘啼,号也。’字不作(口是),广韵:
‘(口是),鸟鸣。’集韵:‘音题,与啼同。’即本颜氏此训也。”器案:史记
扁鹊传:“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汉夏承碑:“咳孤愤泣。”说文口部:“咳,
古文从子作孩。”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
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是咳孩本为一字,后人始分咳为笑貌、孩
为婴孩也。赵岐绎提为提抱,汉书贾谊传:“孩提有识。”颜师古曰:“孩,
小儿也;提谓提撕之。”又王莽传上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
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说与赵氏同。刘盼遂引吴承仕说,仅就咳为言,
可备一说,其言曰:“内则名子之礼:‘三月之末,姆先相曰:“母某敢用时
日,只见孺子。”夫对曰:“钦有师。”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妻对曰:“记
有成。”遂左还授师。’钦有师者,教之敬,使有循;记有成者,识夫言使有
就。所谓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为师保父母教子之始。此云咳(口是),盖用此
义。”〔六〕孝仁礼义,宋本、罗本、傅本作“仁孝礼义”,家范、事文引同;
颜本、程本、胡本、别解作“仁智礼义”;宋本元注:“一本作‘孝礼仁义’。”
抱经堂本从汉书改作“孝仁礼义”,今从之。赵曦明引汉书贾谊传曰:“昔者,
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此三公之职
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故乃孩提有识,三
公三少,固明孝仁礼谊以导习之矣。”器案:汉书是,所谓“孝为百行之首”
也。
〔七〕及,颜本、程本、胡本、文津本、别解作“抚”,琴堂谕俗编上
引亦作“抚”。
〔八〕纪昀曰:“此自圣贤道理,然出自黄门口,则另有别肠,除却利
害二字,更无家训矣,此所谓貌合而神离。”〔九〕卢文弨曰:“运为,即云
为。管子戒篇注:‘云,运也。’”器案:琴堂谕俗编正作“云为”。运为,犹
言所为,运即音云,施肩吾春日美新绿词:“天公不语能运为,驱遣羲和染
新绿。”正读平声,用法与此相同,则六朝、唐人,俱以运为作云为用也。
〔一0〕卢文弨曰:“各本‘欲’皆作‘欲’。”案:少仪外传上、事文
类聚后六引作“欲”,今从之。
〔一一〕诫,元注:“一本作‘训’。”〔一二〕黄叔琳曰:“曲传常态,
善道凡情,可为炯戒也。”卢文弨曰:“说文:‘诃,大言而怒也。从言,可
声,虎何切。’”元注:“‘笑’,一本作‘嗤’。”〔一三〕骄,元注:“一本作
‘憍’。”案:家范引正作“憍”。
〔一四〕复,元注:“一本作‘乃’。”案:家范、琴堂谕俗编引正作“乃”。
〔一五〕于,少仪外传、通录二引作“乎”。
〔一六〕卢文弨曰:“汉书贾谊传引。”器案:抱朴子勖学篇:“盖少则
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
然也。”足为此说注脚。
〔一七〕司马温公书仪四:“古有胎教,况于已生?子始生未有知,固
举以礼,况于已有知?孔子曰:‘幼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曰: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故慎在其始,此其理也。若夫子之幼也,使之不
知尊卑长幼之礼,每致侮詈父母,殴击兄姊,父母不加诃禁,反笑而奖之,
彼既未辨好恶,谓礼当然;及其既长,习已成性,乃怒而禁之,不可复制,
于是父疾其子,子怨其父,残忍悖逆,无所不至。此盖父母无深识远虑,不
能防微杜渐,溺于小慈,养成其恶故也。”困学纪闻一:“(易)蒙之初曰发,
家人之初曰闲。颜氏家训曰:‘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翁元圻注:“杨诚斋
易家人初九传:‘妇训始至,子训始稚。’盖本此。”至正直记一曰:“‘惜儿
惜食,痛子痛教。’此言虽浅,可谓至当。至‘教子婴孩,教妇初来’,亦同。”
案:教儿,少仪外传作“教子”,与书仪、至正直记同。又野客丛书二九引
此文,二语倒植,与困学纪闻、至正直记同。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一〕。伤其颜色,
不忍楚挞惨〔二〕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三〕救之
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四〕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一〕文选喻巴蜀檄:“重烦百姓。”李善注:“重,难也;不欲召聚之。”
怒,类说四四引作“恐”。
〔二〕类说“不”上有“又”字,“挞”下无“惨”字。礼记学记:“夏
楚二物,收其威也。”注:“楚,荆也。”〔三〕类说“艾”作“灸”。
〔四〕可愿,颜本作“岂愿”,家范同。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一〕,性甚严正;王在湓城〔二〕时,为三千人将,
年踰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三〕,有一学
士,聪敏〔四〕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
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五〕,冀其自改。年登婚宦〔六〕,暴慢日滋,竟
以言语不择,为周逖〔七〕抽肠衅鼓〔八〕云。
〔一〕赵曦明曰:“梁书王僧辩传:‘僧辩字君才,右卫将军神念之子
也。世祖以僧辩为征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封长宁县公,承圣
三年,加太尉、车骑大将军;顷之,丁母太夫人忧,策谥曰贞敬太夫人。夫
人姓魏氏,性甚安和,善于绥接,家门内外,莫不怀之。及僧辩克复旧京,
功盖天下,夫人恒自谦损,不以富贵骄物,朝野咸共称之,谓为明哲妇人也。’”
钱大昕曰:“注中应增入‘贞阳既践位,仍授僧辩大司马,领太子太傅、扬
州牧’数句,则‘大司马’字,方有着落。”〔二〕赵曦明曰:“寻阳记:‘晋
武太康十年,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成帝咸和元年,移理湓城,即今郡是。’”
〔三〕赵曦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