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颜氏家训集注-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闲,扬州别驾,齐永元绍历,萧遥光谋反伏诛,闲以州职见害。子绛,其
日幷命。忠孝之道,萃此一门。襄时年十四,号毁殆灭,布衣蔬食,终于身
世。”〔一一〕吴郡志“割”下有“者”字。
〔一二〕颜本原注:“掐,音恰。”卢文弨曰:“玉篇:‘爪按曰掐。’”〔一
三〕罗本、傅本、颜本、程本、胡本、何本、朱本、黄本、鲍本、汗青簃本
及类说、合璧事类前二四、群书类编故事六“江宁”作“江陵”。类说“笃”
作“为”,形近之误。
〔一四〕卢文弨曰:“噉,徒滥切,与啖、啖并同,食也。炙,之夜切。”
〔一五〕卢文弨曰:“晋书地理志:‘豫章郡属扬州。’”〔一六〕宋本原注:“一
本无‘当’字,有‘也’字;一本有‘当’字,无‘也’字。”案:罗本、
傅本、颜本、程本、胡本、何本、朱本、黄本及类说无“也”字;合璧事类、
群书类编故事无“当”字。郝懿行曰:“情至者,未便可非,颜君此论,理
未为通也。”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一〕。
政为常所讲习,雠校缮写〔二〕,及偏加服用〔三〕,有迹可思者耳。若寻常
坟典〔四〕,为生什物〔五〕,安可悉废之乎?既不读用,无容散逸〔六〕,
惟当缄保〔七〕,以留后世耳。
〔一〕卢文弨曰:“礼记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
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郑注:‘圈,屈木所为,谓卮匜之
属。’释文:‘圈,起权切。’案:亦作桊。”〔二〕卢文弨曰:“左太冲魏都赋:
‘雠校篆籀。’案:雠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之,若怨家相对,有误必举,不
肯少恕也。汉刘向校中秘书,凡一书竟,奏上,每云皆定,以杀青,可缮写。
后汉书卢植传:‘臣前以周礼诸经为之解诂,无力供缮写上。’章怀注:‘缮,
善也。’”〔三〕器案:服用即用也,古代谓用曰服。易系辞:“服牛乘马。”
诗郑风叔于田:“巷无服马。”吕氏春秋顺民篇:“服剑臂刃。”史记李斯传:
“服太阿之剑。”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篇剑铭曰:“带之以为服。”盐铁论殊路
篇:“于越之铤? 。工人施巧,人主服而朝也。”服皆作用字用。太平御览有
服用部二十一卷,所载什物,自帐幔幌帱以下,至于燕脂花胜之属,凡八十
种。
〔四〕卢文弨曰:“孔安国尚书序:‘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
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器案:坟典,一般用为书籍之意。南史丘巨源传:“少好学,居贫,屋漏,
恐湿坟典,乃舒被覆书,书获全而被大湿。”〔五〕卢文弨曰:“史记五帝本
纪:‘舜作什器于寿邱。’索隐:‘什,数也,盖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
为数,犹今云什物也。’”案史记正义:“颜师古曰:‘军法:五人为伍,二伍
为什,则共器物。故谓生生之具为什器,亦犹从军及作役者,十人为火,共
畜调度也。’”〔六〕散逸,谓散失亡逸。本书杂艺篇:“梁氏秘阁,散逸以来。”
南史何宪传:“博涉该通,群籍毕览,天阁秘宝,人间散逸,无遗漏焉。”〔七〕
卢文弨曰:“缄,古咸切,封也。”案:文选谢惠连杂诗注:“缄,束箧也。”
思鲁等第四舅母,亲吴郡张建女也〔一〕,有第五妹,三岁丧母。灵床〔二〕
上屏风,平生旧物,屋漏沾湿,出曝晒之,女子一见,伏床流涕。家人怪其
不起,乃往抱持;荐席〔三〕淹渍〔四〕,精神伤怛〔五〕,不能饮食。将以
问医,医诊脉〔六〕云:“肠断矣〔七〕!”因尔便吐血,数日而亡。中外怜
之,莫不悲叹。
〔一〕林思进先生曰:“俗多误以‘亲’字绝句。(案:朱本断句正如
此。)案:春秋繁露竹林篇:‘齐顷公,亲齐桓公孙。’史记淮南王传:‘大王,
亲高帝孙。’梁孝王世家:‘李太后,亲平王之大母也。’容斋随笔七引颜鲁
公书远祖颜含碑,晋李阐之文也,云:‘君是王亲丈人,故呼王小字。’皆可
证。盖古人自有此种语也。”案:前文“言及先人”条,亦有此例,说详彼
注。
〔二〕灵床,即灵座,供奉亡人灵位之几筵也。世说新语伤逝篇:“顾
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晋书本传作“灵座”。
〔三〕周礼春官司几筵郑玄注云:“铺陈曰筵,借之曰席,筵铺于下,
席铺于上,所以为位也。”〔四〕御览四一五、永乐大典一0八一三“淹渍”
作“泪渍”。
〔五〕“怛”原作“沮”,颜本、程本、胡本、朱本作“怛”,今据改。
刘盼遂引吴承仕曰:“毛诗:‘中心怛兮。’传:‘怛,伤也。’”〔六〕史记仓
公传:“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诊
脉,今云看脉。
〔七〕御览、永乐大典“肠”上有“女”字。
礼云:“忌日不乐〔一〕。”正以感慕罔极,恻怆无聊〔二〕,故不接外
宾〔三〕,不理众务耳〔四〕。必能悲惨自居〔五〕,何限于深藏也?世人或
端坐奥室〔六〕,不妨〔七〕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迫有急卒〔八〕,
密戚至交,尽无相见之理:盖不知礼意乎〔九〕!
〔一〕卢文弨曰:“礼记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
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乐,如字,一音洛。”
〔二〕楚辞九思:“心烦愦兮意无聊。”王逸注:“聊,乐也。”〔三〕刘岳云
食旧德斋杂箸:“真德秀读书记:‘近时大儒有忌日衣黪衣巾墨衰受吊者。’
(案:此指朱熹。)李济翁资暇录云:‘亲戚来而不拒。’颜氏家训谓:‘不接
外宾。’盖谓寻常之宾耳。”〔四〕封氏闻见记六“众”作“庶”。
〔五〕封氏闻见记此句作“不能悲怆自居”。
〔六〕卢文弨曰:“奥室,深隐之室。礼记仲尼燕居:‘室而无奥阼,
则乱于堂室也。’”〔七〕封氏闻见记“妨”作“好”。
〔八〕卢文弨曰:“卒,与猝同。”案:封氏闻见记引此数句作“卒有
急回,宁无尽见之理,其不知礼意乎”。
〔九〕唐语林八载此文,误作颜延之曰。封氏闻见记六忌日曰:“沈约
答庾光禄书云:‘忌日制假,应是晋、宋之间,其事未久。未制假前,止是
不为宴乐,本不自封闭,如今世自处者也。居丧再周之内,每有忌日,哭临
受吊,无不见人之义。而除服之后,乃不见人,实由世人以忌日不乐,而不
能竟日兴感,以对宾客,或弛解,故过自晦匿,不与外接。假设之由,寔在
于此。’”所说与此可互参。
魏世王修〔一〕母以社日〔二〕亡;来岁社日〔三〕,修感念哀甚,邻
里闻之,为之罢社。今二亲丧亡,偶值伏腊分至之节〔四〕,及月小晦后,
忌之外〔五〕,所经此日〔六〕,犹应感慕〔七〕,异于余辰,不预饮燕、闻
声乐及行游也。
〔一〕赵曦明曰:“魏志王修传:‘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七岁丧母。’
下载此事。”〔二〕器案:历书以立春后第五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戊日为
秋社,此社日不知为春社抑秋社。御览三0引魏志此事,列入春社;敦煌卷
子伯二六二一号引孝子传:“母以社日亡,白秋邻里会,修忆念其母,哀慕
号绝,邻里为之罢社。”则以为秋社。
〔三〕赵曦明曰:“各本俱脱‘日’字,宋本作‘来岁有社’,(器案:
宋本于“有”字下注云:“一本作‘一’字,一本只云‘来岁社’。”)亦误。
案:御览引萧广济孝子传载此事有‘日’字,今据补。”〔四〕卢文弨曰:“历
忌释:‘四时代谢,皆以相生。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
伏。庚者,金也。’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
后初庚为后伏,亦谓之末伏。’史记秦本纪:‘德公始为伏祠。’魏台访议:‘王
者各以其行盛日为祖,衰日为腊。汉火德,火衰于戌,故以戌日为腊。’魏、
晋以下,以此推之。分,春、秋分;至,冬、夏至。”〔五〕“外”,宋本作“日”,
不可从。
〔六〕卢文弨曰:“盖谓亲或以月大尽亡,而所值之月,只有二十九日,
乃月小之晦日,即以为亲之忌日所经也。”郑珍曰:“六朝时更有忌月之说。
张融有孝,忌月三旬不听音乐;晋穆帝将纳后,以康帝忌月疑之,下其议,
皆见于史。相沿至唐不废。唐书王方庆传‘议者以孝明帝忌月,请献俘不作
乐’可见。而又有此月中忌前晦前、忌后晦后各三日之说。唐书韦公肃传:
‘睿宗祥月,太常奏? 。前忌与晦三日、后三日,皆不听事,忌晦之明日,
百官叩侧门通慰。’盖沿隋以前旧习也。黄门此云‘月小晦后’,正谓忌月之
晦前后三日,月小则廿七八九也;此与伏腊分至,皆在忌日之外,故黄门自
言:‘已丧亲后值如此,于忌之外,所经等日,犹感慕异于余辰,不必正忌
日也。’‘忌之外所经此日’一句,沈本‘外’作‘日’,误。卢注非。”案:
郑说是,今从之。
〔七〕“犹”,抱经堂本误“尤”,今据各本校改。“感”,宋本原注云:
“一作‘思’。”案:后娶篇:“基每拜见后母,感慕呜咽。”本篇前文:“言
及先人,理当感慕。”“正以感慕罔极,恻怆无聊。”则颜氏凡言悼念亡亲时,
皆用感慕。南史张敷传:“生而母亡,年数岁,问知之,虽蒙童,便有感慕
之色。”隋书独孤皇后传:“早失二亲,常怀感慕,见公卿有父母者,每为致
礼。”盖思慕仅存于心,感慕则形于色也。
刘绦、缓、绥,兄弟并为名器〔一〕,其父名昭〔二〕,一生不为照字,
惟依尔雅火旁作召耳〔三〕。然凡文与正讳相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