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布列斯特要塞 作者:[苏联] 谢·谢·斯米尔诺夫-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或者警察。罗曼学会了撒谎,他说自己是乌克兰人,胡乱编造了一个名字,不过他自己也清楚他有一个典型的犹太人面孔,他明白警察是信不过他的。
  他尽量不进村子,随遇而安,饥不择食,时时刻刻担心逃不脱同警察相遇的厄运。两三天之后,这样的事终究还是发生了。一个警察在离扎宾卡不远的地方碰上了他,仔细瞅瞅这孩子的脸,把他带走了。
  他们来到扎宾卡,这是一个人们一听就毛骨惊然的地方:市郊各村的“东方人”正是拉到这里来的,大规模枪毙也是在这个镇外执行的。当他们来到扎宾卡区警察局长这整个边境区闻名的刽子手面前时,罗曼明白了:他的命算是交代了。
  警察局长身旁正坐着一个年轻女人,模样很漂亮。警察把罗曼押来,打断了他俩的谈话,报告了这个被他扣留的孩子的情况。警察局长朝孩子斜看了两眼,为了装装样子,提了两三个问题,然后朝下属把手一挥。罗曼心里明白,这手势意味着他已是必死无疑。警察端起自动步枪朝小罗曼身上一捅,命令他往外走,不料坐在桌旁的女人叫住了他们。
  她忽然向警察局长提出,要求把这个男孩交给她,好帮她干点家务活。罗曼发现这个请求并不合乎局长的口胃,但女人总算没有遭到拒绝,他把警察一个人打发走了。
  女人把罗曼带回家中。此人原来就是扎宾卡镇上的住户,是个波兰人,名叫弗罗丽亚·布季舍夫斯卡娅。跟她住在一起的有个妹妹,还有个儿子马里安。马里安跟罗曼同岁。她可怜罗,把这孩子要来根本就不是为了给自己当小使,而是为了把他照顾大,她让罗曼跟儿子一道受教育。罗曼在这九死一生之际,出乎意料地来到这么一个人家,来到这么一个对自己亲切慈祥的女人身边。她在这无比艰难的时刻,在许多方面对他都起到了代替亡母和大姐姐的作用。
  警察局长之所以能买布季舍夫斯卡娅的帐,说来也很简单:长期以来,她家一直住着一个重要的德国官员,他对女房东颇为照顾。弗罗丽亚有时也巧妙地利用他的这种支持。她从枪口下救出了几家“东方人”,不止一次帮助过落难的俄罗斯人。后来罗曼还发现,深更半夜常有一些身份不明的人来会见他的义母,她跟这些人单独在一起窃窃私语,他猜测布季舍夫斯卡娅大概是同游击队有联系。
  枪毙人的事渐渐停止了。有消息说德国人在伏尔加河被打得一败涂地,报纸的腔调也收敛多了,原来苏军正在打击敌人。警察的气焰再也不象过去那么嚣张——看来他们也在考虑战争可能会有什么结局,想给自己留条退路。游击队员在四郊森林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行动越来越积极。人们很快就要获得解放的希望又复活了,又活跃起来了。
  一九四四年夏季,扎宾卡的居民们终于又听到前线传来的盼望已久的声息—一从遥远的东方,隐隐约约传来了隆隆的炮声。这时,罗曼·列文决定朝苏联进攻部队迎上去。弗罗丽亚·布季舍夫斯卡娅和马里安送他上了路。弗罗丽亚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在告别时为孩子祝福,给他往脖子上戴上了一只银制的圆形圣母像。罗曼谢过救命恩人,告别了他们,不久穿过战线来到一个被苏军解放的村庄。
  后来,整个布列斯特地区都解放了,这时他才知道,他走后不多日子,秘密警察就逮捕了弗罗丽亚·布季舍夫斯卡娅。看来她同游击队的联系被德国人发现了。敌人把她带到布列斯特,在城市解放前夕杀害了她。
  罗曼不久找到了他的父亲——他是在开战的头一天跟部队一起离开布列斯特的,至今还活着。孩子起初一直跟着父亲,十九岁时自立了,在敖德萨一家工厂工作,后来又转到哈尔科,成了家,现在是哈尔科夫一家企业的俱乐部主任。他曾多方寻找,并于几年前十分幸运地找到了弗罗丽亚的儿子马里安·布季舍夫斯基。后者现在在华沙担任工程师。两个义兄弟如今常常通信,希望能有个见面重逢的机会。
  在战后的岁月里,罗曼·列文的诗才崭露。现在他是乌克兰作家协会会员,写了不少诗作,还出了一本诗集,名叫《幸福的价值》,一九五八年出版于哈尔科夫。这本集子里有一首诗叫《圣母像章》。在结束我这段叙述的时候,我想把它转引在下面。这并不是由于这首诗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成就(从那以后,罗曼·列文作为一个诗人有了长足的进步),而是把它看作某种诗体证明文件,看作是一个布列斯特孩子战时生活的诗体传记。
  圣母像章
  — —献给弗罗丽亚·布季舍夫斯卡娅
  1
  那时每天都有着一个昏暗的黎明……
  从壕堑中爬起时还顶着星星,
  孩子赤着双脚,抛别了家园,
  沿着苦难重重的道路而行。
  多少次他曾逃脱枪杀的命运,
  在一个个波兰村漂泊不定。
  死神隔着每条门缝窥伺着他,
  纠缠着他让他时刻不得安宁。
  人世上他的见识何其浅浅!
  何处才是他生命之途的起点?
  当战前之风吹拂于大地的时侯,
  学校的板凳他才只坐过三年。
  右侧是布列斯特灯火辉煌,
  脚下是布格河在国境流淌。
  少先队夏令营象一座小镇,
  出现在国境地区的田野上。
  入夜林鸟已不再鸣啼,
  唯有月儿高挂在云端,
  这时我们的笑语喧声,
  越过了国界四外飞传。
  对岸传来了笑语的回音,
  那里笼罩着不祥的寂静。
  也许人间最寂静的夜晚,
  正在分割着战争与和平。
  欢乐的营火已经熄灭,
  星辉黯淡,星光摇曳,
  布格河西的克虏伯大炮,
  正忙忙除下身上的炮衣。
  德国佬急匆匆扣上钢盔,
  抛却了烟蒂整好了队,
  比亚拉波德利亚斯卡的敌人,
  已做好进犯的最后准备。
  2
  马因·里德和德勒·凡尔纳
  已无法使我们激动不安,
  祖国正面临着生死考验,
  谁还顾得那虚构的惊险!
  十一岁的孩子变成了大人,
  踏上了一条艰险的途程,
  头一遭感到祖国啊母亲
  同你是那样血肉难分!
  过去祖国就是孩子的家,
  还有那离家不远的学校。
  如今却成了山坡上的弹坑,
  和路旁宿夜的堑场。
  祖国就是那苦涩的硝烟,
  浓重的火药味弥漫在空间,
  还有那俄罗斯士兵的坟墓,
  竟无人把红星镌刻在上边。
  还有这失去家园的孩郎,
  万劫不死,生命顽强,
  象一滴晶莹的清泪,
  挂在刚毅不屈的祖国的腮旁。
  眼看着活路就要断绝,
  罗网已张开,厄运迫眉睫,
  林边小镇的一位妇女,
  敞开门户把孩子纳接。
  护着他避开敌人的眼目,
  又在炉火上忙碌了半晌,
  慷慨地让他放开肚皮吃个饱,
  连问他姓甚名谁也顾不上。
  说话虽多却什么也不当,
  实心待人用不着多言多讲。
  世上有什么能比这更真挚——
  把陌路相逢的孩子收养?
  3
  在遥远的波尔塔瓦,
  母亲把孩子生下。
  昨天在浅浅的墓穴旁,
  母亲却遭人枪杀。
  妈妈绝不会那样难受,
  假如在临死的关头,
  得知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
  有人能把她儿子救出虎口。
  假如她得知她的孩子
  能安静地合上朦胧的睡眼,
  一位陌生的波兰妈妈
  俯身在他熟睡的床边……
  4
  长夜渐消,向西隐退,
  伴着风儿向西驶去的
  是满载德国伤兵的车队,
  带着我国焦土的气味。
  当朝霞那如血的光芒,
  把地平线照得越来越亮,
  当乡政府大楼的门旁,
  夜班哨兵已经下了岗,
  可恨孩子并不以诚相见,
  又踏上了流浪之途。
  他告别了慈母般的主人,
  心中并不知应该走向何处。
  她在门口把孩子叫住,
  虽然这孩子并不信奉耶稣,
  她却伸手为孩子画了个十字,
  在他的项下挂上了圣母。
  在像章那精致的表面上,
  刻着天国的神圣形象,
  它伴随孩子走过满目焦士——
  这最邪恶也最圣洁的地方。
  于是他又同死神捉开了迷藏,
  又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游荡,
  于是又担惊受怕,到处流浪,
  又到处为家,  倘佯。
  也许他真有齐天洪福,
  也许像章是救命神符,
  圣母伸出了一根手指,
  它指着两行拉丁字母。
  我根本就不信什么上帝,
  但至今还葆有这块神符——
  为了纪念那走过的道路,
  还有她为我送来的祝福。
第二十一章 地下工作者
 
  战场上对敌斗争的胜利得来实在不易。游击队员们那种实力悬殊的斗争和艰苦卓绝的林中生活,则既艰苦又复杂。但是,同法西斯侵略者进行秘密斗争的苏联人——我们的地下工作者,也许他们的行动条件是最困难的。
  前线官兵和游击队员同敌人进行的是公开的战斗,他们对希特勒分子的仇恨可以用步枪和自动步枪的火力、手榴弹的爆炸、疯狂的白刃战来发泄。况且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接触的仍是苏联人的集体,当然是特殊的、战争条件下的集体。可是,地下工作者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他们根本连想都不敢想什么刀对刀枪对枪的斗争,他们生活在占领军的铁蹄下,他们知道凶狠的秘密警察无时无刻不在他们身后窥伺着,只要一步不慎,敌人那些公开的和暗藏的鹰犬就会立刻扑上来。
  心中的仇恨不得不千方百计隐藏起来,时时刻刻都要做戏,甚至对自己的亲人好友也要保密,有时甚至还得装成法西斯的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