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骨拼图-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不起,这个我不知道。”    
    他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当然不知道。”    
    不过莱姆并没有因为她的失言而生气,他的口气仍然很平静,不带丝毫情绪。“听好,你要继续搜索,我们的嫌疑犯这次搞得有点麻烦,但并非不可能做到……我有个想法,他不是很喜欢地下室吗?对吧?也许这次他把线索埋起来了。”    
    她重新把整个现场审视了一遍。    
    也许在那里……她看见碎石路旁的长草丛中有堆泥土和树叶。这堆泥土不像是自然形成的,好像是有人刻意堆放在那里。    
    莎克丝蹲到土堆旁,低下头,用铅笔小心地把树叶拨开。    
    她的头微微一侧,赫然发现一具白牙森森的头骨……    
    她“啊”地一声惊叫,向后跳开,屁股重重地跌坐在地上。她急忙拔出手枪。    
    不对……    
    莱姆叫道:“你怎么了?”    
    莎克丝勉力镇定情绪,用颤抖的手把手枪拿稳,杰瑞·班克斯也端着手枪飞奔过来,但一到这边就停住了。莎克丝从地上爬起来,两人一起望着他们眼前的东西。    
    “哇!”班克斯低声说。    
    “是蛇……恩,是蛇的骨头。”莎克丝对莱姆说:“是响尾蛇。真他妈的。”她收起葛拉克手枪,“架在一块板子上。”    
    “蛇?有意思。”莱姆的语气充满好奇。    
    “是啊,真有意思。”莎克丝咕哝道。她戴上乳胶手套,提起这盘成一团的骨架,把它翻过来。“变态。”    
    “什么?”    
    “板子下面有标签,我猜,是销售这东西的商店地址,百老汇604号。”    
    莱姆说:“我会叫哈迪男孩去查一查。我们找到了什么?告诉我线索的事。”    
    线索就放在那条蛇骨的下面,装在一个袋子里。她再次蹲下身,把手伸向那个袋子,心脏砰砰地跳个不停。    
    “有一捆火柴。”莎克丝说。    
    “好,也许他想纵火。上面印有什么东西吗?”    
    “没有,不过染上点东西。很像凡士林,只是比凡士林臭。”    
    “很好,莎克丝。在无法确定证物是什么的时候,常常需要闻一下,这样会比较精确。”    
    她弯腰凑上去。“呸……”    
    “这样形容太不精确了。”    
    “好像是硫磺。”    
    “也许是硝酸盐,有爆炸性。它是蓝色的吗?”    
    “不是,是透明的胶状物质。”    
    “就算这东西会爆炸,我想它也是次等爆炸物,性能稳定的那种。还有别的吗?”    
    “又有一张纸片,上面有东西。”    
    “有什么,莎克丝?他的名字?地址?还是电子邮件信箱?”    
    “看上去好像是从杂志上撕下来的,上面有一张很小的黑白照片,像是建筑物的一部分,但看不清是哪一座建筑。下面还有一个日期:1906年5月20日。”    
    “06、5、20,说不定这是密码,或是谁家的门牌号。我要好好琢磨琢磨。还有别的吗?”    
    “没了。”    
    她能听到他的叹气声。“好吧,那就回来吧,莎克丝。现在几点了?天啊,快凌晨一点了,这些年来我还没这么晚睡过。赶快回来,让我们看看你的新发现。”    
    


第三部  巡警之女巡警之女(10)

    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中,下东区是整个曼哈顿保存旧貌最多的地区。    
    当然,过去的许多东西已经不见了。那绵延起伏的田园,约翰·汉考克(JohnHancock;1737…1793;美国政治家、独立战争领袖,他曾于1775…1777年任大陆会议主席,是《独立宣言》的第一个签署人。后来在马萨诸塞州历任九届州长。——译者)和其他早期政府名人坚固的住宅,辽阔的淡水湖“德柯莱特”(这个德文名字后来被错误地转译为“聚集地”,反倒更贴切地符合了这个日后污染得极其严重的池塘),还有那臭名昭著的“五点区”(在19世纪初期,那里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单是一座简易的出租公寓,比如现已破败的“地狱之门”,一年发生的凶杀案就多达两三百件)。    
    不过,仍然有数以千计的老建筑保留至今——19世纪的出租公寓,殖民时期的木头房屋,联邦政府早期兴建的砖头住宅,巴洛克风格的礼拜堂,以及几座由奢侈腐败的国会议员费尔南多·伍德下令修建的埃及式公共建筑。这些建筑物有的已经废弃,正面长满了野草,地板被迸生出的树苗挣裂;但也有许多仍在使用中:这里是腐败的坦慕尼厅的所在地,是推车小贩和血汗工厂(指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残酷剥削工人的小工厂。——译者)聚集的地方,这里有“亨利街社会福利之家”,有明斯基的讽刺画和恶名昭彰的意大利哥摩拉——犹太黑手党。像这样一个曾孳生出如此众多的社会制度的地区,想让它完全消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载着那个孤弱的女人和她年幼的女儿,集骨者正开着出租车朝这个地区驶去。    
    在察觉到警察已经识破了他的真面目后,詹姆斯·斯奈德又像蛇一样浮出地表,在这城市众多的出租公寓寻觅藏身之地——当然这纯属推断。他找到适当的住所,并在那里潜伏了好几个月。    
    在他驾车回家的途中,集骨者看见围绕在他身边的不是20世纪90年代的曼哈顿,不是韩国料理、雾蒙蒙的面包铺、成人录相出租点和空荡荡的时装店,而是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戴着圆筒高帽的男人,穿着沙沙作响的硬毛布衬裙、衣服的缝边和袖口都沾有街道的垃圾脏污的女人,畜力拉动的单座四轮马车和货车。空气里弥漫着甲烷的气味,时而令人愉悦,时而令人厌恶。    
    但是,他心中挥赶不去的邪念驱使他再度开始犯案。不久,他便从巢穴中出来,寻找下一个无辜的良善市民。这一次,他盯上了一个刚到这个城市读大学的年轻人。    
    车子穿行在臭名昭著的第十八区,这里一度有五万多居民,分别挤在一千栋老旧的廉价公寓里。大多数人一想到19世纪,就会联想到棕褐色——这是因为老照片的缘故。但是,这种联想是错误的。旧日的曼哈顿全是石头的颜色,在呛人的工业烟尘、昂贵的油漆涂料和亮度不足的街灯衬托下,整个城市处处显得灰暗昏黄。    
    斯奈德悄悄跟在那个年轻人后面,就在他准备下手攻击的时候,命运之神终于良心发现。两名警察恰好路过,他们一眼就认出斯奈德,就地展开了追捕。斯奈德向东逃窜,奔上在这一事件前两年才完工、堪称工程界一大奇迹的曼哈顿大桥。然而,他跑到大桥中央就停住了,因为从大桥那端的布鲁克林区,也有三名警察正迎面向他跑来。他们是听见警笛哨音,以及曼哈顿同僚们的鸣枪示警,匆匆赶来支援的。    
    也许是天意,斯奈德今天刚好没带武器。在警方的包围下,他爬上大桥的钢索。他冲着桥上的警察破口大骂,责怪他们毁掉了他的一生。他越骂越凶,当警察逐渐向他逼近时,他纵身一跃,从钢索上直接跳进哈德逊河中。一星期后,一位领航员在福利岛岸边靠近地狱之门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尸体的皮肉已经所剩无几,螃蟹和乌龟辛苦工作了很久,才把斯奈德的尸体净化成一堆他向来珍爱、迷恋的骨头。    
    他把出租车转进那条空旷的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东范布渥特街,停在房子正前面。他先检查他离开时绑在门下的两条脏绳子,以确定没有人进来过。一阵突如其来的骚动把他吓了一跳,他又听到那群野狗从喉咙里发出的咆哮,看到它们黄浊的眼睛、茶色的牙齿,以及遍布疤痕和肿疮的身体。他把手伸向手枪,但它们突然转身,狺狺狂吠着,追逐巷内的野猫或老鼠而去。    
    他向炽热的人行道望了望,没看到任何人影,这才打开车库的挂锁,回到车上,把出租车开进车库,停在那辆福特轿车旁边。    
    在大恶人斯奈德死后,他的住所也被搜查,警方查扣了他的遗物,进行研究解读。从他的日记中,警方得知他一共杀害了八个市民。他并非不屑去盗墓,根据他自己的记载(如果他说的是实话),他确实曾亵渎过城里几处神圣的墓地。没有一名受害者应得如此冒犯,完全没有,他们全是正直的市民,勤勤恳恳,清白无辜。    
    然而,斯奈德却丝毫没有罪恶感,事实上,他似乎始终执着于自己那种疯狂的妄想——他是在帮这些受害者的忙。    
    他停了停,擦掉嘴角的汗水。滑雪头套弄得他有点刺痒。他把那个女人和小女孩拉出后备厢,推到车库里。那女人力气很大,拼命挣扎,他费了好大工夫才把她们一一铐好。    
    “混蛋!”她大骂:“不要碰我女儿!你敢碰她一下,我就杀了你!”    
    他紧紧抱住她,在她嘴上贴上胶带。然后把小女孩的嘴也给贴上。    
    “肌肉会萎缩而变得疲软,”——那恶人用他无情但稳定的手写道——“骨头是人体最坚强的部分。我们的肌肤会衰老,但骨头却永远年轻。我的目标是高尚的,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会拒绝接受它。我对他们所有人做的都是善事,他们现在都已不朽。我解放了他们,把他们全变成了骨头。”    
    他拉她们到地下室,把那个女人重重地推倒在地,又让她女儿躺到她身边。他用晾衣绳绕住手铐捆到墙壁上,然后转身上楼。    
    他从出租车后座取出她的黄色背包,又从后备厢里取出手提箱,推开一扇镶有螺钉的木门,进入这栋房子的客厅。他正打算把它们推到角落里,却不知什么原因,忽然对这对猎物的来历产生了好奇。他在一幅壁画前坐下来——壁画上有一名屠夫,一手冷静地提着刀子,另一只手抓着一块厚厚的牛肉。    
    他先检查行李上的姓名牌。卡罗拉·冈兹。卡罗拉,为什么不叫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