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和妹妹是您生的,您是姥姥生的,对吗?”
“对啊,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妈妈生的。”
“那么,嗯,最早的妈妈是谁,她又是谁生的?”
“听说最早的妈妈是夏娃。不过,我只知道圣母玛利亚。”妈妈用手指着远方教堂对儿子说,“就是教堂里那个圣母玛利亚,可能夏娃和圣母玛利亚都是上帝创造的。”
“那上帝是谁造的呢?”
“亲爱的,世界上有很多事,对于我,对于你爸爸,对于所有人来说,都还是个谜,我希望你长大了自己去找答案,做一个有出息、有学问的人。”
也许从那时起,生命从何而来的问题就印在了小达尔文心中,直到他最终自己找到这个秘密的答案。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年幼的达尔文把家里的花房、花园和门前大河两岸的绿色世界当成了自己最早的课堂。他不但天生喜爱动物,还喜欢收集各种植物、贝壳和矿物的标本。他时常独自坐在河边或塘边,静静地注视着水下的游鱼和缓缓流动的河水。在妈妈的悉心指导下,他学会了怎样根据花蕊来识别花草,怎样记住各种花草和树木的名称。随着对生物了解的不断加深,他对生物的兴趣也愈来愈浓了。
也许正是出于对生物的喜爱,达尔文对各种小生命也总是格外珍惜。他很喜欢摸鸟蛋,但绝不将鸟蛋全部拿走,否则他觉得鸟妈妈太可怜、太孤单了。
童年在无忧无虑中过去了,妈妈的耐心引导使达尔文对生物的兴趣产生了萌芽,尤其是生命从何而来更成了小达尔文心中最神圣的领地。也正是得益于母亲耐心的教导,他那良好的观察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不幸的是,当达尔文8岁时,母亲去世了。此后达尔文即由其姐姐们照料。
母亲虽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却给达尔文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一年达尔文进入了一所私立小学,但他不喜欢课堂上老师讲的枯燥的《圣经》,却喜欢在课后观察蝴蝶、蜜蜂,捕捉昆虫。
上中学后,达尔文依然喜欢野外活动,学习成绩很一般,老师认为他“是一个平庸的孩子,远在普通的智力水平之下”,他的父亲认为他“除了打鸟、养狗、捉老鼠外,什么都不会干,将来会丢全家的脸”。
1825年秋天,达尔文按父亲的意志进入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但他对医学不感兴趣,闻到解剖用的尸体气味便恶心不止。他经常和高年级学生一起到海边采集海生动物标本,和这一带的渔民交上了朋友,有时还登上渔船捕鱼捞虾或去听地质学课。医学院的两年就这样过去了,他的医学课程学得很糟糕。父亲看到儿子学医不成,“习性”不改,非常气愤,就把达尔文送到剑桥大学去学神学,想让他将来成为一个牧师。
有一次,一个学生向牧师提问:“老师,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生物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牧师庄重地回答:“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上帝按照一定的目的创造出来的。比如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而创造老鼠就是为了给猫吃。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不会变化的。”
达尔文不以为然,对神学课程心不在焉,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但不久他遇到了对他整个一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这个人使他对生物学的热情再次迸发出来。
一个初夏的假日,达尔文为父亲不准他放弃神学专业而十分苦恼。这时,他的表哥约他去参观剑桥大学植物园,达尔文也想去散散心,于是也就欣然前往。然而,在此期间发生了对他“整个一生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这就是结识了亨斯洛教授。
亨斯洛是著名的植物学和矿物学教授,非常赏识达尔文的生物学才能,他们一起去近郊采集标本,有时为了采集稀有植物标本,他们还要长途跋涉。在旅途中,亨斯洛把接触到的每一种新奇的植物和动物以及每一块有特点的地层都当成生动的教材,向达尔文传授知识。
1831年,达尔文经亨斯洛介绍,跟随该校著名地质学教授席基威克前往北威尔士,考察那里的古岩层,学习发掘和鉴定化石。
这一年,达尔文在剑桥大学毕业。他把自己的两个发现写成了科学论文,在爱丁堡大学的自然科学学会上宣读,获得了好评,这使达尔文研究生物学的热情更高了。
1859年达尔文完成轰动世界的《物种起源》。马克思在仔细研究了这部书后指出:“这本著作非常有意义,我可以用它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恩格斯则称《物种起源》为“划时代的著作”。达尔文成了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
有记者问成名后的达尔文:“一生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是父亲吗?”
达尔文说:“是母亲。”
记者不解地问道:“你母亲不是早就离开你了吗?”
“她让我感到了美的诱惑!”达尔文说。
第一部分华盛顿之母(玛丽):没人愿意踢一只死狗
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 ——爱因斯坦
10岁的乔治·华盛顿个头比同龄人要矮小,也许是个头矮小又调皮的原因,华盛顿在学校里常被同学们欺负。这一点母亲早有所闻,因为华盛顿的调皮捣蛋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受到欺负的华盛顿回到家向母亲控告同学们对他的不敬。母亲说:“没人愿意踢一只死狗。”
华盛顿怔了怔,明白了母亲话中的全部意思。
华盛顿的前四代祖先是英国人,因为反对英王查理一世的统治,于1655年移居北美洲大陆,来到弗吉尼亚落脚,垦殖农田,逐渐将产业发展为一个大庄园。华盛顿的父亲名叫奥古斯廷·华盛顿,是弗吉尼亚州威斯特摩兰县的一位农场主。1732年2月22日华盛顿在威斯特摩兰出生。华盛顿的童年是在美丽的威斯特摩兰度过的。后来父亲经营农庄铁矿,幼年的华盛顿随着父亲多次迁移。
华盛顿的生母玛丽是老华盛顿的续弦,也和丈夫生有四子一女,华盛顿是老大。老华盛顿的前妻生有三子一女,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华盛顿作为一户缺地家庭的幼子,不得不努力工作以争取成为一名弗吉尼亚绅士。于是华盛顿从小学会了骑马打猎,养成了英勇刚毅的性格。
华盛顿的这种性格母亲是十分欣赏的,因为她知道一个人如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坚强和勇敢。但是母亲也知道华盛顿个性中的跋扈和内心莫名的浮躁。为了使华盛顿将来不至于只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母亲买了一大堆文学、修辞学和语言学方面的书,希望能增强他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能力。可华盛顿对这些东西毫无兴趣。为此,母亲犯难了好几年,她还从英国请来家庭教师为儿子补习文学、地理和拉丁文。华盛顿直到11岁丧父后,才在母亲的循循善诱下读了一大批文学类书籍。
华盛顿后来回忆说,母亲当时并没有刻意要他读什么书,但她说文学的影响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套用母亲“没人愿意踢一只死狗”这句话,其哲学含义便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全面的知识,没有出击的资本,终将没人理会。这个道理直到多年后他才理解。
少年华盛顿的兴趣是在数学方面,他从小养成了随时记账、分毫不爽的习惯。他16岁时,参加了为弗尔法克斯领主托马斯测量谢南多亚土地的工作。他绘制的农田测绘图不但清晰规范而且毫无差错。母亲玛丽看到华盛顿做事认真很高兴,称他是做大事的人。
1753年,弗吉尼亚州遭到法国士兵的入侵,华盛顿被召去担任民兵中校。他22岁晋升为陆军上校,并在战争中统领弗吉尼亚的全部军队。
在华盛顿统帅军队的几年里,母亲玛丽既不为儿子的失利而灰心,也不为儿子的胜利而陶醉。有一天,华盛顿的部队打了胜仗,朋友们来向玛丽报喜。玛丽说:“朋友们,请不要恭维我的儿子。我只希望乔治能记住我的话:他不要忘记他是美国的普通公民,上帝只是使他比别人更幸运一些罢了。”
1758年华盛顿退役,经过三次竞选当选为弗吉尼亚州议员。1759年,他与寡居的同龄少妇玛莎·柯蒂斯结婚,随后就返回家园,开始经营他在芒特弗农的农场。他热爱农场,经营有方,芒特弗农山庄的产业蒸蒸日上,主人闻名遐迩,芒特弗农山庄成为弗吉尼亚名流往来聚会之所。
从1759年到1774年,华盛顿一直是弗吉尼亚议会议员。这段时期内,华盛顿的政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益反对英国殖民统治。1775年4月19日,在美国东北部的列克星顿,北美民兵打响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6月17日,北美大陆会议第二次会议一致推选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抵抗英军。7月3日,华盛顿在波士顿附近剑桥的一棵山榆树下挥剑宣誓就职。华盛顿指挥部队从1775年7月起包围波士顿,将那里的英军整整困了八个月,使之在1776年3月撤退。胜利的消息传到费城,鼓舞了大陆会议争取自由独立的信念。7月4日,由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被大陆会议通过,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
有人请教乔治·华盛顿的母亲,问她儿子何以能成为英勇的军事领袖,她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