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5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善,还横扫了西海,威胁陇西,为什么?朕想知道,当阿柴虏发动攻击的时候,河西卫府军在哪?陇西大军又在哪?难道河西卫府军不知道当他们退出西域的时候,也就等于放弃了对西域诸国的保护,直接把西域诸国推进了突厥人的怀抱?而陇西大军退出西海,等于再次陷西北镇戍于两线作战之窘境,我西北军不得不再次与西北诸虏激战于陇西和河西两个战场。”

    圣主很愤怒,言辞很激烈,但还是控制了情绪,没有公开指责西京不作为甚至是失职,也没有公开指责西京有蓄意制造西北危机来威胁中央之嫌疑,显然迫于现状他不得不妥协了,但这个妥协很有限。

    裴世矩暗自叹息。圣主故意发脾气,实质上是避重就轻,不愿承认中枢在西土经略上所犯的错误。

    西土经略的核心环节就是与西突厥结盟,而无论从葱岭以西的三国争霸之局面,还是从葱岭以东的三强逐鹿之势来说,当前都是双方结盟的最好时机。另外西突厥的射匮可汗雄才大略,胸怀大志,他和他的牙帐都把目光放在葱岭以西,把突厥人的未来都放在广袤的西方,所以西突厥乐于看到中土与东。突厥“两虎相争”,这有利于他们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全力对付波斯人,避免两线作战,因此西突厥对结盟中土抱有相当大的诚意。

    依裴世矩乐观预测,只要中土诚心诚意结盟,双方互利友好的局面最少能维持十到二十年时间,直到西突厥人与波斯人的战争结束之后,而中土有了这么长时间的和平发展,国力必然强盛,甚至有可能已经击败东。突厥,已经吞并整个西域,已经拥有了臣服西突厥人的强大实力。

    然而,因为改革和保守这对核心矛盾越来越激烈,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圣主和中枢在国防和外交大战略上的决策。

    他们发动了东征,借口就是大漠北虏正在迅速崛起,已经威胁到了中土安全。因为要东征,当然减少了对西疆的支持,西土经略就此陷入停滞甚至倒退,而与西突厥的结盟也因此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诚意,没有实质性的合作。

    对西突厥人来说,他们乐于看到中土东征,不管中土是打远东诸虏还是与东。突厥正面冲突,都有利于西突厥人控制西域,利用西域建立起牢固的阻御中土和东。突厥的防线。

    中土的东征尚未开始,西突厥就迫不及待地大举进军西域,射匮可汗甚至把牙帐都迁到了西域,由此可见其控制西域的决心之大。

    西突厥人兵分三路,一路暗中支持吐谷浑人复国,以牵制中土的西北军;一路与东。突厥的始毕可汗结盟,始毕可汗为防止中土东征大捷后,乘胜北伐,答应了射匮可汗的条件,在大金山(阿尔泰山)的东南麓一带牵制中土的河西卫府军;一路猛攻铁勒人和薛延陀人,杀鸡儆猴,以武力胁迫西域诸国臣服。

    结果天遂人愿,中土第一次东征大败,紧接着又发动了第二次东征,不但无力顾及到西土局势的急剧变化,甚至无力给西北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军需,于是西突厥人的谋划成功了。

    现在从中土的角度回过头来看,如果当初圣主和中枢诚心诚意结盟西突厥,满足西突厥所提出来的一些并不过分的结盟条件,比如愿意与西突厥共享西域南北丝路之利,愿意与西突厥在大金山一线夹击东。突厥,联手把东。突厥人赶出西域,甚至愿意把泥厥处罗可汗及其追随者交还给射匮可汗,东都继续巩固和加强西土经略,继续维持或加大对西疆的支持力度,那么即便东征连番失利,对西土局势的影响也不会太大,最起码西北危机不会严重到难以拯救的地步。

    当然,这种猜测没有意义。对裴世矩这位西土经略的创始者来说,解决西北危机的关键还是与西突厥建立实质性的合作。

    他坚信射匮可汗的目标不是中土,也不是东。突厥,更不是西域和西海。西域的西域诸国也罢,西海的吐谷浑也罢,实际上都是西突厥人用来在葱岭以东建立起一道牢固防线的“工具”。但中土太强大了,即便经常遭遇重挫,也能迅速恢复过来,而一旦恢复过来,中土就会扩张,就会强势攻击,所以从西突厥人看来,他们目前所取得的“战果”不值一提,经不起中土的打击,因此若想真正在葱岭以东赢得一个稳定局面,最终还是需要中土的盟约,一个有诚意且有实质性合作互利互惠的盟约,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安全保障。

    对裴世矩的这一观点,圣主和中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从南北交往的历史来看,中土与外虏结盟乃是常态,南北之间不是战争就是结盟,不以为奇,其中有诚意的结盟也有先例,而今日中土也的确有必要与西突厥建立有诚意的盟约。

    但是,今日中土的核心矛盾是改革和保守,西京是保守势力的“大本营”,西疆是以关陇贵族集团为主要力量的保守势力的根基之地,如果中土诚心诚意与西突厥结,就要在西土经略上投入大量“资源”,这等于帮助保守势力增强对抗改革的实力,这是圣主和改革派绝对不能接受的事。

    如今西北危机爆发,西北军退出了西域,退出了西海,在这种不利局面下,如果圣主和改革派妥协,重新启动裴世矩的西土经略,那么中央要向西疆投入多少“资源”?可以肯定,这就是第二次西征。

    原因很简单,现在再与西突厥人谈实质性合作,西突厥人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必然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中土唯一的办法就是再把吐谷浑灭了,再杀进西域腹地,再占据绝对优势,否则没办法谈合作。

    但对今日的中土来说,东征连续失利,南北关系急骤恶化,南北大战一触即发,现在中央连西疆都顾及不到了,哪里还有能力发动西征?

    所以圣主不可能承认自己在策略上犯了错误,他只会怨恨西突厥人阴险狡诈,贪婪卑鄙,背信弃义,毕竟名义上中土与西突厥是盟友,而这次西突厥人却背弃盟约,帮助吐谷浑人复国,悄悄地在中土背后捅了一刀。

    圣主一推了之,那么西北危机的直接责任当然就由西北军来承担,而间接责任当然由西京和关陇人来承担,虽然西京的确有拿西北危机来要挟圣主和中枢的嫌疑,但事到如今,圣主就算把西京和关陇人恨得咬牙切齿,也不敢大开杀戒,以免激化矛盾,再度恶化西北局势了。

    裴世矩决定放弃劝谏,接受事实。既然圣主“听不懂”他的暗示,对他的“暗示”充耳不闻,那么西土经略也就不要再提了,西北危机也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了,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

    西北危机有三个。一是西海失陷,目前陇西军团无力夺回;二是西域的且末和鄯善失陷,目前河西军团也无力收复;最后就是会宁的突厥人要“归国”,要叛乱,这个目前尚有解决的可能。

    裴世矩躬身请命,“圣上,臣请缨,火速赶赴西北。”

    =

    。。。

第六百一十七章 主动请缨

    裴世矩的主动请缨,正是圣主紧急召见他的目的所在。

    西北危机要解决,但目前局势下,中土无力两线作战,再说杨玄感兵变已经让改革派和保守派彻底撕破了脸,东都即便向西京妥协,让步也十分有限,最多考虑到西北局势的严峻性,在“资源”上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仅此而已。也就是说,短期内,无论从国力上还是从政治上,还是从中外大势上来说,圣主和中枢都绝无可能“重启”西土经略。

    当然,西疆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中土和国祚利益,也直接关系到关陇人的利益,虽然西京迫于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不得不挟西北危机以威胁东都,但关陇人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维护自身利益,所以即便东都在政治上拒不让步,西京也会倾尽全力缓解乃至解决西北危机。关陇人若想正面抗衡乃至击败东都,就必须把自己的地盘“经营”好了,必须巩固和加强自身实力,否则都是空谈。

    正因为如此,面对日益严重的西北危机,圣主很淡定,成竹在胸,镇定自若。

    圣主知道关陇人肯定有能力保障西疆安全,但杨玄感兵变导致西京和东都“决裂”,西京担心自己陷入外部诸虏和内部政敌的前后夹击之中,腹背受敌,为此西京一方面牢牢控制西北军,以确保自己有应对内外夹击的“资本”;一方面联手东都剿杀杨玄感,既有向圣主和中枢表达合作之意,亦有阻御改革派乘势打击西京的意图;同时西京因为把主要力量都放在应对东都危机上,当然也就无力应对西北危机,于是西北危机迅速扩大,而扩大化的西北危机则迅速演变为西京抗衡东都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筹码”。

    西京手握这样一个重要的政治“筹码”,东都不得不妥协,但妥协多少?是不是停止东征,承认决策上的错误,重新启动西土经略?那等于东都彻底失败,圣主和中枢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政治打击,改革派对国策的控制将不复存在,保守派将卷土重来夺取执政权。

    所以东都的妥协余地很小,最多也就是在政治上维持西京现有地位不变,对关陇保守势力的打击停留于表面,在“资源”上给西疆以更多支持,以此来换取西京与东都之间短暂的政治和平。西京和东都之间的“战争”一旦暂停,改革派和保守派在“血腥厮杀”之后也就各自赢得了喘息时间,接下来西京可以集中全部力量处置西北危机,维持西疆安全,而东都则可以集中力量稳定国内局势,维持改革成果,同时尽快发动第三次东征,缓解乃至稳定南北关系。

    然而,东都的想法,是否能得到西京的认可和接受?

    显然西京不能接受。西京的目的是什么?彻底击败东都,重新夺回中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重新进行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让关陇贵族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