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争大唐-第5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弟岂敢,三哥怕是误会了,小弟是虫子,那鸟儿都早起了,小弟也就只好晚些来了不是?李贞作了个鬼脸,嘻嘻哈哈地自贬了一番,可话里的刺儿却依旧扎在李恪兄弟俩身上,那幽默的语调,登时又惹来了一阵子哄堂大笑,令李恪兄弟俩更是尴尬不已,好在此时外头响起了宦官们喊朝的声响,众人全都忙不迭地涌出了朝房,好歹算是让李恪兄弟俩避免了被李贞继续揪着打的下场。

    上朝左右就是老一套,实无甚新意可言,只不过消息灵通的朝臣们大多都已知晓今日之早朝将有大事发生,个个精神振奋之下,见礼之声也就分外地响亮了许多,倒令登上了龙椅的李世民很有些措手不及的诧异,不过么,李世民毕竟是多年的帝王,倒也没太在意,只是平静地挥了下手道:众爱卿平身。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们按着套路喊完了语录之后,各自起了身,还没站利索呢,就见文官队列中人影一晃,国子监太学博士林正诚已匆匆行出了队列,但见林正诚大步走到殿前,恭敬地行礼道:启奏陛下,臣有本章在此:今东宫空置,储君之位虚悬已久,恐于国本有伤,臣恳请陛下早立储君,以安天下百姓之心。

    林正诚不是一个提出要册立太子之人,早在半个月前萧瑀就曾当庭提出过此议,只不过那一次李世民是盛怒之下,拂袖而去,压根儿就没给萧瑀啥好脸色看,可这一次却是不同了,林正诚话音才刚落呢,李世民便颔首嘉许道:林爱卿此言有理,朕深以为然,众位爱卿可就此事议议罢,朕想听听诸爱卿之见解。

    李世民这句话一出,便算是为今日之早朝定下了调子,一起子朝臣们私下里虽都有所准备,可也没想到早朝伊始大戏便即开演了,一时间都有些子愣了神,竟无人站出来响应一番,大殿里立时静得极为的诡异。

    陛下,微臣有本上奏。就在一片寂静之中,礼部侍郎叶凌率先站了出来。

    叶凌这一出来不打紧,却宛若点燃了火药桶一般,满殿的大臣们吃惊之余,全都乱议了起来,一时间大殿中嗡嗡之声猛然大作,噪杂得有如菜市场般混乱,这实也怪不得群臣们激动,一向以来,夺嫡之争中吴王一系向来势弱,大多是敲边鼓为多,也就是干些个打闷棍的勾当,哪怕那所谓的泰山神谕之出现,也没人以为吴王能最终胜出,大体上还是看好越王李贞与魏王李泰之间的争夺,可如今一向喜欢先发制人的李泰一边没动静,注定是主角的李贞一边也安份得很,倒是一向唱配角的吴王一系却抢先发招了,而且一出马便是李恪之绝对心腹重将,这岂非咄咄之怪事?于是乎,朝臣们惊讶之余,议论之声吵闹了些也就不足为奇了罢。

    李世民不动声色地任由群臣们瞎议了一阵之后,这才哼了一声,一压手,示意群臣安静,而后饶有兴致地看着叶凌道:叶爱卿有何本章但讲无妨。

    叶凌乃当世之智者,自是能猜测出圣意之所在,早已明白此番李贞入主东宫已是定局,所争着不外乎制衡之权的大小罢了魏王一系虽屡经打击,在朝中之势力大减,然则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绝对实力依旧在吴王之上,加之其头顶上那金灿灿的嫡子之帽虽也有所退色,可再怎么说也还是比吴王有优势得多,故此魏王可以装孙子,示敌以弱,积蓄实力以待来日,可吴王这头却没这个福气,必须借助此番圣意所谓的制衡之术来捞取足够的好处,从而为将来的手段之施展争取到尽可能大的舞台空间,为此,吴王一方必须表现出有制衡之力方能有望得偿所愿,这正是叶凌抢先发招的用心之所在。

    微臣启奏陛下,臣以为林博士所言甚是,东宫当立矣!自古以来长幼有序,吴王李恪年岁既为诸皇子之长,且纯良贤德为诸皇子之冠,署理政务概无差池,治理地方则境绥而百姓富足,此诚为老成谋国之栋梁矣,且天降神谕,当立吴王,微臣不敢不荐也,肯请陛下圣断。叶凌恭敬地行了个礼之后,畅畅而谈,倒也说得头头是道。

    陛下,臣以为叶侍郎所言荒谬不济,实乃混淆是非之大逆不道也,当重处之!没等李世民表态,一名身着监察御史官袍的官员便从队列的后头冒了出来,不管不顾地便将大逆不道的帽子扣在了叶凌的头上,其用词之狠,登时就令满朝文武吓了一大跳,再一看,竟然是李义府这么个前东宫属官,登时都有些子莫名其妙,闹不懂这李义府究竟犯了啥毛病,竟如此之火爆,一时间瞎议之声再次嗡嗡而起。

    李义府这么一出头,李世民显然也没有想到,愣了好一阵子,这才眉头一皱,一挥手道:尔为何出此狂言?

    李世民这话可就有些子重了,若是旁的官员听了,只怕当场就得脚软,可李义府倒好,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道:陛下,请恕臣无礼,臣实是无法容忍叶侍郎之欺君之言矣。

    尔既有不同之意见,那就说来与朕听听罢。李世民对李义府并没有什么印象,只是知道有这么个小官罢了,此时见其胆气甚壮,倒也没有为难他,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

    李义府从容不迫地躬了下身子,略带一丝激动之情地开口道:陛下,微臣以为储君者,国之根本也,当以贤能而有德之人为之,而今越王李贞文有状元之才,武有勇冠三军之力,先朔州之战显神威,后有平定西域之功,开疆辟地何止万里,此等功绩朝中更有何人能比拟,在兵部则大破侯君集造反一案,在刑部则一举破获相州军粮奇案,在西域则西域大治,此等能耐又岂是吴王之流能比拟者,再者,越王殿下忠肝义胆乃世人之共识,洛书一出,自有天机,故此,臣以为越王殿下才是东宫之不二人选,望陛下明断!

    李义府这么一慷慨陈词显然是个意外事件,彻底打乱了所有各方的算盘,偏生这厮口才大佳,一番话说将下来条理清晰不说,还言之有据有物,让人很难加以驳斥,一时间措手不及的各方都有些子傻了眼,满大殿里嗡嗡的乱议之声再次轰响了起来。

    呵呵,有趣,着实有趣,这个李义府还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嘛,前头那份科举折子风头都还没过呢,这回倒好,干脆跑大殿上闹来了,有意思,还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大奸大恶者必是大能之辈,嘿嘿,这把快刀老子就收下了,将来也好用上几回的。李贞也没想到李义府会公然跳将出来为自己摇旗呐喊,还说得如此正义无比,心里头叽叽歪歪之余,悄悄地对李千赫打了个手势,示意其暂时按兵不动。

    陛下,臣以为李御史所言甚是,臣也愿保荐越王殿下为储君。

    陛下,臣亦愿保越王殿下。

    陛下,越王殿下为储君乃是人心之所向,大势之所趋也,望陛下明察!

    越王一系的嫡系人马没有动,可朝中不少中低级官员却纷纷站了出来,对李贞表示支持,到了后头,连程咬金、秦怀玉等一干子武将也都忍不住站了出来,大声疾呼,为李贞助威不已,于是乎,满大殿中拥戴李贞之声此起彼伏间,形势已是一边倒之状矣!

    立李贞为太子,这本就是李世民心中的决断,自是不会有错的,然则李世民要的可不是这等一边倒的局面,此时见形势已然有些子失控,脸色虽依旧平稳,可心里头却不免犯起了叨咕,却又势不能当庭阻拦群臣们的请愿,头也就很有些疼了起来,待得群臣们表态告了一个段落之后,李世民这才一挥手,止住了请愿的势头,环视了一下众朝臣,视线最终落在了李贞的身上,沉吟了一下之后,缓缓地开口道:贞儿,众爱卿一致举荐于尔,尔之意如何?

    哈,老爷子您也有失算的时候嘛,嘿嘿,这回收不了场了罢?李贞自是知晓此等一边倒之局面不是李世民所想要的结果在李贞的推演中,李世民所要的庭议当时各方有所争执,而后由李世民来个一锤定音,之后嘛,顺理成章地将几位皇子安排一下,以示安抚,顺便给李贞留下个制衡,可被李义府这么一闹腾,这算盘自然就打不下去了罢。

    老爷子算盘打不下去不打紧,问题是李贞此时还真不能就这么众望所归地入了东宫,万一要是在李世民的心目中留下个尾大不掉的印象,那后头的乐子可就大了去了,指不定老爷子就有可能担心李贞玩上出玄武门二,从而给李贞设下些陷阱,万一再被那哥几个一利用,得,闹不好李贞的东宫之路便有可能走到尽头了,这可不是李贞要的结果,李贞还不致于自大到以为老爷子就非立自己为接班人不可的地步,这一听老爷子发问,李贞自是不敢怠慢,借着出列的当口,脑筋动得飞快,已然有所决断。

    启禀父皇,众官之厚爱,儿臣惶恐之至,实不敢妄自尊大,一切听凭父皇安排,儿臣断无疑义。李贞满脸子诚恳地说了一番,将球轻巧地踢到了老爷子的脚下。

    李贞原本就是个太极高手,这一条李世民早就心中有数,若是往日,李贞一推托,老爷子或许会不高兴,可值此微妙时分,李贞如此之举动,却让李世民暗自松了口气,不过么,老爷子却没打算就这么放过了李贞,这便嘴角一弯,笑着追问道:朕便令尔为储君,尔可敢为否?

    李世民此言一出,满殿大臣们全都竖起了耳朵,全神贯注地看着李贞,都想听听李贞究竟是如何作答的,一时间满大殿里静得诡异万分

    你知道吗? 的弹窗广告是每30分钟才出现一次。( )

第四百二十一章我,太子!

    7509

    很显然,李世民这句话问得有些子蹊跷,内里可是藏着玄机的,一起子文武百官们都不是吃素的,又怎会听不出其中的奥妙所在这话里那个敢字可是很有讲究的,照常理来说,李世民若是真心实意地要策立李贞为太子,那就该问的是:能为否或是愿为否,而不会用这么个令人遐想联翩的敢字,这岂不是说李世民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